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明确南昌城市生态站城区和近郊监测站点冬季鸟类资源多样性状况,通过样线法对南昌城区和近郊公园冬季鸟类资源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在近郊公园省林科院内调查鸟类有40种,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2种,艾溪湖湿地公园记录鸟类37种,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麻雀(Passer montanus) 2种。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测度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鸟类物种多样性(H’)为3.168,均匀度(J)为0.853。艾溪湖湿地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H’)为3.249,均匀度(J)为0.914。省级保护鸟类在城郊公园中占本区域调查鸟类种类的26.83%,在城区公园中29.73%。丰富生境类型是提高鸟类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的过程中,除了从鸟类栖息地生境考虑,还要结合单个绿地在城市环境中的位置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园林中的竹石景观为研究对象,对竹石景观的类型进行了分类,论述了各种竹石景观的配置手法和应用地点;总结了北京园林竹石景观的特点:竹与"秀"石的配置较少,而与"拙"石配置较多;竹石景观配置中的竹种以箬竹属(Indocalamus sp.)、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黄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为主。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城市鸟类对环境变化敏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是衡量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物种。鸟类在城市化地区的分布和生活,与城市绿地关系密切。探究城市绿地与鸟类的关系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动物景观环境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城市绿地的尺度、空间分布、破碎化、边缘效应、连通性、类型和结构等方面对城市鸟类群落的影响进行归纳评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拓展方向,以期为保护城市绿地中鸟类的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查累计11 443相机工作日,共收集到18 773张野生动物照片,其中有效独立照片3 303张,准确鉴定出4目9科17种野生兽类,7目12科32种野生鸟类。调查结果显示:1)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0,1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等级以上物种有24种。2)兽类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7和3.03,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5和0.62。3)相对多度指数(IRA)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鹅喉羚(Gazella yarkandensis)(IRA=99.54)、野骆驼(Camelus ferus)(IRA=53.57)、雪豹(Panthera uncia)(IRA=35.22)、秃鹫(Aegypius monachu...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林业》2021,(1):25-30
为了解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点,文章以城市鸟类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4月—2019年3月,利用样线法对林科院社区进行实地鸟类调查,并通过鸟类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数探讨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调查共记录到鸟类31种,其中,留鸟12种、旅鸟10种、夏候鸟4种、冬候鸟3种;全年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鸟类区系以古北界为主,生态类群以鸣禽为主,取食方式以虫食性为主;鸟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从种类看,秋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并于10月份达到了峰值;从数量看,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并于8月份达到最低值,11月份达到最高值);鸟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候鸟的季节性迁徙和留鸟的季节性繁殖。  相似文献   

6.
福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探究福州城市绿地冬季鸟类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及差异,可以为福州冬季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2021—2023年1月、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福州市7个城市绿地冬季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λ)和SΦrensen相似性系数(CS)分别计算鸟类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并采用BAS法对β多样性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记录到鸟类有18目54科19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3,25种;古北界90种,东洋界72种,广布种38种;留鸟87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91种,旅鸟6种,迷鸟3种。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城市绿地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H′=3.928),最低的为乌山历史风貌区(H′=2.914);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高的城市绿地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J=0.871),最低的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公园(J=0.709);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样线、样点法对南通市崇川区军山自然保护地和公园进行8次鸟类调查,并结合崇川区鸟类补充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34科63属90种,包括黑鸢(Milvus migran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6种国家II级保护物种;统计分析表明,军山自然保护地与公园景区鸟类群落存在一定差异,物种丰富度更高,占整个崇川区的60%,而公园景区占比在22.22%与42.22%之间;与公园景区相比,军山自然保护地鸟类群落稳定性更高,而公园景区个别种类鸟数量较高,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差;在城市环境中,军山自然保护地可作为鸟类避难所和种源地,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管理部门可结合鸟类季节动态,错峰进行公园景区管理活动,如减少5—8月夏季繁殖期的喷药、剪枝等活动,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16~2019每年4~7月对位于湖北省东部最南缘的通城县鸟类群落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05种,隶属于13目40科,其中雀形目种类最多。记录到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居留型组成以留鸟为主。当地2016~2019年不同年份间的繁殖季鸟类群落组成基本稳定,群落多样性在年度间小幅度变化。乡村生境的鸟类物种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乔木林、竹林和内陆水体生境,说明具有较高景观异质性的乡村生境对通城繁殖季鸟类群落的贡献较大。维持健康的乡村生态系统对维持整个区域的鸟类多样性,乃至整体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0年冬季与2011年春夏季,采用样线法对位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鸡公山共有鸟类17目48科2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科23种,特有种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鸟类2科3种。留鸟61种,夏候鸟63种,冬候鸟31种,旅鸟51种。古北界鸟类88种,东洋界鸟类49种,广布种69种。研究区域具有古北界与东洋界种混杂的特点,但古北种鸟类占优势,分布型以北方鸟类为主。基于科属水平上的G-F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鸡公山的F指数(28.96)与G指数(4.56)低于邻近的伏牛山(30.31,4.70)和秦岭地区(32.34,4.87)鸟类F指数、G指数;F-G指数值与秦岭鸟类相同,均为0.85,均高于伏牛山F-G指数(0.84),显示鸡公山在鸟纲科属水平上与秦岭鸟类多样性相似,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神农架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0种,隶属于13目38科,占湖北省鸟类总数521种的26.87%。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4种,湖北省保护鸟类28种,中国特有种鸟类14种。该区鸟类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H)为3.846,均匀性指数(J)为0.785,优势度(C)为0.034。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S)最高,为0.552 6;阔叶林—水域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052 6。区系组成上,东洋种84种(60.0%),古北种42种(30.0%),广布种14种(10.0%),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百色右江干热河谷地带引种55个竹种,初步研究了竹种的适应性及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引种的55个竹种,总体成活率在80%以上,保存率在60%以上,均正常萌发出笋,初步表明这些竹种可适于右江干热河谷区域种植。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为100%的15个竹种调查其栽植当年的出笋量及笋生长状况,结果显示,15个竹种间出笋量和生长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银丝竹的出笋量最大,发笋能力最强;龙头竹、金秀甜竹、黄金间碧玉竹、大绿竹4个竹种笋生长量较大,可作为材用竹种发展;紫线青皮竹的出笋量、笋生长量均相对较大,为比较理想的高经济价值竹种。  相似文献   

