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亚图 《福建农业》2007,(11):25-25
一、菌丝徒长菌丝覆土调水后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覆土层,浓密成团,甚至形成不透水菌被,易造成迟出菇、不出菇的现象。成因有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不良、菌种种性不佳等。防治办法:①选用良种,适时播种。②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温、湿度,抑制菌丝生长。③发现菌  相似文献   

2.
<正>平菇生产进程中,因为管理办法不到位,环境条件不适宜,常易形成畸形菇。生产中应查明畸形菇形成的起因,采取有效防治办法。1.球形或烧瓶形平菇的菌柄呈球形或烧瓶形,外表不平或扭曲呈波浪状,菌盖不能形成,只有很小的一点或有显然的冰凌状条纹。这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运用病毒K、病毒A、消菌灵喷雾或涂抹防治。2.花椰菜形平菇的子实体原基不断增大,小柄强烈分杈,形成好像花椰菜的半球状。这是因为栽培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所致。应加强通风,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湿度。3.珊瑚形平菇菌柄不长粗或不形成菌盖,而又延续反复  相似文献   

3.
正金针菇锈斑病在金针菇栽培中发生较普遍,危害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金针菇的菌盖及子实体上。受害初期病部表现为针头状的锈色斑点,后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大锈斑。发生严重时,一个子实体的菌盖上可有数十个锈斑点。该病是由假单孢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可通过培养料和气流传播,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条件下最易发生。培养料水分过高或菇床湿度大,  相似文献   

4.
冬季最适宜平菇栽培,但由于棚室需要保温,往往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影响菌丝生产,甚至造成散菇、烂菇.因此,冬季栽培平菇需采取下列技术措施,以确保冬季平菇生产的效益. 1.培养料的处理.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和无虫蛀的培养料,拌料前曝晒3~4天,以降低培养料内杂菌基数.要控制好培养料水分.由于冬季气温低,菌丝呼吸量大大降低,消耗的水分相应减少,因此拌料时注意控制水分,勿过于或过湿.棉籽壳和水之比以1∶1~1∶1.4为宜,其他秸秆加水量以1∶1.5~1∶1.6为宜.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以抑制发菌期绿霉及毛壳霉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平菇栽培中出现的菌丝生长旺盛,白且浓密,而子实体难以形成,不出菇或出菇很少的现象,菇农常称其为"白毛"。对此可作如下处理。1.调节温度高温型和中温型平菇,白天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低温型控制在10℃左右,并要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尽可能加大昼夜温差。2.控制湿度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之间。湿度太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湿度太高,菇体易溃烂变色。3.增加通风量在缺氧条件下,不易出菇,或出现畸形菇。故要增加通风量,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到菇体上。  相似文献   

6.
袋栽香菇,在子实体分化、现蕾时,常发生烂菇现象.其原因主要有:长菇期间连续降雨,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菇房湿度过大,杂菌易侵入,造成烂菇;有的属病毒性病害,使菌丝退化,子实体腐烂;有时因管理不善,秋季喷水过多,相对湿度高达95%以上,加上菇床薄膜封盖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使菇蕾无法正常发育而霉烂.      ……  相似文献   

7.
忌空气湿度过大:空气相对湿度发菌阶段保持在70%左右,出菇期间90%左右,如超过95%以上,通风不良,易发生杂菌虫害,菌盖也易变色腐烂。忌水用不当:出菇后如果喷水太多或大水浇泼,会使菇体上形成水渍状,易引起溃烂变黑。如果基料湿度太小,  相似文献   

8.
<正>手机尾号为5206的用户问:猴头菇出现黄斑和烂菇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治?专家解答:猴头菇出现黄斑和烂菇的原因:在出菇期通风差、湿度大、温度高容易出现黄斑和烂菇。防治方法:菇棚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控制在90%,菇体上没有水珠,经常通风保持菇棚空气新鲜。  相似文献   

9.
秀珍菇,又名袖珍菇、黄白侧耳、环柄斗菇、姬平菇、小平菇等。其子实体单生或丛生,朵小形美,菇盖直径1~3厘米,有浅灰色和乳白色两种,菇柄粗壮,长2~3厘米,中实、色白。秀珍菇质地脆嫩,清甜爽口,营养丰富。是菌中新秀,颇受市场欢迎。秀珍菇属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为20℃~25℃,长菇最适温度为18℃~22℃,8℃以上的温差刺激有利于原基分化。培养基含水量60%~65%时菌丝生长正常。子实体生长发育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好,低于70%子实体不易发生,超过95%时出现菌柄抽长、不长菇盖的畸形菇。菌丝生长阶段如果菇房通风不良使二氧化碳浓度…  相似文献   

