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CRL—445型揉捻机是参照皖—45型单桶揉捻机的某些工作参故,并对其机械结构作了重大改进后研制成功的,是能自动加压和连续作业的揉捻机,是《6CL—80型炒青初制小型连续化成套设备》中的一个主要作业机《6CL—80型炒青初制小型连续化成套设备》已于八二年通过省级鉴定,现已在省内推广使川。现就6CRL—445型连续揉捻机的结构原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茶叶萎凋叶揉捻的基本目的是破裂叶細胞,使挤出細胞汁于叶表上而为揉捻叶的醱酵創造有利条件。除此,叶子在揉捻机里揉捻成条使能符合于成条外表形狀的要求。茶叶揉捻的机器—揉捻机(除第一次揉捻采用开口式揉捻机外)均用有压力,被应用于萎凋叶第二次和第三吹的揉捻时。通过压力使茶叶揉捻得更好,也就是說要加强萎凋叶的破碎。利用压力的週期—15分鐘,而最先10分鐘施压视萎凋叶萎凋程度和投入量多少而定。萎凋过度的叶子需要較重的压力,相反的萎凋不足就要較輕的压力。最后5分鐘的揉捻則不用压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6CRK—40自动揉捻机,以不同品种原料和初揉、复揉工艺为试验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比较分析其对揉捻叶、成品茶、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茶等小叶种原料自动揉捻工艺组合为"Z1+F1"号工艺;福鼎等中叶种原料自动揉捻工艺组合为"Z2+F3"号工艺;蜀永2号等大叶种原料自动揉捻工艺组合为"Z1+F3"号工艺。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制茶的“叶细胞组织破坏”很重视,因为叶细胞组织的破坏主要是通过揉(切)捻机械来完成的,在六大茶类中除白茶和绿茶、黄茶中有些不要揉捻外,一般都要揉捻。揉捻方法,除了著名的绿茶采用手揉外,大多是采用机揉;尤其是红茶,采用各种揉捻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解放以来,在红(工夫红茶)绿茶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揉捻机,均为揉捻原理相同而且只能进行间歇作业的桶盘结构的揉捻机,它对发展我国茶叶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此种揉捻机,在人们长期的生产使用中,发现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在生产同一批茶叶过程中,很难做到投叶量、揉捻时间和加压重量基本相等,再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因此,揉捻质量难以保持前后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从而影响毛茶质量。为克服这些弊病,自7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相继开始进行多种原理(拓板式、转子式、链板式  相似文献   

6.
四、揉捻作用没有呼吸作用分折揉捻的概念与实质,就可知与呼吸作用的概念与实质毫无共同之处。前者是“死”的静态,后者是“活”的动态,一死一活,何能说是“揉捻、发酵也有呼吸作用,就是同是呼吸到发酵的转化”呢?  相似文献   

7.
在《用振动理论来研究茶叶的揉捻运动规律》一文中,论述了加压与鲜叶等级的关系,在最佳转速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最好的揉捻效果,对不同的鲜叶应采取不同的加压形式。而鲜叶等级的不同,直接反映着杀青叶弹性常数的不同。因杀青叶弹性常数在一般手册上查不到,非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各级鲜叶所对应的杀青叶弹性常数,然后分析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新做庄茶和改进后的这兩种制茶規程在配合机具制茶时是較茶农原有制茶規程优越,能縮減制茶时間,提高工效50%左右,提高品質一級。 2.杀青溫度在220℃—240℃为宜,投叶量25—30市斤,时間4—6分鐘。 3.蒸茶和揉捻应当根据茶叶含水量多少决定。蒸茶时間不足,叶片脆性大。时間太長,叶片韌性降低,易揉成絲瓜瓤。揉茶掌握“輕揉少揉、逐步加压、递延揉时”。 4.发酵主要靠霉菌和叶內酵素进行嫌气活动,促使后期发酵。发酵的适当溫度在45°—50℃之間,叶间相对湿度在40%。发酵完成应具备猪肝色或棕褐色,发出南路边茶的特殊香气。  相似文献   

9.
炒青绿毛茶审评时,对外形条索园紧,完整,有峰苗等因素有严格要求。以外形定级,内质提等。说明做好干毛茶外形条索尤为重要。各档茶成条率高低影响着精制成品茶的制率高低,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揉捻是形成绿毛茶成条率高低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然而,迄今茶叶工作者对揉捻技术的掌握往往是单纯机械地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各档茶的揉捻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而且加压原则轻—重—轻,概念较为含糊,使操作者难以掌握运用,往往造成茶条松、扁、碎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就多年生产经验,提出浮浅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茶揉捻加压技术探讨施巨盛(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局)炒青绿茶要求条索紧结、国直、匀整,有锋苗;烘青绿茶要求条索紧细完整,有锋毫。绿茶外形形成的基础是揉捻。因此,首先要求揉捻叶达到一要叶条,不要叶片;二要园条,不要扁条;三要直条,不要弯条;四要紧条,不要松...  相似文献   