12.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和灰金竹(Ph.nigra var.henonis)是重要的观赏竹种,为丰富西藏的城市绿化树种种类,在拉萨市开展了紫竹和灰金竹引种栽培试验。试验采用3因素(基质、复合肥和生根粉)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因素和水平对引种竹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种自云南昆明的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栽植2年后,2个竹种的成活率分别达到68.0%和47.0%,发笋率分别为36.8%和35.8%,显示出紫竹在拉萨的适应性要强于灰金竹;在各因素中,复合肥对于紫竹成活率影响最大,而生根粉对灰金竹成活率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于2个竹种生长指标影响程度的排序是一致的,即基质>生根粉浓度>复合肥施肥量;3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均为:以牛粪为基质、复合肥施用量为10 g/丛、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研究结果为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市等高寒地区的引种及苗木繁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漓江沿岸的竹类资源,发现两岸分布竹子7属37种、变种或变型,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竹种数量的45.9%;其次为刚竹属Phyllostachys,占21.6%。从竹子类型区分,丛生竹占62.2%,散生竹占37.8%。在两岸还发现木竹Bambusa rutila、狭耳坭竹B.angustiaurita、大绿竹B.grandis等多种广西濒危、特有竹种的分布。种植环境和利用方向对竹子的分布区域和种植量影响较大。多数竹林竹丛老化,竹蔸上浮,景观效果差。漓江景区的精华段——阳朔段两岸景观带主要由车筒竹B.sinospinosa、撑篙竹B.pervariabilis构成,环境卫生问题不容乐观。濒危、特有竹种保护可通过扩繁和开发新用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不同竹种间抗寒性及冷驯化能力,筛选抗寒能力强、冷驯化能力佳的竹种,为我国“南竹北移”竹种选择、抗寒竹种引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从江苏扬州引种至山东的11个竹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各竹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11个竹种在来源地江苏的抗寒性强弱排序依次是:金镶玉竹>早园竹>毛金竹>黄纹竹>四季竹>阔叶箬竹>茶秆竹>乌哺鸡竹>大明竹>斑苦竹>紫竹;在引种地山东的抗寒性排序是:金镶玉竹>茶秆竹>大明竹>早园竹>黄纹竹>四季竹>乌哺鸡竹>毛金竹>斑苦竹>阔叶箬竹>紫竹。11个供试竹种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金镶玉竹,经引种地的低温驯化后,冷驯化能力最强的是大明竹,其次是茶秆竹和斑苦竹;最弱的是毛金竹和阔叶箬竹,未表现出冷驯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尤溪县境内的主要竹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尤溪县境内人工栽培的主要竹种有5种:毛竹、绿竹、石竹、台湾桂竹、黄甜竹;野生自然分布面积最大的竹种为肿节少穗竹、苦竹。文章认为,应加大对乡土竹种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利用市场前景好的竹种,尽早发挥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7.
毛金竹是江西优良的乡土笋材两用竹种,但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资源面临衰退的局面,亟需开展科学经营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江西省毛金竹林分内设立固定样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毛金竹笋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历时30~35d,笋期前25d的出笋数约占总数的75%,笋期高生长具有"慢-快-慢-停"的生长规律,幼竹高生长于6月20日左右完成,且新竹地径决定立竹全高。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不同竹种生产力和种群更新能力差异,选取9种混生地被竹种进行竹苗盆栽试验,分析2个生长周期内各竹种竹苗生物量分配与积累规律,为优良混生地被竹经营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竹种第1年竹根生物量,第2年竹鞭、竹根、竹叶生物量显著影响了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P<0.05);2)以5~6 cm长育苗小鞭段为基本统计和比较单位,大叶竹种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第2年总生物量高达36.51±2.13 g,小叶竹种翠竹(Sasa pygmaea)第2年总生物量仅15.36±1.34 g,两者差异显著(P<0.05);3)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us)等大叶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明显高于菲白竹(Sasa fortune)、翠竹等小叶竹种(P<0.05)。研究发现:1)竹子在不同更新世代出现了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以使竹子种群快速拓殖;2)大叶地被竹种生物量、生物量积累率均明显大于小叶地被竹种,在一定生长期与环境条件下,大叶地被竹种环境适应能力可能高于小叶地被竹种。  相似文献   

19.
金佛山方竹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云南省镇雄县有金佛山方竹林面积为3.23万hm2。多年来,由于竹农过度采笋,而忽视竹林的科学经营,导致大面积竹林低产低效。文章分析了镇雄县金佛山方竹低效林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评估了低效林改造效果,以期为提升竹林质量、提高竹林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