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种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安农S-1,衡农-1S,5460S及W6154S四种不同种质温敏核不育系与特青、湘早籼1号、Vary Lava 1312三种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并于1994,1995年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其F1,F2,F3及BC1代,观察其育性变化状况,以进一步探明各不育系的遗传构成以及不育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的表达本质。结果表明安农S-1,衡农-1S的育性由核由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温敏核不育基因置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分期播种的办法,观察了来源于安农S-1杂交后代的4个不育系在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发现将安农S-1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导入到不同遗传背景以后,育性表现(不育起点温度)有变异。这种变异与亲本密切相关,可以在世代间传递,并能保持相对稳定,但扩大群体后,会有极少数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更低或更高的单株出现  相似文献   

3.
三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沙的育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发现W6154S育性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安农S-1和87N123S的育性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两用系在长沙的育性转换及制种期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沙地区的自然温光条件下,安农S—1—6、衡农S—1、W7415S、1356S、1376S、 1402S和衡农S— 2属温敏类型; N—10S和N—13S属反温敏类型,农垦58S、 3111S、5047S和5088S的育性主要由光照长度控制。安农S-1—G、1356S和W7415S全败育的临界日均温为27℃,衡农S—1、1376S、1402S全败育的临界日均温为29℃ ; N—10S和N—13S全败育的日均温为24.4℃以下。农垦58S、3111S、5047S和5088S由不育向可育转换时敏感期的日均温为28.7℃,光强大于50lux的光长为13小时37分。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的光温条件。适宜开发利用温敏型或以温敏为主的两用核不育系,其可育临界低温值为日平均温度26℃以下,日最低温度23℃以下的温敏型核不育系都可以应用。现有的W6154S、安农S-1等温敏型不育在雷州半岛早春繁种,晚季制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安农S—1的研究及其利用概况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安农S-1是国内外首次在籼稻中发现并育成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开辟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对安农S-1育性的温光反应特点、遗传行为及生理生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了安农S-1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情况,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安农S-1、衡农S-1和W6154S为材料,研究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三个不育系各世代的育性转换特性是稳定的,不受年份、地点的影响;三个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可能是非等位的,安农S-1、衡农S-1的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W6154S的遗传模式尚难确定;W6154S的群体育性不太整齐,单株、单穗以及颖花之间的育性有所差异,安农S-l和W6154S的育性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W6154S的后代不育株有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8.
在籼型群体渝85-1A-4/IR8的F3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材料──CQPGMS,经连续定 向选择,选育出101S、7646S等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101S与7646S相互杂交F表现全不育,两者具有相同的 育性基因;101S、7646S与培矮64S、9309S、安农S、新光S杂交,F1全部恢复可育,表明101S、7646S与它们具有 不同的育性基因;两者与籼型品种杂交、回交,在所有B1F1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3的分离比,在 所有F2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15的分离比,表明101S、7646S的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核基 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资源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开荣 《杂交水稻》1997,12(5):7-9,22
在籼型后代渝85-1A-4/IR8 F3代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CQPGMS,经定向选择,育出101S,3001S,7646S等3个两用核不育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在重庆有40d以上稳定完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在重庆自然条件下,9月初能转为可育,易于繁殖。  相似文献   

10.
安农810S的选育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安农810S是以安农S-1为母本,水源28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温敏型为主的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在日均温24℃以下,历年稳定不育期在50d能度和不育株率为100%,其株叶型好,田间抗性好,配合力强,米质优,异交习性优良,制种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质源两用核不育系—CIS28—1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IS28-10是由水稻核质杂种(Carloro/IR28)B9F4中的突变单株按系统选育程序选育而成的新质源两用核不育系.在湘潭,它的不育期达60多天,育性稳定,对低温钝感。在遗传上其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遗传行为简单。  相似文献   

