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毛竹林的退化原因,此期为退化毛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覆盖年限(1,2和3年)毛竹林,以未覆盖毛竹林作对照,分别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随着毛竹林覆盖年限增加,土壤pH值降低(即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升高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均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且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C/N和N/P随覆盖年限增加逐渐升高,N/K先升高后降低,而P/K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细菌、放线菌生物量与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真菌生物量则逐渐升高;好氧细菌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真菌与细菌的生物量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覆盖1年后与未覆盖毛竹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覆盖1年毛竹林相比,长期连续覆盖经营导致土壤酸化明显,养分比例失衡,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劣变,竹林退化。生产中建议采用休养式覆盖经营模式,即隔年覆盖(覆盖1年休养1年),同时,在自然出笋时要及时清除覆盖物并减少残留量,还需合理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2.
对覆盖当年、3、6、9、12 a雷竹林地下茎和地上克隆分株形态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林覆盖低于9 a时,总土层地下茎分枝强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显著增大,然而覆盖12 a时,却显著减小;竹林总土层地下茎分枝角度在覆盖3、6 a时显著减小;竹林覆盖3 a后,竹鞭总长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显著减小;竹林鞭径、鞭节长度无显著差异,但鞭节长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总体有逐渐减小趋势;竹林根冠比随覆盖年限增长,先增大后减小,覆盖12 a时显著减小;竹林总立竹叶柄长度,在覆盖6 a后显著减小;总立竹枝秆夹角基本无显著差异,但呈现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的趋势;竹林覆盖6 a后,立竹枝下高显著增大;竹秆高度、竹节间长度、竹子胸径,总体有随覆盖年限增长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结论认为,竹林覆盖6 a后,种群所受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歇园养竹,重点进行竹林土壤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研究核桃—小麦间作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土壤相比,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丰富,并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开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含量逐渐上升;全氮量随年限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说明经过较长时间的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中氮、磷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 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 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 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枸杞栽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定植1a和定植6a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对枸杞样地0~20cm和20~40cm的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开垦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但栽植枸杞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不同土层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非常一致,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等指标均随枸杞定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的是定植6a,定植1a改良效果次之。枸杞栽植后,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有机碳、N和K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年限对大叶女贞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大叶女贞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以不同种植年限的大叶女贞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土壤酶活性、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尖孢镰刀菌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EC值逐渐增大,pH值逐渐降低;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逐渐增多,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先增多后减少,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逐渐降低,土壤逐渐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提高,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而脱氢酶活性则无明显变化;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活性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均逐渐降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增加,大叶女贞枯萎病逐年加重。综上所述,大叶女贞土壤随种植年限增加逐渐酸化和盐渍化,微生物多样性逐年降低,逐渐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活性有机碳含量逐年降低,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增加,大叶女贞枯萎病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7.
不同人工经营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种人工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纯林,杉-竹混交林和粗放经营毛竹纯林,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人工经营对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3种类型林地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土壤容重表现为集约经营竹林>杉-竹混交林>粗放经营竹林,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及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粗放经营纯林>杉-竹混交林>集约经营竹林:说明粗放经营的毛竹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具有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粗放经营的毛竹纯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混交林和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土壤全氮含量最低,水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则为混交林最高,说明集约经营竹林由于产出的增加,导致土壤肥力耗损,应加强平衡施肥等生态经营技术在毛竹林经营实践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阜新地区的不同树龄的油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油松林下土壤分析了土壤相关性质的变化,为森林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种酶都是0~20cm高于20~40cm。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都逐渐升高,都是0~20cm高于20~40cm。该地区的油松林在30a时林木活力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机质、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pH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升高,37%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20%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对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10-20cm土层。