10.
一、菌丝徒长食用蔼接种后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覆士后常“钻”出地面,荠形成菌被。出现这种情况与菌种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土层含水量较少、培养料含氮量过高、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等都易引起菌丝徒长,产生“冒菌丝”现象。 常见的防治方法:选用优质菌种:将板结的菌被撬松、破坏掉:覆盖细土,增大通风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用喷重水的方法促使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喷施生长调节剂,促使其有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相似文献   

11.
<正>1菌丝生长停滞原因是菌种老化、弱化;菇床温度过低;培养料过湿等。防止措施:栽培时,选用适龄健壮的菌种;适当调节菇床温度和培养料湿度。2不出菇在平菇栽培种,有时会出现菌丝长得很好,外观料面洁白无杂色,无异常现象,但就是长期无子实体分化,即不出菇。  相似文献   

12.
1地蕾菇培养料入菇房时湿度过大、对菇房通风太久、覆盖细土过迟、温度较低等易产生地蕾菇。应适量喷水、通风,使菌丝吊在粘土之上、细土之下。2畸形菇通风不顺畅、育菇室CO:含量超过0.3%等,易出现畸形菇。出菇部位过深、在粗土缝间长出的菇易畸形。因此,管理上重点注意菇房的通气、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室内平菇增产法室内种平菇,湿度的控制是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出菇后管理更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如果湿度太小,会使菇体干缩不长,甚至死亡;若湿度过大,则易烂菇。现介绍一种不用喷水即可控制湿度,使平菇增产的妙法。取一些棉布和罐头瓶,将棉布剪成8厘米×40厘米的布条,瓶中装满干净  相似文献   

14.
<正>一、平菇不出菇的原因:(1)菌种选择不当,菌种的温性与出菇的温度不相符。例如,选用低温菌种在春季播种,待菌丝长满培养料正要出菇时,气温正值偏高的季节,不易出菇。(2)培养料的配方不合理。麦麸、米糠、玉米粉等含氮物质添加量过多,营养生长过盛,菌丝徒长结成厚菌膜。(3)出菇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缺少温差和光照刺激,湿度  相似文献   

15.
九月菌事     
平菇 进行早秋栽培的平菇大多进入了栽培各发菌期,个别的已开始进行出菇管理.该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为:栽培种发菌期应尽量使培养室保持干燥和通风.由于9月易出现"秋潮",空气湿度居高不下,因为要严格控制以防止链孢霉、毛霉等杂菌的污染,这是熟料发菌期间的工作重点.可采取室内放置生石灰块、加强室内通风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1.播种后菌丝滞长 接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表现为菌种不萌发、不吃料,菌丝只在料面生长或出现萎缩现象。原因:菇房内温度、湿度不当及通风不畅。解决办法:当菇房内温度较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其达到22℃~25℃;若培养料表面偏于,可及时喷0.3%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若料面过湿,则要加强菇房通风;如菇房有氨臭时,要加大通风量,并在料面戳洞,排除氨气。  相似文献   

17.
<正> 黄斑病又称锈斑病,是危害平菇子实体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几年,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扩大,加上缺乏科学的出菇管理,该病大有蔓延加重之势。发生该病后,轻者造成减产,重者绝收,染病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双孢菇生产中,由于菇房环境条件和培养料的不适以及管理措施不当,会影响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播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长及出现萎缩现象。这是由于菇房内的温度、通风情况及湿度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若培养  相似文献   

19.
平菇在栽培过程中,常会受温度、空气湿度、病虫害、菇房管理条件等影响,而出现幼菇大面积萎缩、死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平菇产量和收益,专家建议,进入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气温波动明显,易对平菇种植产生影响,因此平菇此时须细致管理。  相似文献   

20.
平菇栽培环境条件及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平菇栽培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并介绍了平菇栽培中的主要生理性病害、杂菌、害虫的防治措施及老菇房处理措施,以期为平菇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