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5年~2006年对唐古拉山地区饲养的青海高原牦牛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唐古拉山地区现有牦牛12 400头,其中,适繁母牛4442头,母畜比例为35.82%.牦牛产肉、泌乳性能、产毛、役用及繁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唐古拉山地区牦牛对高寒的气候环境及粗放的饲养管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1999年对青海果洛家牦牛产乳性能、带犊、不带犊对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初生和1岁牦牛产肉性能及生长发育规律等生产性能综合研究,证实了导入野血公牦牛与当地家牦牛交配,可充分发挥野血牦牛耐粗饲、耐寒、生长发育快的优势,是一条在现行畜牧业体制下复壮家牦牛的简便措施。通过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现状的评估,将为牦牛杂交改良、本品种选育、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牦牛高效繁殖技术、品种选育、科学饲养等多项技术,集成应用于青海高原牦牛种牛生产中。结合犊牛、育成牛培育、选种选育和种质鉴定技术,组装集成为"牦牛品种选育及提高生产性能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在传统饲养条件下,"两年一胎"的隔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50%,当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10%。通过项目示范推广,累计示范隔年产母牦牛40069头,当年产母牦牛45000头,隔年产母牦牛总受胎率达到75.83%,提高了25.83个百分点,当年产犊牦牛总受胎率达到59.42%,提高了49.42个百分点,三月龄断奶成活犊牛54064头,犊牛成活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4.
牦牛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是该地区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饲养环境恶劣、管理模式粗放、畜群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对影响牦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营养、科学选种选配、早期断奶等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牦牛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金川多肋牦牛体尺及屠宰性状的测定,揭示金川多肋牦牛这一遗传资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肉性能,为其今后的选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金川多肋牦牛中心产区金川县毛日乡热它村75头牦牛进行体尺体重测定,对15头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金川多肋牦牛体型小于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相近,产肉性能方面15肋骨牦牛要高于14肋骨牦牛。结论:金川多肋牦牛中15肋骨牦牛相对14肋骨牦牛具有较高的体尺性状和产肉性能,金川多肋牦牛是一个优良的地方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6.
青海高原牦牛主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玉树两藏族自治州十二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西州天峻县、格尔木唐古拉山镇、海北州祁连县和海南州兴海县等地。大多在海拔3700 m甚至4000m以上高寒地区。青海共有牦牛509.67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0%以上,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7.
野牦牛驯养管理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牦牛(Bos mutus)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珍稀野生物种,至今生活在青藏高原沿唐古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等地多狂风暴雪、气候劣寒、海拔5000-6000公尺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山寒漠地区。野牦牛优势种质的利用,为复壮家牦牛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是我国牦牛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占全国牦牛数量的90%以上,其中林芝地区是藏东南山地牦牛集中产区,海拔2 100~5 000 m,草场主要是高山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山灌丛草场.本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7~9 ℃,相对湿度60%~70%.林芝地区种畜场位于海拔4 000 m左右的鲁郎县,牦牛在西藏林芝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近年来,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以及抗病力逐渐下降,为了搞清其原因,我们首次对林芝地区种畜场牦牛进行了寄生虫种类、分布、流行规律和危害情况的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来源来自林芝地区种畜场牦牛8头(两岁公牦牛4头,成年公母牦牛各2头),部分牦牛均在半年前不同时期进行过驱虫.  相似文献   

