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对当前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摘要 通过对几个农村社区的调查,发现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以口语媒介为主,同质性较高,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不足,媒介分散,媒介环境整合低,现代传媒介入困难。分别讨论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农村的媒介环境,据此提出了优化、整合、发展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山东诸城通过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模式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应加强农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提升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等途径,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三农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通过12316新农村热线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政府应加强乡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体系建设,通过培育农村专业化协会提升农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范围,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与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扫清制约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传播与广泛应用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80-281
通过对西部农村地区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对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农村科技信息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传播较低,农村居民对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视程度不高,消息的来源渠道较少。用来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较少。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真的让农村科技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了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大众传播媒介在西部农村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对信息的传播模式和大众媒体作了简要分析,提出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使农村科技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浙南竹业技术参与式推广机制及其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择浙江省遂昌县毛竹高效益经营技术传播为个案,提出了农村参与式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步骤,并从技术的参与式设计与推广、项目管理与技术推广组织建设、技术传播二级流动模式、考核制度及激励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参与式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指出林业技术的推广过程应充分重视农户的参与,并通过人际互动,建立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互动式的伙伴关系;重视技术的文化特征,使推广的新技术具备相对先进,可操作性强,关键技术准确,及与经营者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等特征;通过综合应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形式,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活跃的农村科技示范户,使林业新技术快速在农村社区传播.图2参10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156-157
辽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2015年粮食总产量为200.25亿kg,比去年增加24.85亿kg,以14.2%的增幅居全国首位。辽宁省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传播的大力支持。从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即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入手,探讨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吴云  周厚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9):27-28,36
落后山区农村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人际传播。在获得新技术信息、知道某项农业技术是否对自己有用以及决定是否使用某些农业新技术等方面主要靠农技员。而大众传播媒介中,最起作用的是电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农业技术组织传播的现状及大众传播的劣势,分析了基于社会网络的人际传播的可信度及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成本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对外宣传工作的传播学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观照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指出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并提出发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共同作用,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0.
赵瑞琴  马永清  李四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98-9400,9409
对河北省各地区农业信息供给与需求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中供求双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河北省"多元化信息服务"和"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两种农业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农业信息传播供求发展的对策,为有关信息传播机构搞好农业信息服务,缩小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