12.
侵染红花的黄瓜花叶病毒的鉴定及株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和1996年分别在武昌和云南红花病株上获得两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CMV—CW和CMV—CY。CMV—CW引起红花黄化花叶、严重矮化,而CMV—CY仅引起红花轻花叶。在供试23种植物中,两个分离物侵染16种植物。两个分离物均能被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不通过红花种传;体外稳定性状分别为:致死温度55~60℃和50~60℃,稀释限点10-4~10-5和10-3~10-4,体外存活期3d和4d;病毒颗粒球状,直径分别为27.2nm和28.0nm;外壳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7500和28100D。CMV—CW和CY血清学性质和CMV—CA相近。通过RT—PCR扩增,获得CMV—CW和CMV—CY预期的534bp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DNA片断。株系研究表明,参试的CMV—CW、CMV—CY和其他2个CMV中国分离物在温度敏感实验和血清学性质上与CMV—D株系一致或相近,属于CMV亚组I。依据在一组寄主植物上的反应,将4个参试CMV分离物作了初步株系划分。  相似文献   

13.
从1982年开始,以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原始株农垦58S为PGMS基因的供体,用不同的籼稻品种进行单交、复交或回交。研究了PGMS基因导入籼稻背景的效果,单交F2的入选频率为0.0064%,回交或复交F2的入选频率为0.0155%。通过定向选择和育性鉴定,已从复交后代选育出W6154S、W7415S、W6184S、W6111S和W6434S等釉型光敏感核不育系。其农艺性状一致,育性稳定, PGMS基因在武汉自然光温条件下能完全表达。 发现在 7日 10 日左右和 9月10日左右有两个育性转换期。这一发现扩大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应用价值和范围。已育成的不育系属于长江流域的早稻和中稻。  相似文献   

14.
1989年,作者研究了籼型两用不育系安农S—1的生态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安农S—1的播种至始穗历期及主茎总叶片数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随栽培季节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温度是安农S—1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其连续全不育期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15.
连续回交在转育两用不育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农S-1为不育基因供体,用常规水稻品种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在F2中出现有较高频率的育性可转换的核不育株,不同的轮回亲本,F2代不育株对低温的敏感程度不同,转换为可育的时期不同。文章对水稻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选择方法,常规水稻品种在转育两用不育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小麦为不育基 因受体,用重庆温光型两用雄性不育系 C49- 87 为轮回亲本回交 ,通过调查 B1 F2 、 B2 F2 、 B3 F2 的不育株系和回交后代 B2 F5 中株系的育性表现,发现回交两 次是转育小麦雄 性不育两用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做了观察,发现随着播期的延迟,C49S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由低向高,早播不育,晚播可育,肯定C49S为一优异温敏材料,同穗不同部位小穗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同,上部-中部-下部,并且C49S同一小穗不同位次小花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1选育经过“合作-88”系云南师大薯类作物研究所和会泽县农技中心利用国际马铃薯中心提供的42个杂交组合和13个品种的实生籽共22801粒,于1990年进行单株选育而成。其亲本为I-1085×BLK2,原株系号为“S-88”。1994年通过省区试,19...  相似文献   

19.
W6154S育性变化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度是诱导W6154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在长沙地区不育与可育转换的临界日平均温度为26.5℃;温度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当日平均温度高于26.5℃时,花粉发育走向败育,表现为不育;在24℃以下时,多数花粉发育正常,表现为可育;在24~26.5℃之间时,部分花粉发育正常,部分花粉走向败育,表现为部分可育。  相似文献   

20.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就广亲和育种中的亲本利用,配组方式和适宜的选择世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428与籼稻或带有籼型血缘的粳稻品种(系)杂交,其后代出现具有良好亲和性株系的比例较高。这些亲和性较好株系的遗传基础包括:1.真实地含有02428的广亲和基因;2.并非携带02428广亲和基因而仅属于籼、粳品种的中间型;3.既含有从02428转育而来的广亲和基因,同时又属于血缘上的籼、粳中间型。采用WCV/WCV以及WCV/CV//WCV的杂交配组方式更容易获得新的广亲和品系,多亲本复合杂交不利于提高选择效率。水稻的广亲和性受主基因控制,低世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