9.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和1998年对西藏帕里、嘉黎、斯布三大优良类群牦牛的成年牦牛共17头进行了屠宰试验,分析了各类群牦牛的产肉性能和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帕里牦牛的屠宰率为49.47%,净肉率为40.74%,胴体产肉率为81.84%,眼肌面积为61.09cm^2,骨肉比为1:4.56;嘉黎牦牛相应为50.59%,43.02%,85.09%,64.55cm^2和1:4.21;斯布牦牛相应为46.67%,37.4%,79.62%,45.41cm^2和1:3.96。说明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牦牛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特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较高,牦牛生产系统有很大的产肉潜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撷采     
西藏牦牛胚胎移植获得成功西藏当雄县通过胚胎移植的3头牦牛于2006年6月中旬顺利产下3头小牛犊,这标志着西藏开展了数十年的牦牛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获得成功。在牦牛胚胎移植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成功导入了野牦牛遗传基因,有效改良了牦牛的遗传性和生产性能。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姬秋梅介绍,牦牛胚胎移植技术是以一母牦牛为受体,把无繁殖机能疾病、无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母牦牛的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的子宫内,以培育出优质的品种。传统的牦牛通过自然交配要2年才能产1胎,该项技术的成功,将使牦牛1年1胎变成现实。同时,该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性别对查吾拉地区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取8岁健康的查吾拉牦牛10头,公母各半,对不同组别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比较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母牦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率、骨肉比均高于公牦牛,但无统计学差异。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母牦牛肉中维生素A、E、B_(12)、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钙、硒、脂肪酸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动物蛋白,具备作为优质牦牛肉源生产的潜力。相比较,母牦牛肉优于公牦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性别对查吾拉地区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取8岁健康的查吾拉牦牛10头,公母各半,对不同组别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比较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母牦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率、骨肉比均高于公牦牛,但无统计学差异。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母牦牛肉中维生素A、E、B12、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钙、硒、脂肪酸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动物蛋白,具备作为优质牦牛肉源生产的潜力。相比较,母牦牛肉优于公牦牛。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生活在3000m以上的高寒牧区,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该品种低产、晚熟,产肉及产奶性能低,加之长期以来掠夺式经营管理、低水平的饲养营养条件、严重的近亲繁殖、过牧饲养及草场退化,使原本较低的牦牛生产性能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品种退化现象,群体效益差、商品率低,使发展和提高牦牛品质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目前牦牛生产现状,海晏县充分利用野血牦牛体格大、产肉量多、抗逆性强的特点,与家牦牛杂交以提高生产性能,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青海省唐古拉山牦牛群体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遗传背景。[方法] 对52头唐古拉山牦牛个体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测定后,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确定其核苷酸变异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大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在619 bp唐古拉山牦牛D-loop区序列分析中,排除2处插入(缺失)后共检测到31处多态位点,包括单一多态位点5处和简约信息位点26处。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21±0.043和0.007±0.004。与我国其他18个家牦牛品种和野牦牛相比,唐古拉山牦牛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值均较低,表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为贫乏,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以美洲野牛为外群,邻接法(即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唐古拉山牦牛群体13种单倍型分布在A、B、C、D和E五种单倍型组中,且聚为2个大的母系分支(即I和II),支系Ⅰ占比为77%,提示唐古拉山牦牛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拥有2个母系起源且以支系Ⅰ为主。 [结论] 唐古拉山牦牛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以支系Ⅰ为主,推测其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6.
53头青年母牦牛和42头当年产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及定时授精处理,其中青年母牦牛人工授精31头,当年产母牦牛人工授精28头,人工授精精液采用大通牦牛冻精和西门塔尔牛冻精,输精一次后母牦牛与公牦牛合群放牧。结果青年母牦牛产犊率为84.91%,产大通牦牛后代10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1头,采用大通牦牛精液和西门塔尔精液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58.82%(10/17)和7.14%(1/14);当年产母牦牛产犊率为52.38%(28/42),产大通牦牛后代11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2头,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45.83%(11/24)和50%(2/4);2组平均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42.37%,其中用大通牦牛冻精的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51.22%,西门塔尔牛冻精的情期受胎率为16.67%。  相似文献   

17.
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及生产性能退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了解目前西藏牦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牦牛畜群结构、生长发育状况、生产性能(产肉性能、产乳性能、产毛性能、繁殖性能)等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测试和分析,弄清各类群的品种特征,资源优势,产品质量,分析我区牦牛生产性能退化幅度及退化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退化措施,为西藏牦牛和草地等可更新资源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高寒牧区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牦牛业及草地畜牧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牦牛提前育成出栏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特有牛种。长期以来,其生长发育缓慢,生长周期长,生产性能好,成熟晚,周转慢,致使出栏率低,产品商品率及养殖的经济效益不高,牦牛业发展停滞不前。为改变目前牦牛生产水平低的状况,本文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就提前育成出栏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生产实际中能做到且技术上便于操作的构想。1从初生至周岁施行全哺乳培育由于掠夺式的经营方式,过多地挤奶,犊牦牛只能试探性地吸吮到很少部分的乳汁,且采食时间也很短,这就造成犊牛生长发育受阻。其实,一头产犊母牦牛的全部乳汁,仅能满足一头犊牛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标准化生产牦牛体尺和产肉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笔者选取了年龄及体重相近的麦洼牦牛和金川牦牛各15头进行了体尺性状测定。按照标准化饲养100 d后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等产肉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麦洼牦牛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均略高于金川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麦洼牦牛净肉率为42.76%,略高于金川牦牛的42.06%(P>0.05);麦洼牦牛屠宰率为51.90%,略高于金川牦牛的50.83%(P>0.05);胸围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估测牦牛生产能力的体尺指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0.952%。  相似文献   

20.
唐古拉山牦牛的生境条件、特征及生产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古拉山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和景观物种。它以对高原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原畜牧业的优势畜种。海拔高度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制约条件,高原上海拔直线上升,形成垂直性气候,各种生物随之变化。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孕育了消化粗纤维能力强,耐饥饿、耐缺氧的唐古拉山牦牛。1唐古拉山牦牛的生境唐古拉山牦牛分布于唐古拉山镇辖区的5个牧业社。唐古拉山镇位于青海省西端,孤悬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脉北坡,西、南与西藏那曲藏族自治州毗邻,东、北隔马兰马拉山与当曲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治多、杂多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