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8优 6 8 2 (890 8A 376 82 )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1994年以该所选育的早中熟中粳不育系 890 8A为母本 ,中粳恢复系 376 8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中粳新组合。 2 0 0 0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并且母本 890 8A同时通过审定。1 产量表现8优 6 82在 1997年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中平均产量 8.96t hm2 ,比CK19优 138增产 5 .6 2 % ,比CK2武育粳 3号增产 5 .14 % ,均达极显著水平。 1998年省区试平均 9.84t hm2 ,比CK1、CK2 分别增产 8.4 8%和 8.2 3% ,增产极显著 ,居首位。 1999年江苏省杂交中粳…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充分挖掘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地推广水稻功能长效肥是节本增产增效关键技术之一,2016年都昌县开展了"劲驼"牌增效功能肥成分:N-P_2O_5-K_2O:26-10-12cl(以下简称劲驼基肥)和N-P_2O_5-K_2O:30-0-5(以下简称劲驼追肥)的对比试验与高产示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基本情况:试验设计为一季中粳春优927高产肥效试验,地点安排在都昌县徐埠镇山峰村春优927高产示范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崇明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 0 1 2年崇明县精选出1 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花优1 4"、"南粳5 0 5 5"和"青香软粳"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可在崇明县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稻白叶枯病发生与品种、施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中稻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发病情况及抗病性变化 ,结果表明 :品种间白叶枯病发生差异较大 ,感病品种 (汕优 6 3、协优 5 7)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较抗品种 (镇稻 5 11、96 0 2 )发病程度虽然有所增加 ,但增长幅度较小。各品种田间自然发病测定结果与人工接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综合考虑品种抗性和产量因素 ,中籼品种以 9311、镇籼 12 2、96 0 2 ,中粳品种以 80优 12 1、83-D产量高、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 8 0优 12 18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 (y)与有效分蘖 (x1 )、每穗总粒数 (x2 )、结实率 (x3)、千粒重 (x4)间的相关、回归、通径分析 ,结果显示 ,有效分蘖是构成 80优 12 1产量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每穗总粒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产量与构成产量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849 、0 9784 、0 73 86和 0 95 5 7 。回归方程为y =-2 3 4 9 95 3 +10 0 .45 23x1 +3 8845 7x2 +8 762 62 2x3+3 3 782 19x4,其复相关系数r =0 9982达极显著水平。 4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依次为 :有效分蘖 (Py 1 =0 .7867) >每穗总粒数 (Py 2 =0 3 2 0 4) >千粒重 (Py 4 =0 2 3 0 6) >结实率 (Py 3=0 13 3 4 )。并据此总结出 80优 12 1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为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和适当早播控制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技推广》2005,(5):24-24
一、籼型三系杂交稻(17个):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3号,中浙优1号,丰优299,金优299,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D优527,协优527,Ⅱ优162,Ⅱ优7号,Ⅱ优602,天优998,Ⅱ优084,Ⅱ优7954。二、籼型两系杂交稻(2个):两优培九,准两优527。三、粳型三系杂交稻(3个):辽优5218,辽优1052,Ⅲ优98。四、籼型常规稻(1个):胜泰1号。五、粳型常规稻(5个):沈农265,沈农606,沈农016,吉粳88,吉粳83。农业部推荐的28个符合超级稻标准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生育期基本相当的籼稻C两优396和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对照,对自主培育的优质晚粳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进行了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籼稻C两优396在生育前期对N、P、K的吸收能力显著强于晚粳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到生育后期籼稻C两优396吸收磷的能力比优质晚粳品种强,吸收N、K的能力与优质晚粳品种差不多。甬优1538在低氮水平下吸收N、P、K养分的能力、在中高氮水平下吸收N的能力在生育前期比赣宁粳1号更强,其次是赣宁粳3号,到了生育后期,甬优1538吸收N、P、K养分的能力还是最强,赣宁粳1号次之,赣宁粳3号最差。吸收N、P、K养分比例:籼稻C两优396为N∶P_2O_5∶K_2O=1∶0.174∶0.594;甬优1538为N∶P_2O_5∶K_2O=1∶0.117∶0.529;赣宁粳1号为N∶P_2O_5∶K_2O=1∶0.138∶0.455;赣宁粳3号为N∶P_2O_5∶K_2O=1∶0.132∶0.486。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株型紧凑、矮小,可通过增加密度来增加生物量,再进行适当的养分管理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8.
李明 《云南农业》2006,(4):18-18
2005年,镇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5个粳稻新品种,并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对其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病性等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在镇沅种植的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试验情况如下:1.参试材料楚粳27号由楚雄州农科所提供,云粳优11号、云粳优9号、云粳优8号由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提供,滇超2号为本地粳稻良种,用作对照(ck)。2.试验地点试验地点设在恩乐镇五一村民委员会勐来村民小组刘显良家的责任田,海拔1650m,土壤为红壤发育成的水稻土,略偏砂性,肥力中等。3.试验设计试验采取随机区组顺序排列,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9.
