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云蔗08—1609"最高蔗糖分达19.2%,目前已在全国蔗区推广。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直领先全国。依托该所建设的国家甘蔗种质  相似文献   

2.
正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全国主要的蔗糖基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笔者作为耿马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在不断的工作探索和积累中,总结到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实行"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甘蔗产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农业》2022,(12):47-48
<正>1 技术概述1.1 技术基本情况云南作为全国甘蔗种植第二大省,常年种植面积超过30万hm2(450万亩),随着蔗糖产业发展,甘蔗需求量逐年增加,传统的甘蔗种植技术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西南丘陵山地区,甘蔗机械化种植受限于高原蔗区坡度大、地块小、气候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甘蔗种植机械化还未全面普及,大部分仍要依靠人工完成,使得糖料蔗生产用工量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蔗糖产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贵州甘蔗产业发展概况、特点及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7个南亚热作省区之一,甘蔗生产和蔗糖业是一种区域性产业,是华南和川滇蔗区的延伸部分,具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加工基础,现已成为蔗区发展地方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食糖产业的国际化开放竞争,国家应对竞争采取的蔗糖业优势区域发展策略,贵州蔗区作为全国蔗糖业的补充部分,应如何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贵州甘蔗生产的概况、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准确定位我国蔗糖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地位,寻求发掘产业潜力的途径,为维护蔗区稳定、推动我国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成本利润率、产量和进口量等指标定位我国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现状,并选用面板模型对原料蔗主产区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原料蔗主产区的生产投入和产值提高呈正比;甘蔗总产值滞后一期会对甘蔗下期生产产生正影响;蔗糖主产区产量差距不大,产值成本区别不明显.[建议]在我国蔗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应通过合理增加原料蔗生产投入,保持主产区甘蔗总产值的经济惯性,稳健推进主产区甘蔗加工业的资源共享,形成主产区规模效益及有效控制生产加工成本等途径降低进口依赖度,增强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云糖”原料蔗的种植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的甘蔗种植区,尤其是南部由于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甘蔗生长,从而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本文以临沧为例,阐述了甘蔗种植现状,分析了甘蔗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探讨了临沧甘蔗种植区域及生态状况,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以期为实现"云糖"原料蔗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蔗糖生产是农村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甜蜜事业"。面对良好的市场机遇,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充分发挥甘蔗产业的优势,在2009~2010榨季,云南省蔗区遭受了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组织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评选结果揭晓,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编著的《甘蔗高产栽培与加工新技术》图书成功入选。为了提高云南蔗区蔗糖科技水平,提高甘蔗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蔗糖产业竞争,《甘蔗高产栽培与  相似文献   

10.
正1陇川县甘蔗种植业的发展现状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南部,位于东经97°39′—98°17′,北纬24°08′—24°39′之间,地处滇西南"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中,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蔗糖生产重点县。2014/2015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196.74万吨、蔗糖产量24.72万吨,蔗糖产量占云南的9.9%,蔗糖业对陇川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蔗糖产业是我县经过多年培植起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竞争力,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方法]以2002~2013年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统计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甘蔗种植、生产及食糖市场竞争力3方面对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广西甘蔗种植无论与区外甘蔗主产区相比还是与区内其他农作物相比,均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但由于受效率优势影响,其虽具有综合优势,但与规模优势相比差距较大;广西甘蔗相对出糖率及蔗糖分均未能位列全国首位,虽然高于广东和海南两省,但均低于云南省;广西蔗糖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突出,蔗糖生产与运输综合成本在国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广西蔗糖产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冲击逐步加大.[建议]应推进甘蔗规模经营,提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蔗糖分和出糖率,加强蔗糖产业宏观调控,以巩固广西蔗糖产业大区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20份云瑞系列甘蔗新品种(系)的9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甘蔗蔗糖分与其影响因子的密切程度。相关分析表明,甘蔗蔗糖分与蔗汁蔗糖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汁锤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品质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简纯度与重力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还原糖与甘蔗产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蔗汁锤度与简纯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还原糖、甘蔗产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出汁率、简纯度、蔗汁蔗糖分、还原糖对甘蔗蔗糖分具有正效应,蔗汁锤度、重力纯度、甘蔗产糖量、甘蔗纤维分对甘蔗蔗糖分具有负效应。因子分析表明,9个甘蔗品质性状指标可用蔗汁糖分、甘蔗成熟度和甘蔗压榨因子3个主因子代表,其特征累计贡献率达82.775 6%。  相似文献   

