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栽培模式对陇西白条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陇西白条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幅宽35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和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均能提高陇西白条党参的产量和品质。在抗旱保墒和提升产量品质方面,采用幅宽35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的效果最好,鲜重产量可达5 542.5kg/hm~2,较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增产17.7%,较常规栽培模式增产35.1%;折干比达到2.55∶1,干重产量可达2 173.5kg/hm~2;根长达29.7cm、根粗达1.33cm、鲜根重达18.2 g。  相似文献   

2.
在陇西县进行了白条党参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株行距为5 cm×25 cm条件下,白条党参根长26.9 cm,根直径0.83 cm,一等品率41.56%;折合产量最高,为9 370 kg/hm2。可以得出,在陇西自然生态条件下,党参50 cm地膜露头栽培最佳株行距为5 cm×25 cm。  相似文献   

3.
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粮饲兼用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在大垄宽70cm、小垄宽40cm时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1000株/hm^2,即株距35cm。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表明,黄芪35 cm窄膜覆盖种植技术是增产效果最好,鲜药产量达到9 050.10 kg/hm2,较对照增产23.8%。同时从根腐病的发病来看,35 cm窄膜露头种植处理麻口病较对照发病轻,发病率为48.48%,平均病指为16.4%;较其他3个处理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传统露地栽培较2个全膜栽培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黄芪采取不同的栽培方式,探索其最适合的栽培模式,覆膜栽培中,35 cm白膜和35 cm黑膜对黄芪产量都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且35 cm黑膜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河西地区主栽的加工型中熟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在张掖市川区试验观察了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生育表现及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作栽培能明显提高耕作层土壤温度,促进提早出苗,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覆盖垄作栽培快。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最高,为34 888.9 kg/hm2;黑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较高,为34 472.2 kg/hm2。建议张掖市川区种植大西洋时,应采用白膜(或黑膜)覆盖单行垄作栽培,适种密度为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8.
试验初步认定地膜栽培玉米穗粒数与穗粒重决定产量高低;80 cm膜上栽培出苗率高、成熟早,籽粒产量11969.1 kg、纯收入13023.95元,较露地栽培增产80.83%、增收8848.11元,每元投入效益0.57元居首位,其次是80 cm膜侧栽培,但其与40 cm膜侧栽培产投比一致;在半干旱区种植玉米首选幅宽80 cm以上地膜进行膜上栽培,生产需要等高种植时选用幅宽35-40 cm地膜进行膜侧栽培。  相似文献   

9.
起垄覆膜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在陇西县旱地条件下,对蒙古黄芪不同起垄覆膜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幅宽35 cm地膜覆盖露头栽培,能够生产出抗病强、产量高、品相佳的优质黄芪.在该栽培方式下,与对照传统露地栽培相比,田间长势明显好,出苗期早5 d,出苗率高出7.66百分点,株高高4.00~6.34 cm,鲜根折合产量高出29.96%,根腐病发病率下降12.0%,病情指数下降30.6%,且根部品相综合性较好.建议在黄芪的种植上采用幅宽35 cm的地膜覆盖露头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春夏季露地平棚架栽培的义乌白丝瓜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250 cm,30,40,50,60 cm 4种不同株距情况下,义乌白丝瓜的产量及其经济性状以株距为50 cm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黄芩为试材,采用设置不同种植深度10 cm(SD1覆土厚度1cm)、20 cm(SD2覆土厚度2cm)和30 cm(SD3覆土厚度3 cm)以及不同密度10 cm×10 cm(MD1),10 cm×20 cm(MD2),10 cm×30 cm(MD3),20 cm×20 cm(MD4),20 cm×30 cm(MD5),30 cm×30 cm(MD6),观测外观指数、浸出物、含量等相关指标,优化种植密度和深度的方法,研究了黄芩种植密度与深度,完善黄芩规范化种植技术。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分析,种植深度为条沟深度20 cm(SD2覆土厚度2 cm)时所得样品最好;密度中MD2(10 cm×20 cm)的样品最好。结论:适宜于渭北旱塬地区黄芩的种植技术:种植深度为20 cm(覆土厚度2 cm),种植密度为10 cm×20 cm。  相似文献   

12.
黄芪是康乐县近年来新兴种植的中药材,黄芪的地膜覆盖栽培发展较快,特别是采用幅宽120 cm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效果好,深受种植户欢迎。为探讨适宜覆膜黄芪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康乐县黄芪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条件下,种植黄芪密度以株距19 cm(栽种密度219 405株/hm~2)产量较高,产值最高,收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草药市场黄芩需求量稳增,种植效益可观,奇台县初步建成了黄芩规模化种植基地。采用1膜10行膜下双滴灌带机械化栽培黄芩,有效节约成本、显著提高收益。  相似文献   

14.
在平凉市崆峒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崆峒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6 67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窄行距40 cm、宽行距6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15.
试验观察先玉335和郑单958两品种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在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两玉米品种均随着密度增加生育进程变长,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位提高,秃顶增长,而穗粗、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双穗率等都呈递减趋势;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即行距为55 cm,先玉335旱地种植的最佳株距为18.9 cm,即种植密度为9.64万株/hm2;郑单958最佳株距为14.9 cm,即种植密度为12.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 cm,穴距20~22 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 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年生黄芩种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黄芩产量的影响,测定株高、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根粗、一级侧根、地下产量等指标,为黄芩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黄芩种植密度为110 000株/亩时,在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三个性状上均居首位,地下部分的产量和单根干重也仅次于140 000株/亩,为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运用黄芩黑白膜露头栽培技术,以选择最佳播期为试验目的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3月20日~4月20日进行黑白膜黄芩露头移栽,产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阳  范丽丽  邵玺文  杨利民  韩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03-6204,6206
[目的]研究平作种植密度对黄芩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密度设4个处理水平,测定黄芩的生育指标和生物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根重、地上重和总生物量逐渐增大,而枝根数、单株根重和地上重逐渐减小;稀植枝根多,地上部与地下部均生长良好,单株干物质积累多,但单位面积产量低。[结论]适宜的平作种植密度单位面积产量高,单株品质好,试验水平下,行距25~35cm时黄芩产量高、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