这些研究结果对认识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毛竹的潜在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并确定对其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文章基于MaxEnt预测模型,利用环境变量图层及316个毛竹分布点数据研究毛竹地理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1)限制毛竹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干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年平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海拔;2)当前毛竹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东南部,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致重叠,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总适生区的东部和西北部;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毛竹总适生区面积有所缩减,各不同等级适生区面积变化大,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大幅度缩减。研究获得的毛竹适生区变化趋势可为毛竹培育、引种以及入侵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毛竹林经营重视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许多毛竹林地力衰退,毛竹生长不良。文章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及林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毛竹低产林进行适当疏伐、调整林分结构,再加上林地除草、垦复、施肥等抚育措施,可以大大改善毛竹林的生长条件,促进毛竹林生长,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同时也明显改善林地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相对于将毛竹低产林转变为毛竹纯林而言,转变为保留一定数量杉木的混交林,林分生长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低产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沙县毛竹主要害虫发生成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近年来,沙县毛竹虫害发生面积急剧上升,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对毛竹资源构成很大威胁,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给林权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文章结合沙县毛竹害虫发生和防治的历史资料,系统分析了毛竹主要害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毛竹主要害虫今后的发生趋势,指出在防控毛竹主要害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县毛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甘村的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基地,采取5种甜龙竹栽培模式:甜龙竹×核桃(ZH)、甜龙竹×西南桦(CK)、甜龙竹×杉木(ZS)、甜龙竹×古茶树(ZC)和甜龙竹×果树(ZG),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甜龙竹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土层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甜龙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排序为:ZS>ZH>ZG>CK>ZC;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表层土的微生物生物量聚集的最多,能释放出较多的酶;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机碳、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营造和经营甜龙竹林时,选择与杉木共同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的酶活性,其中对土壤脂肪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long-term nature of forest crop rotation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impacts of forestry on soil nutrients that might be depleted by forest growth. We used small scale, highly stocked plots to compress the length of the rotation and rapidly induce nutrient depletion. In the study, two species (Pinus radiata D. Don and 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er) are compared under two disturbance regimes (soil undisturbed and compacted), and two fertiliser treatments (nil and plus fertiliser), applied in factorial combination at 33 sites, covering the range of climatic and edaphic variation found in plantation forests across New Zealand. To assess our ability to rapidly highlight important soil properties,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20 months after planting.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the densely planted plots, even at a young age, would create sufficient pressure on nutrient resources to allow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perties used as indicies of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or both specie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liar nutrients and 0–10 cm layer soil properties from unfertilised plots were evident for N (total and mineralisable N) and P (total, acid extractable, organic, Bray-2 and Olsen P). With the exception of Ca in C. lusitanica, foliar K, Ca and Mg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respective soil exchangeable cation measures. The results thus confirm the ut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measured soil properties for forest productivity.

In unfertilised plots foliar N and P concentrations in P. radiata exceeded those in C. lusitanica, the differences being eliminated by fertiliser application. Foliar N/P ratios in P. radiata also exceeded those in C. lusitanica. In contrast to N and P, foliar K, Ca and Mg concentrations were all higher in C. lusitanica, the difference being particularly marked for Ca and Mg. P. radiata contained substantial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 metals Zn, Mn and Al than C. lusitanica, whereas the latter contained higher B concentrations. Possibl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es in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开展鞭笋高产技术研究,提高竹林总产值,对毛竹鞭笋与冬笋、春笋的笋芽萌发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和竹笋生长方向等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冬笋和春笋相比,鞭笋笋芽萌发数量少、笋个体质量小,竹鞭平均直径比立竹平均胸径小4倍,且被挖出利用的鞭笋只占鞭笋总量的40.3%。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鞭笋产量低于冬笋和春笋的原因是由毛竹自身的内在特性所致。为提高鞭笋产量,应及时采挖鞭笋,促使岔鞭多发,并适时施肥,促进支鞭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19.
‘球节绿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Qiujie Luwenmao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 Zucc.毛竹P. edulis(Carr.)H. de Lehaie栽培品种。2019年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为毛竹变异植株,其秆黄色且具绿色纵条纹,节间变形,有明显长节与短节之分,短节一侧相连,另一侧肿胀,呈现关节状半球形。  相似文献   

20.
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刚竹毒蛾幼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无人机喷雾与人工喷雾在防治效果和成本上的差异,揭示植保无人机喷雾施药技术的优点,在福建邵武发生刚竹毒蛾为害的毛竹林建立试验区,选用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开展无人机喷雾和人工地面喷雾施药技术的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效显著好于人工喷雾,且在防治工效、人工费用和防治成本上均优于人工喷雾,表明植保无人机喷雾是一种便捷高效且节时、省力、降费的施药技术,可推广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