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阳高山蔬菜基地由于长期过量偏施化肥,造成了土壤严重酸化,为此,长阳县开展了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的试验研究,探讨治理酸化土壤的科学方法,为大面积治理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湖北省秭归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有白萝卜、甘蓝、大白菜、辣椒、四季豆等应季高山蔬菜。该类蔬菜的生长期较短,又受市场行情及人工的影响,为追求产量,菜农盲目施用大量化肥,导致高山蔬菜土壤酸化。高山蔬菜减肥增效及酸化治理迫在眉睫,2018年在高山萝卜上开展试验,以期为推进高山蔬菜减肥增效、酸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山蔬菜土壤在长期习惯施肥、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土壤酸化日趋严重,势必阻碍高山蔬菜的持续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土壤酸化对高山蔬菜生产的危害,以提高耕地地力和保护耕地质量为着力点,以保护高山蔬菜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产业增效,菜农增收为目标。开展手机导航种地对酸化土壤治理试验,探求治理酸化土壤合理方法,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高山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从茶园规划、化学改良、耕作措施、施肥、种植绿肥等方面总结高山茶园酸化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以促进山区茶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壤酸化是我国土壤污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土壤酸化情况不断恶化造成了土壤中绿色植物的生长,进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土壤酸化的的发生主要和农用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各类工厂污水随意排泄等人为因素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对土壤酸护的改善和治理就必须从农业化肥的使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着手。[1]  相似文献   

6.
于大棚蔬菜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纯化肥、化肥减半配施沼液或有机肥4种施肥处理,监测每一季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并于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后第5年对每个监测区的土壤微生物种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长期的纯化肥处理造成土壤酸化。减少化肥施用量并配施有机肥可减缓土壤酸化,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别是纯化肥处理下,真菌和放线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加,加重了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机会。在农民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作物产量不下降,甚至增加。总体来看,在大棚蔬菜生产上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桃江县耕地土壤的酸化现状,分析了桃江县第二次土壤普查(1982)数据和2005—2018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资料及15个乡镇的实地调查资料,发现桃江县耕地土壤pH值下降明显,土壤酸化呈上升趋势,酸雨沉降和农民盲目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科学施肥,调整施肥结构;开展试验,探索耕地土壤酸化治理的有效方案;宣传引导,提高全县治理耕地酸化土壤的意识等耕地酸化土壤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提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2017~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在果树、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上,开展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共投入项目资金5 350万元,建设示范区10.7万亩。示范区有机肥用量平均提高24.6%,化肥用量平均减少15.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7.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7.2%,土壤酸化、盐渍化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大有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过度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耕地土壤酸化、肥力降低等一系列土壤环境问题。统计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田土壤的p H值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酸化土壤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更加明显,施用土壤调理剂是缓解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胡柚园与水稻田土壤酸化状况及其成因,为科学制定土壤酸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为胡柚和水稻两大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常山县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土壤pH值数据,系统分析耕地土壤的酸化成因,并从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土壤酸化治理模式和改进耕作方式用地养地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探讨土壤酸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视土壤酸化 消除土壤板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酸化面积以达耕地面积的40%以上,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产生的酸化污染和大豆的重迎茬,使得大豆根系分泌的十七种有机酸的积累所造成。主要表现为土壤颗粒分散,破坏了土壤的水稳性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减少,  相似文献   

12.
车卫东  王兴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85-13188
通过野外考察、调研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东南红壤丘陵区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化及退化红壤的重建模式和施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自然荒地和稀疏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土壤酸化;由林地开垦的耕地土壤肥力一般都下降,而果园土壤肥力随着耕作不断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的提高幅度往往较旱地大。旱耕地系统中土壤养分库的恢复效果最好,其次是牧草地系统,再次是茶园系统,但即使是在施肥条件下,红壤的速效氮、全钾和交换性钾库仍然退化。红壤旱地土壤在不施肥时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含量有退化趋势;荒地红壤开垦后均出现酸化现象,单施化肥促进了土壤的酸化,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则可减缓酸化的进程。单施化肥时红壤肥力的仍有部分指标退化,而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时土壤肥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化肥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导致农田土壤pH值逐年下降,土壤酸化使得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生产能力衰退,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施用土壤调理剂是预防和治理酸化土壤的重要手段,2014年河南省遂平县土肥站承担并安排了高活性硅钙镁钾土壤调理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该调理剂能提高酸化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在0~55kg/667m2施量范围,产量随施用量增加而提高,但土壤调理剂减肥替代作用有限,在减施1/3化肥用量的情况下,产量低于常规施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中药材元胡种植中过量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在城固县元胡种植上进行了不同种类调理剂改良酸性土壤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沃田甲牌土壤调理剂在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pH、元胡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明显,推荐在陕南中药材种植地酸化土壤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来测土配方施肥理念虽得到大力提倡,但很多农户仍未能做到"看天气、土壤、作物施肥"的原则。在化肥施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大多施用单一肥料;二是对化肥作用认知不够,过量施用化肥;三是有机肥肥源充足,施用量却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等土壤退化现象。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里的氮、磷、钾、钙、镁、硫硼、锌、钼、铜等养分有效性降低,容易流失或被固定,肥  相似文献   

16.
"两菜一粮"种植模式因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化肥等投入较多,造成了土地酸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马铃薯为供试作物,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及施用配方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等措施,研究其对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4种改良方式能有效控制土壤酸化,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7.
湖北高山地区多年来发展蔬菜生产,导致土壤酸化严重,种植业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为此类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通过了解以利川市齐岳山片区为代表的高山地区种植业结构性调整现状,分析湖北省高山地区种植业结构性调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北省高山地区种植业结构性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视土壤酸化 消除土壤板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酸化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40%以上,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产生的酸化污染和大豆的重迎茬,使得大豆根系分泌的十七种有机酸的积累,所造成。主要表现为土壤颗粒分散,破坏了土壤的水稳性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减少,使得土壤中营养的矿化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尤其是土壤的各元素的矿化释放的比例失调加剧,引起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及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为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的。近年来,江西省永丰县在早稻示范中推广了"多施一斤石灰,增收一斤粮食"的防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示范推广表明,早稻施用生石灰作用明显,增产效果较好。据该县瑶田、八江、七都等乡镇早稻测产结果,施用生石灰一般亩增产稻谷30~55 kg,增产4%~7.5%。1早稻施用生石灰的主要作用1.1中和土壤酸性根据江西省永丰县2008~2015年6 841个农田土壤样品检测结果 ,土壤pH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但长期偏施、单施、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耕地土壤酸化,形成"酸化→作物吸收养分能力下降→多施化肥→酸化"的恶性循环,使恢复、提升耕地地力变得十分困难。解决地力下降,实现"藏粮于田"是我国当今及今后必需面对的重大课题。北京雷力公司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马尾藻、鱼虾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