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内蒙古多伦县2005-2010年6年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气候观测资料,对不同年际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以及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全年降水量等因子相关分析,建立了影响因子对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生物量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2.
以卓资县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8 a后,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种间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极显著,而总孔隙度差异不显著;总体上退耕还林地土壤粘粒含量高于耕地,其中0~20 cm增加不显著,20~40 cm、40~60 cm增加较多;除柠条林地外,其他林地土壤容重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40~60 cm土层。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退耕还林,是我国当前为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国土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使退耕还林农户获取较高经济收益,“稳得住”退耕还林土地,其关键在于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的正确选择。为获得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退耕还林地的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按不同效益区划选择树种、多种乔灌草植物相结合、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场所的6项原则。从利用花、果实、种子、芽、枝叶为主获取经济效益,而不以砍伐树干,取根获得效益出发,提出了青剌尖等30余种树种供云南的退耕还林地作造林树种选择用。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地区柠条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坡向完整坡面成熟柠条林作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开展了其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及土壤水分与生产力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柠条林的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水分作为当地柠条生长的瓶颈因子,大大降低了土壤养分对柠条的影响程度;新梢生长量与当年土壤水分含水量显著相关,而作为反应自然水分环境的立地条件是柠条林长期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子;柠条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其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关系密切,并且相关性存在根径越细相关性越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省武山县退耕还林区域进行布点监测分析得出,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合理,生态效益明显,最佳树种组成依次为: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落叶松油松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并参照相关指标,对武山县退耕还林从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0年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78 638.9万元。结果表明,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室内试验,研究了山西省太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撂荒地;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负氧离子浓度分别为2019、1893、1738个/cm^3,是撂荒地的1.86倍;负氧离子寿命分别为17.35、16.28、14.94 min,是撂荒地的1.96倍;PM2.5浓度分别为59.07、65.77、73.36μg/m^3,是撂荒地的0.65倍;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17、1.19 g/cm^3,是撂荒地的0.80倍;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9.60%、48.94%、47.57%,是撂荒地的1.24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7.16%、6.77%、6.17%,是撂荒地的1.43倍;土壤有机质分别为2.93%、2.71%、2.53%,是撂荒地的1.42倍,土壤表层日较差分别为11.63、11.77、11.85℃,是撂荒地的0.80倍。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川西亚高山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是上层大于下层。在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10~2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上下层平均值来看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86g.kg-1,是云杉林地的2.85倍,是落叶松林地的1.49倍,是退耕还林地的1.62倍,是农田的3.34倍,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落叶松林地灌木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  相似文献   

8.
种间竞争对甘草柠条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混栽比例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生物量积累、分配模式及种间竞争动态.结果表明:混栽后甘草和柠条播种苗的平均单株生物量较纯栽都有所降低,柠条受种间影响的程度较甘草大.混栽甘草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18.12%和14.52%,地下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上部分大;混栽柠条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36.51%和44.74%,地上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下部分大.甘草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柠条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总的来说,混栽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相对总生物量(RYT)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和密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低密度混栽时,甘草和柠条表现出一定的互惠关系;高密度混栽时,二者共用资源受限,表现出相互拮抗的关系,且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而加强.混栽比例不同,甘草和柠条的种间竞争率(CR)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柠条占有较大比例的处理(甘草20%;柠条80%)中,甘草的竞争力较小;在甘草占有较大比例(甘草80%;柠条20%)和两者比例相等的处理(甘草50%;柠条50%)中,甘草的竞争力均大于柠条.苗期甘草在混栽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古交市嘉乐泉乡为试验区,采用SPOT-5的10m、5m和2.5m 3种影像数据对退耕还林地面积进行分类监测。所设计的2种方案分别是:1)将地物类型分为7类,退耕还林地作为一种单独地类,对3种影像数据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和2.5m影像的人工解译分类;2)借助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图,将退耕还林地块影像分割出来,对退耕还林地和未退耕还林地进行有监分类。精度验证表明,第一种方案中2.5m融合图像的人工解译分类,退耕还林地的分类精度在50%以下;第二种方案中3种影像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均大于90%。建议在退耕还林地的作业设计图电子化的基础上,应用SPOT-5数据监测退耕还林地的任务完成和植被覆盖情况。  相似文献   

10.
定西龙滩流域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龙滩流域7种人工植被类型(柠条林、油松林、侧柏林、山杏林、退耕紫花曹蓿地、退耕隔坡林地、农田)20个野外样点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具有显著性差异;2)坡位并非是影响该流域土壤水分变化的显著因子;3)坡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2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分界点;4)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可划分为土壤水分的弱利用层、主要利用层和调节层;5)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地表(0~20cm)最大,0~140cm土层呈递减趋势,140~200cm土层基本保持“恒定”,120~140cm土深为土壤水分速交层和稳定层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