以生育期基本相当的籼稻C两优396和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对照,对自主培育的优质晚粳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进行了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籼稻C两优396在生育前期对N、P、K的吸收能力显著强于晚粳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到生育后期籼稻C两优396吸收磷的能力比优质晚粳品种强,吸收N、K的能力与优质晚粳品种差不多.甬优1538在低氮水平下吸收N、P、K养分的能力、在中高氮水平下吸收N的能力在生育前期比赣宁粳1号更强,其次是赣宁粳3号,到了生育后期,甬优1538吸收N、P、K养分的能力还是最强,赣宁粳1号次之,赣宁粳3号最差.吸收N、P、K养分比例:籼稻C两优396为N:P2O5:K2O=1:0.174:0.594;甬优1538为N:P2O5:K2O=1:0.117:0.529;赣宁粳1号为N:P2O5:K2O=1:0.138:0.455;赣宁粳3号为N:P2O5:K2O=1:0.132:0.486.赣宁粳1号和赣宁粳3号株型紧凑、矮小,可通过增加密度来增加生物量,再进行适当的养分管理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0.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度较小。在综合考虑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诸因子的基础上 ,归纳了皖粳 97作双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选好茬口早播早栽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争穗增粒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把好收割入库保优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09年河南省粳稻联合区试中的4个杂交粳稻新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焦杂粳1号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的优良杂交粳稻新品种(系);新粳优1号的丰产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产性,适应范围较窄,环境的变化对其产量有一定的影响;X65003稳产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丰产性,适应性广,对环境和栽培条件的要求不严格;9优418(CK)适应范围较窄,对环境因素变化反应较敏感,产量变异性较大,在生产推广中要注意区域示范,选用适宜栽培区域,加强栽培及环境因子的调控等。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粳新组合Ⅲ优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亚亚种杂交中粳组合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利用粳爪(或光)交亚亚种杂种优势为出发点,探讨长江中下游和沿淮生态区一季中粳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的选育方法。确定以提高千粒重为突破口,选育产量结构为 277.5 万穗/hm 2×200 粒/穗×80% 结实率×28g 千粒重的组合模式。利用光壳稻和爪哇稻,育成理论产量超过 140t/hm 2 的 N422 S/ H P121、 N422 S/ Z Y8178、 H P121 S/ Z Y8286 等一批符合目标的超高产杂交中粳组合,并有效地解决杂交稻因亲缘关系扩大而存在的生育期、株高、结实率、饱满度以及株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16.
D优3138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2014年选育成功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籼稻组合,为充分发挥其高产、优质特性,促进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实现杂交水稻生产上的新老品种更替。研究不同施氮量(120kg/hm~2、180kg/hm~2和240kg/hm~2)对D优3138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量180~240kg/hm~2时,稻米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较高。兼顾水稻高产及品质优良的特点,豫南稻区种植D优3138适宜的施氮量为180~240kg/hm~2。  相似文献   

17.
Peiliang You 981 (also called 98 Guangzhi 1 or Peiliang You Guangzhi 1) is a late-season two-line indica hybrid rice variety with high yield and late maturity. Pei'ai 64S is the female parent and R981 (Guang 1) is the male parent of Peiliang You 981. The hybrid showed its characters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wide adaptability in the variety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 produc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it was released in March 2002 by Hunan Crop Varieties Release Committee.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180 kg,且表现出随纬度升高,减产幅度加大的规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减产20—30 kg和80—100 kg、30—40 kg和90—110 kg、40—50 kg和160—180 kg;同一地区,减产幅度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常规稻大于杂交稻。机插和直播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机插缩短11—14 d,直播缩短25—30 d,并呈纬度越高缩短天数越多的趋势;各生育阶段均有缩短,播种至拔节缩短最多,占总缩短天数的60%以上;同一类型品种,随纬度升高,拔节、抽穗、成熟依次延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多;同一地区,缩短天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多。机插和直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尤其是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在苏北只有81.8%和77.4%;不同地区,机插和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因品种类型而异,苏南以早熟晚粳较高,苏中为迟熟中粳,苏北为中熟中粳。【结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有较大影响,据此按照江苏大面积水稻单产600 kg的目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宜范围与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做了初步区划,即手栽、机插在苏南、苏中、苏北都是适宜的,而直播在苏南适宜、苏中次适宜、苏北不适宜,并且各栽培方式在各地分别有其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以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水稻的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育种研究,基本上仍以品种间间杂交为主,所选育出的新品种和新组合,在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上出现了徘徊状況,适应不了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育种界提出利用籼稻与粳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由于结实率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至今得不到理想的解决,这一设想尚无法在生产上大面积加以直接利用. 近年来我们利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将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一代F_1的优势加以部分地稳定,已培育成功籼粳型水稻新品种“金优1号”.它的选育过程是,1987年早季进行籼粳稻杂交:金早4号×金粳1号(两个亲本都是我所选育的新品种).1987年晚季种植杂种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潜力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海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91-293,305
两系杂交粳稻与籼杂一样,同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一般比三系粳杂增产8%,比常规粳稻增产10%以上。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晚前期的持续高温和9、10月份连绵低温阴雨天气是影响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提出趋利避害,采取秧田超稀播种,加强后期管理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达到增穗、增粒、增重、增产的目的。利用粳爪交或粳籼交来选育分蘖期耐高温、穗期耐低温的亚种组合,可使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