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光弧菌病”是由发光弧菌感染苗体产生的疾病,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发光弧菌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发光弧菌病”的发生。一、“发光弧菌病”的症状刚发生“发光弧菌  相似文献   

2.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一、“红圈病”的症状刚发生“红圈病”的育苗池,虾蟹幼体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变态的同步性差,这时红圈小并且少;随着红圈的长大增多,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最终导致大量死亡,发生大量死亡时,育苗池的池壁和池底有大量红圈。二、“红圈病”发生的条件“红圈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虾在人工育苗期的病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已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对虾育苗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寻求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防治对虾育苗期疾病的药物,我们进行了用“鱼虾安”防治对虾育苗期疾病的试验。试验药物猗顿牌“鱼虾安”由山西省临猗县兽药厂生产和提供。  相似文献   

4.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国外对虾的人工育苗工作开展较早。在日本采用“群落育苗法”(Community Culture)。这一方法的特点是,采用水泥池大水体育苗(通常为200立方米),育苗用水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化学处理,只用纱滤和尼龙绢过滤处理,并且在水体中施加营养盐,以维持适当密度的对虾幼体和饵料生物。 我国的工厂化育苗方法,是在“群落育苗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的。其特点基本上与日本的“群落育苗法”的特点相似。 在美国则采用“加尔维斯顿”育苗法,这一方法特点是:在玻璃钢制成的水槽中进行小水体的育苗,  相似文献   

6.
海带产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海带苗种 海带的育苗技术现已达到较完备的水平,应该说,现在市场上的苗种供应供过于求,这就迫切要求育苗单位更新育苗的品种,现有的“远杂11号”、“荣福1号”、“烟杂1号”、“福建海带”、“日本真海带”、“901”、“201”等急需改良,各育苗单位要根据国家海洋“863”项目,利用克隆、转基因或杂交技术,积极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优质海带苗,育苗场应该与养殖场紧密配合依据海区特点及加工生产需要,科学育苗,因地制宜选择品种,促使海带既丰产又丰收。 二、海带养殖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是仔虾的“红线病”,即使刚得病症状也十分明显,虾茁很难卖出,并影响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线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线病”的发生,并且在2006年的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首次治愈了患“红线病”的仔虾,结束了“红线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信息集粹     
《齐鲁渔业》2005,22(6):51-52
“牙鲆全雌化育苗技术研究”通过鉴定日前,受科技部委托,农业部渔业局在北戴河组织了由刘海金研究员主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科技开发公司和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牙鲆全雌化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9.
《齐鲁渔业》2012,(4):I0002-I0002
为推广山东省蓬莱市刺参育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提高全省刺参育苗总体水平,3月30日,山东省渔业协会在蓬莱市举办了“胶东刺参”育苗观摩培训现场会,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螃蟹全人工育苗、养殖,螃蟹饲料加工机械9KSJX—100型螃蟹饲料加工机组最近在安徽省枞阳县柴油机厂试制成功。随着“人工半咸水河蟹青苗工艺”和“河蟹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河蟹人工育苗、养殖正在全国兴起。但河蟹饲料加工机械在我国还是空白。为适应河蟹人工育苗、养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科协“迎接21世纪挑战,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的倡导下,中国水产学会于今年8月7~12日在大连市举办了“耕海牧渔”科技夏令营活动。 此次夏令营队员主要由在京水产单位职工子女(初中以上)组成,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胡复元亲自带队。队员们在大连期间参观了大连水产学院的鱼类标本室、海带育苗室、牡蛎育苗室、鲍鱼和海胆育苗室,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牙鲆鱼繁殖室,圣亚海洋世界,以及海上“农场”——海带养殖场等,并请有关与家介绍了相关知识。此外,还参观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蛇岛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生态系法培育罗氏沼虾幼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利用单胞藻、光合细菌肥水后,接种适量褶皱臂尾轮虫,建立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既保证了育苗用水的“活”性,又给幼体提供了优质饵料,从而,使幼体的成活率提高了24.4%,缩短育苗时间4~6天,降低了育苗成本。结果表明,在罗氏沼虾育苗中建立此微生态系可提高出苗量。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长岛县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使耕海牧渔步入“黄金时代”,最近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十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之一。近年来,长岛县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积极探索“科技兴海”发展之路,实行科研、开发、引进推广“四轮驱动”战略,促进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县有科研机构29个,从事海水养殖的科技人员1000多名,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扇贝人工育苗”“鲍鱼工厂化人工育苗”“鲍鱼底播放流”“刺参工厂化人工育苗”“海洋药物研究”等科学研究项目119项,其中有48项达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常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其症状频发和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巨额的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商榷。一、“发光”病的症状及变化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对虾幼体“发光”病症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石花菜切段再生人工育苗技术评议会”于1989年11月14日在浙江水产学院召开,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石花莱人工育苗技术。这项技术是利用石花菜切段小技的再生及其附着的原理进行人工育苗,特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种藻不受成熟度限制,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搞科学技术,生产无法提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海产贝类人工育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育苗品种有所增加,不少社队水产养殖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人工育苗工作,全国育苗单位多达几十个。在去年全国海水养殖经验交流会议的推动下,贝类人工育苗获得较快发展。有些品种的人工育苗已用于生产。山东省贻贝人工育苗一立方水体出苗率达一百多万粒,最高达三百来万。利用藻类育苗室进行贝类人工育苗和土池育苗的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广东的华贵栉孔扇贝,福建的杂色蛤仔、山东的青蛤,都获得了成功。鲍鱼、珍珠贝、泥蚶、牡蛎、缢蛏、栉孔扇贝、翡翠贻贝等人工催产、受精、孵化和培育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河蟹育苗的几点关键技术随着“高产、高效、优质”渔业的建设和发展,江苏河蟹育苗生产迅猛发展,但许多单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不甚理想。笔者1995年在江苏启东天汾育苗场进行了河蟹人工育苗,育苗水体300m2(水深1.4m),共育苗280kg,单产处于江苏首位...  相似文献   

18.
对虾育苗生产技术已基本为各育苗场所掌握。纵观我国各对虾育苗场的生产状况,可以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绝招”。凡是能达到一定生产能力的育苗场,都有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经验,而差异最大的要数育苗用的饵料和药品了。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一、育苗饵料目前各育苗场所用的育苗饵料早已突破了蛋黄、豆浆的束缚,开始向科学化、多样化和因地制宜就地  相似文献   

19.
海带苗病烂脱苗是海带育苗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贯彻我省海带育苗“低水温,低光照、低密度、重水质、重管理、育小苗、育壮苗”的技术路线,确保育苗顺利进行。几年来,我们把海带苗防病烂、防脱苗工作渗透和贯穿整个育苗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并在发病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现将防病措施技术要点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扩大,刺参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主要靠室内工厂化育苗解决养殖生产上的需要,而室内工厂化育苗病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刺参幼苗进入底栖生活后由于水质恶化、细菌、病毒感染、操作不当等经常出现“滑板”、“烂胃”、“烂边”现象。药物过量使用,加大育苗成本,底播养殖后抗病能力减弱、生长缓慢、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