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汽车除消耗大量能源外,也是大气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大气中75%的CO,50%的HC,50%的NOX是由汽车尾气释放造成的。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除采用机内净化措施外,使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是科技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 80年代初,国内外对汽油机采用贵金属三效催化剂(Pt、Pd、Ph)对尾气净化效率可达80%以上,由于此类催化剂价格昂贵,人们已经研制出了稀土复合氧化物代替贵金属催化剂。但无论是贵金属还是稀土催化剂均要求发动机的空燃比保持在14.7附近(理论混合区域),才能实现CO,HC,NOX的三效转化。80年代末,美、欧、日推出新型稀燃汽油机,空燃比达20以上,节油率为15%~20%,这无疑是对汽车工业的一大革命。但由于贵金属或稀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富氧条件下对NOX还原反应失效,造成NOX超标排放,从而成为阻碍稀燃发动机市场化的关键因素。9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发现用金属离子交换的ZSM—5分子筛在富氧条件下对NOX的分解和还原有较强活性。此后,ZSM—5分子筛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被人们认为是新一代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但是该法的最大缺点是在汽车尾气较大的空速下造成催化剂流失,水热...  相似文献   

2.
纳米材料在汽车尾气机外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凤英  石惠 《森林工程》2008,24(4):48-49
净化汽车尾气的主要措施有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大途径。本文针对汽车尾气的机外净化方法,对纳米材料及技术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对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技术与市场》2010,(8):190-190
为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给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汽车尾气的排气系统中安装汽车尾气催化器是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催化器中与汽车尾气直接化学反应而转化的部分是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园林植物对汽车尾气的生理反应及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其产生的尾气中NOx导致园林植物叶片细胞膜受损,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叶片变色、脱落甚至枯死.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在汽车尾气污染胁迫下植物抗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北方、中部、南方对汽车尾气有较强抗性的植物种,为交通繁忙地段优选抗性树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产品主要用于大气环境净化的催化剂,将此类催化剂组装在汽车排气“催化转化器”中使用,其功能为在一定的空气/燃料比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净化排气中有害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氧化氮类(NOX),并可以根据国内外不同的汽车中CO、HC、NOX...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引出了利用植物对尾气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方法.然后对国内外对植物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参考所述研究方法,提出了利用密闭室法研究植物净化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汽车尾气射流节油净化装置该装置采用射流、旋混原理,将曲轴箱里的可燃性有害气体通过PS型净化器引射新鲜空气,经预热、旋混、雾化后进入发动机进行第二次燃烧,使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大大降低,同时收到节能的效果。将该产品安装于汽车发动机上,可以达到净化汽车排气...  相似文献   

8.
沈峥  袁满巧 《绿色科技》2013,(12):154-156
指出了我国平板玻璃行业烟气中NOx含量较高,对玻璃窑炉NOx的控制迫在眉睫。由于玻璃窑炉生产工艺的特殊性,成熟的SCR烟气脱硝技术是玻璃窑炉NOx控制的最佳选择。吴江南玻公司率先成功地在2条天然气平板玻璃生产线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为我国平板玻璃行业烟气脱硝事业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SNCR+SCR混合烟气脱硝技术是把SNCR工艺的还原剂喷入炉膛技术同SCR工艺利用逃选氨进行催化反应的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脱除NOx,是把SNCR工艺的低费用特点同SCR工艺的高效率及低的氨逃逸率进行有效结合。试验表明:SNCR工艺在脱除部分NOx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催化法脱硝提供所需要的氨,SNCR体系可向SCR催化剂提供充足的氨。  相似文献   

10.
对生物质粗燃气中焦油净化和组分调变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气化炉内净化技术的气化工况条件和气化炉添加料等因素,介绍了天然矿物催化剂、碳酸盐催化剂、镍基催化剂等目前应用广泛的气化炉下游净化重整催化体系,简要介绍了粗生物燃气的组分调变,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势所趋,分析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挑战和方向,探讨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推进节能减排事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汽车尾气降解材料测试室测试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测试各种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的降解效能,研究设计了汽车尾气降解测试室,该装置用于对NO、CO2、O2、CO、HC浓度的瞬态检测分析,并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显示、打印和输出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的现状,论述了城市道路对汽车运行工况和排放污染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三重三轻"的误区及其影响;提出了减少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2003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连续3288d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基础。运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广佛肇经济圈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持。结果表明:3个城市冬季空气质量较差,夏季空气质量较好,近10年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广州和佛山SO2污染主要集中在夏季,肇庆在春季和秋季的SO2污染天数相对较多。NO2污染最容易出现在冬季,广州已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特征。广佛肇属于颗粒物污染主导型,表现出常年污染性特征,PM10季节性变化不大。佛山陶瓷工业是PM10浓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肇庆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建议佛山重点加强燃煤的脱硫除尘,广州应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车身材料的轻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强度钢板、铝、镁合金及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车身轻量化是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减少尾气排放、降低材耗的有效手段,采用轻量化车身材料是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J2EE平台技术,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开发,采用Spring MVC设计模式和MyBatis为基础的Web应用框架,以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为应用实例,说明Spring MVC和MyBatis框架在Web系统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复杂度高、代码复用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油松、华山松2种针叶树的盆栽2 a生实生苗为试材,采用静态熏气法,将苗木用不同浓度(0.0、0.6、1.0、1.6、2.5、3.1、4.1 mg/m3)的标准汽车尾气处理72 h,研究了汽车尾气对2种苗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和PO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2种苗木的叶片MDA和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两树种叶片POD和油松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华山松SOD活性呈现逐渐升高变化趋势。对2种苗木的抗性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华山松抗汽车尾气污染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路面喷洒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材料的喷洒要求及喷洒时所需的工作特点,结合我国实际的道路状况,研究设计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路面喷洒机。介绍喷洒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喷洒机的主要结构进行设计。该喷洒系统可利用牵引设备的动力或自载蓄电池来驱动直流电机液泵,取代传统的小型汽油机或柴油机,使该机工作时具备环保、低噪声和低振动等诸多优点。对喷洒机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试验时的施工工艺,通过试验验证喷洒机的工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Rooted spruce cuttings from three clones were sprayed daily with sulfuric acid at pH 2.5 for one month or treated with automobile exhaust for one hour. Foliag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hromatographic peaks representing unidentified leaf constituents from treated and control trees were compared.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dicated a weak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dicated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and control. Simila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hree clones. Visible symptoms of damage were not evident even four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unidentified plant constituents to detect damage to plants even before visible symptoms app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