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豆大垄密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适宜密植的大豆品种红丰11在岗地、平地、洼地进行不同密度和不同地块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经方程模拟得出:大垄密红丰11最适宜栽培密度为40株.m-2,在岗地、平地和洼地上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宝清县大豆主栽品种合丰47、垦丰16、合丰42、合丰55,合丰50、黑农44、黑农46和合丰56的产量表现的基础土,进一步阐述了宝清县垄三栽培、小垄窄行密植和大垄窄行密植3种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及其选地与整地、平衡施肥、除草和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以期为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油大豆45 cm垄上双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5 cm垄上双行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密度及播种方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合丰42是最佳的窄行密植品种,密度在3.00万株/667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小区栽培方式与栽培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丰47大豆适宜45cm小垄窄行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增产4.1%~15.1%,适宜密度为30万~35万株·hm^-2。合丰47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体系经过大面积示范,增产效果良好,大面积示范实际产量达到2925.2kg·hm^-2。  相似文献   

5.
杨岗镇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2008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 cm大垄六行(三双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2%~3%,水解氮35~40mg/kg,速效磷35mg/kg,速效钾100~150mg/kg,适于种植大豆.多年以来,该场大豆栽培模式一直以三垄栽培为主,但从目前看,三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已难于再提高.因此,探讨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发展该场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以来,该场采用红丰11号大豆对缩垄增行(垄距为50cm)、窄平密(行距为35cm)、大垄密(垄距为135~140cm)等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试种,从这几年的产量、效益看,以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效果最佳.现将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玉米品种×密度二因子组合试验,表明在当地条件下,黔单24,贵单8号,雅玉889的耐密性较好,以4600株/667㎡的密度为佳,黔603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300株/667㎡以内,黔单100产量较高,抗性较差、密植风险较大,建议种植密度在4000株/667㎡以内。  相似文献   

8.
不同玉米品种110 cm大垄栽培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索出适合于肇东市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的主栽玉米品种的合理密度,进行了玉米110 cm大垄园区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华101种植密度为63 750株/hm~2和飞天358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这2个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合丰45、红丰11为试材,设计了9个不同的群体分布进行田间试验,用统计及因子分析法对14个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株行距配置对有效分枝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62%),其次是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节数、节间长度。(2)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同节间长、有效分枝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有效节数、主茎节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3)提取3个公因子:生长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含水量因子,累计贡献率93.59%。因子综合得分表明,合丰45的综合得分均高于红丰11在9个行株距配置下。(4)合丰45获得高产的田间最佳株行距配置是:垄上行距12cm×株距14cm。  相似文献   

10.
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的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对25个供试玉米品种进行鉴定,主要选择指标为熟期、抗病及抗倒伏性。筛选出10个同熟期、熟期适中(活动积温在2 300℃左右)、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即东农254、绿单1号、绥玉7号、绿单2号、丰单3号、丰单4号、绥玉19、兴垦5号、龙单59和绥玉22。2012年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产量试验。密度小于6.00万株·hm-2时,东农254产量最高(11 840kg·hm-2),其次为绿单2号,并对这两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密度和栽培方式试验,东农254最适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绿单2号最适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二者都不适合高密度栽培。二比空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与常规清种栽培方式均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尤其大垄双行栽培方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1)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2)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下20个大豆品种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份大豆品种,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旱棚盆栽方式,分别统计芽期、苗期和花期发芽率、生理、叶绿素荧光等指标,收获后测定农艺性状,同时利用抗旱系数、抗旱指数、隶属值函数法综合分析抗旱性。结果表明,不同指标或方法在大豆抗旱性鉴定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旱性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全生育期抗旱性,最终筛选出3个高抗旱型品种:龙品03-311、晋豆21和艾卡166;2个抗旱型品种:绥农14和铁丰8;3个干旱敏感型品种:猫眼豆、合丰47和东农594。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西吉县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在西吉县玉米的不同种植区,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拔1800m以下葫芦河川道区属低海拔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金穗1号、中单5485和登海1号等中晚熟品种;海拔1800~1900m西部黄土丘陵区属中海拔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金穗1号、富农1号和吉单261等中晚熟品种;海拔1900~2000m东部土石山区属高海拔次适宜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长城706、金穗1号和酒单3号。总体上评价,金穗1号玉米品种在西吉的适应性较强,适合在西吉不同海拔地区种植,产量表现均突出,应在今后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4.
以桂糖21号、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水平,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4个甘蔗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越高,桂糖26号和桂糖27号的公顷有效茎数越多,桂糖21号和桂糖28号在种植密度为15万芽/ha时公顷有效茎数最多;桂糖21号在种植密度为15万芽/ha时产蔗量和含糖量最高,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在种植密度为12万芽/ha时产蔗量和含糖量最高;在中等土壤肥力下,桂糖21号、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种植密度以9万~12万芽/ha为宜;种植密度过高时,桂糖28号显著减产;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蔗的蔗糖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于2005年至2006年,以无限生长型番茄品种卡特琳娜为试材,在三个不同栽培密度下,研究了日光温室内不同部位长季节栽培的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定植密度对番茄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对冬春季果实的坐果率和单果重影响也很大。不同的部位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构成影响很大。在本实验条件下,北方地区番茄长季节栽培在日光温室内不同部位的最适定植密度是不同的。综合比较产量、果实单果重、产值等方面,整个温室最适宜的平均栽培密度为80 cm×50 cm×46cm,其中温室南部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80 cm×50 cm×40 c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区栽培方式与栽培密度试验研究,得出舍丰42大豆适宜45cm小垄窄行密植栽培。合丰42高产优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体系经过大面积推广示范,5年13点平均产量3323.2kg·hm^-2,比常规三垄栽培平均增产18.7%,增收大豆523.5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群体密度对绿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直立型绿豆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越大,绿豆的株高越高,单株荚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主茎节数、荚长、百粒重和单荚粒数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绿豆产量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绿豆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绿1号绿豆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是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