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90—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总耕地面积、人口等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省耕地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动态变化情况大致分为3个不同阶段:1990—1999年耕地压力缓慢下降,2000—2003年耕地压力上升,2004—2007年耕地压力迅速下降。近20年来虽然黑龙江省人口不断增加,但耕地数量增加幅度更大,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均在增加。总体上黑龙江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耕地压力指数明显减小,耕地所承受的压力呈现下降趋势。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要求考虑,要进一步减轻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应主要从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和运用新技术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黑土与黑钙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宜农集中地带性耕作土壤,也是世界3大黑土带的中心区域。当前,黑龙江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特别是黑土耕地地力保育问题已经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届对这一问题也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我县耕地土壤存在的问题 (150413 黑龙江省宾县宁远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历史的延续,耕地开发利用时间的延长,在连年性耕作的影响下,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况发生了变化,各项耕性指标逐年下降,加上农民对保养耕地的意识淡薄,在生产中只用地不养地,部分区域的耕地指标已经达到极其贫乏的程度.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面.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现状的调查,对黑龙江省的耕地资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意见。认为黑龙江省有耕地约1亿7千余万亩(包括近1千万亩不稳定耕地),其中坡耕地约占59.4%,腐殖质层厚,基础肥力高的耕地约占68.3%,基础肥力较低的耕地约占21.6%,易于发生干旱的土地约占11.3%,易涝地约16.0%,有盐碱斑的耕地约占0.14%,有盐碱化的耕地占1.03%,有石灰反应的耕地占11.8%,白浆土耕地占10.4%。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均占有耕地在减少,耕地质量在下降,生产能力较低,多属于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尚有可垦荒地约6千万亩。建议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在治水的前题下,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对那些不稳定耕地,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其变为稳定的耕地。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确定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向。本文选取经济发展阶段相异及资源禀赋类似的黑龙江省及日本作为对照,分析影响耕地利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及持续程度数据,利用功效系数模型,计算“三地”1999-2008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合日本近60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发展轨迹,建立“三地”集约度之间的联系,提出广东省未来耕地利用方向。结果显示:广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介于日本及黑龙江省中间,符合“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环境;参考日本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运行规律,对比于集约化规模经营起步阶段中快速增长期的黑龙江省,广东省目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持续成长期的黄金阶段;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广东省面临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及劳动力人工成本提高的双重压力,未来耕地利用方向可借鉴日本资本密集型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农业发达省份之一,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储备基地,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出了要严格控制耕地的过快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增强全民族珍惜土地的意识,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保障国家粮食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及其后备资源丰富,在占补平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文章在充分了解黑龙江省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跨省域统筹补充耕地项目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两垄玉米一垄草木樨间种的背景与依据 黑龙江省有耕地1.3亿亩,水土流失面积竟达600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土地资源之所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种地不养地,用养脱节,只取不与,掠夺式经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黑龙江省土肥站在六十年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分散再聚集于两大平原区域的变化特征,新增耕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建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作应继续以土地整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和目标,大力推动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协同发展,切实提升耕地整治率。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两大平原"),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两大平原"由于长期粗放耕作,耕地质量已经明显下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必然对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两大平原"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两大平原现有耕地1.62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0%以  相似文献   

12.
探讨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找出驱动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科学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提供依据和参考,文章在定量分析1985年、1999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覆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城市化水平是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着耕地生态系统演替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使用年限的延长,农地土壤质量逐年退化,如何改良利用耕地土壤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目前耕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阐述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及对受损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黑龙江省农药使用的现状和问题、除草剂使用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理念,提出了耕地轮作休耕中除草剂使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佳木斯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退化情况佳木斯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98%,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平均含量4.95%下降0.9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据调查统计:按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标准(一级为有机质含量大于6%;二级为4-6%;三级为3-4%;四级为2-3%;五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同时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三大黑土带资源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不尽合理的过渡开发耕种、耕作粗放,对农田实行掠夺式经营,使得我省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50年内下降了50%左右,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沙化、退化、荒漠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耕地普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使用耕地造成的。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荆门市耕地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全市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未根本扭转。本文对荆门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以期提高荆门市耕地质量,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研究对于揭示耕地利用变化规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数据源,从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社会经济保障功能、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对1990—201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5年间黑龙江省各地市耕地数量持续增加,耕地多功能及分功能时空分异明显,耕地数量与耕地多功能不协同。因此,应协调有序利用耕地,维系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可持续利用耕地,发挥耕地多功能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