13.
广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糖料蔗生产种植基地之一,其中桂中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最适宜甘蔗的生产。从当前市场上可以看出,广西目前的蔗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面对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情况,广西甘蔗种植与蔗糖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挑战。为确保广西甘蔗产业能够得到稳定的生产与发展,本文将根据当前双高甘蔗基地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探讨广西蔗糖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年均产糖200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甘蔗糖分14.8%,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甘蔗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实用技术》2014,(8):57-57
<正>长期以来,云南蔗区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四年的持续干旱,给全省蔗糖产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根据云南蔗区多为降雨少且坡地和半坡地多的实际,在蔗糖产业培植过程中,牢固树立"有旱抗旱、无旱防旱"的蔗糖发展思路,从工程上、技术性上全面应用抗旱技术促进蔗糖产业的发展。1、全力建设抗旱生态蔗区针对我省旱地蔗区坡地面积大、夏秋雨水比较集中,水分流失严重,冬春土壤水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宾 《云南农业》2023,(5):33-35
<正>蔗糖产业是澜沧县的支柱产业,但当前存在着其他经济作物和甘蔗种植争地现象突出、整体基础设施薄弱、蔗区核心面积不稳定、种蔗区域分散、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蔗区群众观念意识陈旧、生产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全县上下统一思想、优化甘蔗种植区域、提高单产、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等对策,以期促进蔗糖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对甘蔗糖业新改革、新发展的建议王鉴明(轻工部甘蔗糖业科研所,广州510316)1蔗糖业深化改革的必然新产物──蔗糖业股份制经济作者早在1990年的"甘蔗区划的重大补充"一文中就提出,绝对不能只根据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来区划成华南蔗区、华中蔗区及西南...  相似文献   

18.
以甘蔗品种闽糖69/421为试材,分别种植于400,600,800,1 000,1 200,1 400,1 600 m海拔高度的蔗区,对不同海拔的甘蔗成熟期的蔗糖分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蔗蔗糖分积累时期受海拔影响不一样,在蔗糖分积累初期,海拔400~1 000 m时,甘蔗蔗糖分受海拔的影响较大,随着海拔升高,蔗糖分降低;但在海拔1 000~1 600 m,甘蔗蔗糖分变化不大。而在甘蔗蔗糖分积累中后期,海拔对甘蔗蔗糖分积累的影响变小,随着海拔升高,甘蔗蔗糖分积累呈现总体下降,不同海拔间蔗糖分起伏较大,但下降幅度不大。甘蔗蔗糖分积累除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还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甘蔗收获后蔗糖分降低是蔗糖加工单位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那些在高温下持续压榨的地区。通过研究评估榨季后期甘蔗收获后蔗糖分的损失量及其与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蔗收获后,随着这两种酶活性的上升,甘蔗的商品蔗糖急剧下降。刚收获的甘蔗商品蔗糖值为10.88,在收获48、240h后,则分别降低2.27、6.59个单位,10d后蔗糖分降低约60%。对收获的甘蔗淋水并覆盖蔗叶,其蔗糖分降低约44%,而经化学物质处理并覆盖蔗叶的甘蔗蔗糖分减少27%。在甘蔗贮放期间,其蔗糖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经化学处理并覆盖蔗叶后,收获甘蔗的两种酶活性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应用抗菌和抗转化化学物质配方具有使后期收获的甘蔗蔗糖分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甘蔗收获后蔗糖分降低是蔗糖加工单位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那些在高温下持续压榨的地区。通过研究评估榨季后期甘蔗收获后蔗糖分的损失量及其与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蔗收获后,随着这两种酶活性的上升,甘蔗的商品蔗糖急剧下降。刚收获的甘蔗商品蔗糖值为10.88,在收获48、240h后,则分别降低2.27、6.59个单位,10d后蔗糖分降低约60%。对收获的甘蔗淋水并覆盖蔗叶,其蔗糖分降低约44%,而经化学物质处理并覆盖蔗叶的甘蔗蔗糖分减少27%。在甘蔗贮放期间,其蔗糖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经化学处理并覆盖蔗叶后,收获甘蔗的两种酶活性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应用抗菌和抗转化化学物质配方具有使后期收获的甘蔗蔗糖分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