11.
黄山银钩茶     
黄山银钩茶是歙县近年来创制的新产品之一,其品质特点:外形如钩,条索紧结,色泽银灰,味鲜醇回甘,汤清香馥耐久,易于贮藏。产于海拔800—1000公尺的里东乡大谷运、岱岭、木岭后一带,终年云雾缭绕。黄山银钩采制技术要求精湛每年清明后7—10天开始采摘,鲜叶要一芽一二叶初展,无病虫冻伤,无杂质老叶,当天采,当天制。手工制作分杀青、揉捻、炒胚、烚干四道工序。杀青:在桶锅中进行,锅温掌握在160℃左右,每锅投叶量1.5—2市斤,掌握雨水叶少投,晴天叶多投,温度高多投,温度低少投,鲜叶下锅后用双手在锅内快速轮换抖炒约5—8分钟,达到叶面失去光泽变暗,叶质变软折梗不断,紧握不易松散为止。揉捻:用竹  相似文献   

12.
揉捻在紅茶初制中是四个主要工序之一。它不僅使萎凋叶揉捻成条,構成外形緊实的条件,更重要的在于揉破叶細胞,促使鞣質氧化,形成紅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因而揉捻处理的得当与否,也是紅茶内质优劣的一个关鍵。揉捻程度的主要标誌是細胞破碎率。按照苏联生化管理指标,三号叶的細胞破碎率应达到了8—85%;今年紹兴紅茶初制厂的生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药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揉捻工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药茶加工工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揉捻的工作原理,在揉捻过程中对揉捻力度、转速和时间的要求,在药茶揉捻工艺方面为生产实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淳安县南賦乡支建农业社社員姜梅生,創造了一架木制脚踏横桶茶叶揉捻机,經过春茶季生产实踐証明有三大优点:首先是大大节省劳力,足踏横桶揉捻机容量大,效率高,每桶可揉80—100斤青叶,每次只需20分撞左右,比單桶手推揉捻机提高效率4倍;其次,提高茶叶品質:橫桶揉捻机的兩块揉盤反相轉动,茶叶翻动均匀,因而条索紧結,質量一致,今年該社春茶价格比去年提高17.13%;第三,降低成本:采用新式工具后能够达到集中制茶,从而使工具燃料及人工等大大节省。脚踏横桶揉捻机的構造:將直桶改成横桶,桶  相似文献   

15.
空调发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红茶制法后,叶色由绿变红过程,称为渥红。1890年日本古在油泽(Y.Kosai)首先提出制茶的绿变红过程与工业发酵相同,定名为“发酵”。几十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证实:红茶的“发酵”不是微生物发酵,而是酶促作用。目前,用“发酵”作代名词。在制茶中,从广义上讲,发酵是个过程,揉捻开始,发酵就开始。狭义上讲,发酵又是一道工序,在揉捻或揉切筛分之后,在烘干之前。发酵技术在逐步发  相似文献   

16.
如所众知,要获得这种或那种茶叶必须过经“茶叶揉捻的工艺阶段。奥巴林,库尔萨诺夫及其他学者的著作,都指明在揉捻过程中,叶组织遭到破坏,细胞内含物因而发生剧烈变化。在被破坏的叶组织内,鞣质经受着强烈的氧化,从而决定了红茶质量因子的形成。近年的学术著作肯定茶叶鞣质大部系由儿茶素组成,但书中却缺少关于茶叶揉捻中儿茶素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茶叶加工中揉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茶叶加工揉捻工序的分类、品质影响、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揉捻技术在生产名优茶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工夫红茶由于生产成本及市场变化等原因,使各产区生产的品质有不同程度下降,曾一度出现了粗制滥造现象。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其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我县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工夫红茶品质的主要问题有:外形条索松、碎;色泽枯褐;香低味淡;叶底乌暗或花杂。主要原因是鲜叶粗老,内含有效成分少,老嫩混杂加以加工萎凋程度偏重偏轻,是揉捻加压过早过重,揉捻时间过短,因此,外形条索松、扁碎。色泽枯褐。干燥温度高,使附于叶表的有效成份遭受损失。所以香低味淡,叶底乌暗花杂。“发酵”:不足或过度;萎凋不足;干燥温度过高,造成暗条、焦条、“死条”。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金萱、英红九号、青心1号、红叶1号四个品种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加工烘青绿茶,以碾压和揉捻两种方式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对烘青绿茶主要理化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含量揉捻方式比碾压方式更高,但是理化指标含量均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的结果表明,碾压方式得到的分数均高于揉捻方式,两种加工方式加工的烘青绿茶差异主要在茶叶外形上。综合品质结果认为,碾压加工方式在茶叶外形上优于传统揉捻加工方式,内在品质与传统揉捻方式相当。  相似文献   

20.
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揉捻与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名优祁红初制中普遍反映的揉捻困难和发酵程度难掌控的问题。选用‘祁门槠叶’种一级鲜叶原料,经相同萎凋后,以传统祁红初制工序为对照,揉捻方式(A)设置A1(一次空揉+轻压)、A2(二次空揉+轻压)、A3(二次空揉+轻压+稍重压)3处理;发酵程度(B)设置B1(偏轻,黄红色)、B2(适中,铜红色)、B3(稍重,红褐色)3处理。通过对揉捻叶的细胞破损率、成条率和芽叶完整率的测定比较,优选最佳的揉捻方式;根据对干茶样品的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选择最适宜的发酵程度。结果表明:揉捻A3处理,叶细胞破损率87.4%,成条率84.6%,芽叶完整率59.7%,比较符合名优祁红初制的揉捻要求;发酵B2处理制得的茶样,主要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官审评综合评分94.10分,发酵程度适宜。因此,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揉捻工序选用A3揉捻方式为好,发酵程度掌控在B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