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品种豫棉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棉6号(原豫无1309)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利用自言的两个无毒棉新品系,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择、病圃鉴定、南繁加代和定向培育选育而成。1984年以丰产、优质、高衣分的无毒棉选系A13[(1724×48)×(321×302)]为母本与高抗枯萎耐黄萎病的无毒棉选系A14[P.D0109×(606×中31)]父本配制组合,并在海南一年三代加速选育。1985年在海南选株、选系,系号85—3A—4。1986—1989年分别参加院品系试验和河南省品种区域试验。1990年生产试验。区试和生产试验基本一致,性状  相似文献   

2.
无腺体棉生产是开发利用棉籽蛋白的最有效方法。笔者通过育种实践认为:(1)从已育成的无腺体品种(系)说明,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可达到有腺体棉的水平;(2)在杂交方式中,如果无腺体亲本农艺性状和适应性差,应采用复合杂交。利用无腺体棉品种(系)间杂交,有利于集中进行农艺性状的选择;(3)从无腺体性状的感虫和棉籽食用应少施农药考虑,无腺体棉应选育抗虫品种,无花外蜜腺是比较理想的抗虫性状;(4)无腺体棉品种的无腺体性状,其基因型应是gl_2gl_2gl_3gl_3,该性状的纯度亦应作为评价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无毒棉的发展:1954年美国麦克迈琪尔(Mcmichaoc)发现了无色素棉突变体,并开始了与陆地棉的杂交育种工作。1966年选出无色素腺的品系23B。之后,不少国家先后引进并开展了无毒棉育种。我国是1973年开始引进无毒棉品种资源,对无毒棉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十几年来,先后选育出豫无19、豫棉二号、中无151、湘无11等  相似文献   

4.
<正> 一、选育经过豫无1309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74年利用自育的低酚棉新选系A_(13)和A_(14)进行有性杂交,后代经过病圃鉴定、南繁加代和定向培育,1986年决选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的豫无1309品系。1987—1989年参加河南省无毒棉区试,1990年进入河南省无毒棉生产试验。试验、示范均表现比对照种中12增产。二、产量表现1.河南省无毒棉区试:1987—1989三年16点次试验结果汇总,籽棉亩产231.2公斤,  相似文献   

5.
<正> 豫早1109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的早熟棉花新品系。该品系于1990、1991年参加了河南省夏棉品种(系)生产试验,试点分布于7个地、市的10个县,基本上代表了我省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各试点小区面积为0.25亩,2次重复。通过试验,对该品系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如下: 1、丰产性两年试验豫早1109皮棉产量均居供试品种(系)首位。1990年平均亩产皮棉68.3kg,较对照中棉14号增产12.7%;  相似文献   

6.
<正> 豫棉2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无毒棉新品种。原名豫无302。1986年4月上旬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全身不含色素腺体,无毒。棉副产品可直接用于发展养殖业,准于在全省棉区大力推广种植。一、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豫棉2号是1977年在海南岛以  相似文献   

7.
豫棉四号(原郑4107)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棉花新品种。1984—1988年,该品种经过品系试验、省区试、黄河流域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早熟性和适应性均超过晋棉七号、中棉12号、豫棉一号和冀棉八号,是目前国内综合性状较好的一个棉花新品种。1989年4月  相似文献   

8.
自从1992年棉铃虫大爆发以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从1996年开始,我所开始进行抗虫棉杂交选育工作,经南繁北育,目前已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虫棉品系2个(4786、4830)。2001年我们对这两个抗虫棉品系的抗虫性及产量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试材田间试验参试品系4个,4786和4830是常规抗虫棉;2401和2409是抗虫杂交棉F2代材料;室内棉铃虫抗生性试验和罩笼接虫试验参试抗虫品系7个,即:4786、4830、4429、4501、4807、4853和4877。辽棉15号为非抗虫对照品种(CK);美国抗虫棉33B和中棉所30(早熟)为抗虫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9.
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豫668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农业科学》2002,(2):35-35
1 来源及选育过程1985年以 (中 3 81×豫植 177)× (中 3 81×陆中杂种 )F1 进行复式杂交 ,杂种后代经人工枯、黄萎病圃筛选和连续系谱选择及产量比较而育成。 1995年进入品系试验 ,1996年进行多点生态试验 ,1998~ 1999年参加河南省麦套棉抗病区试 ,1999~ 2 0 0 0年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 ,2 0 0 1年经第 5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 668。2 形态特征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 ,生育期 12 5~ 13 3天 ,霜前花 85 %~90 % ,株高 90~ 10 0cm ,植株塔型 ,果枝Ⅱ型 ,果枝节位 6.7节 ,叶片大小中等 ,叶裂较浅 ,叶色深绿 ,叶功…  相似文献   

10.
开麦 13号 (原系谱号 92 12 - 0 - 1- 3- 3)是开封市农科所根据市场需要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其母本是豫麦 2 5号 (温 2 5 40 ) ,父本豫麦 13号。 1992年开封市农科所用上述两亲本进行杂交 ,组合号 92 12 ;1993年种植F1,F5代趋于稳定 ,晋升为品系 (代号 92 12 - 0 -1)。 1997~ 1999年参加所内品系比较试验 ,分别比对照豫麦 2 1号增产 17.8%和 19.8%,达极显著水平 ,所内定名开麦 13号。 1999~ 2 0 0 1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 ,2 0 0 1~ 2 0 0 2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组生产试验 ,2 0 0 2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11.
<正>1展示目的了解和掌握展示细绒棉新品系(种),在阿瓦提县域内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纤维品质、抗病性等各品种生产性状和综合性状,推介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2展示品种及种源(1)新陆中28,(2)新陆中60,(3)杂1,(4)M1368,(5)167,(6)-11,参试品种共有6个细绒棉品种。3试验地点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地。  相似文献   

12.
新研 96- 48是新乡县棉麦研究所从豫棉 1 7- 7×中 1 5 8- 49- 90 - 1的后代中经单株选择 ,辐射处理 ,导入双价抗虫基因 (Bt +CPTI)、海南加代及定向选育而成的棉籽无短绒、早熟、抗病、抗虫、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系。1 产量表现1 997~ 1 998年参加本所品系比较试验 ,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较对照中棉 1 9号增产 2 .8% ,5 .4% ,1 4.6% ;1 999~ 2 0 0 0年参加河南省春棉品种区试 ,2年 1 5个试点平均霜前皮棉较对照中棉 1 9号增产 9.9% ,最高皮棉产量达1 2 6kg/亩。同期参加国家黄河流域麦套棉 区试 ,2年 1 8个试点 ,霜…  相似文献   

13.
国审豫棉4号     
<正> 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采用(67×陕1155)×(67×陕401—21)的改良回交组合方式,提高了母本高产优质早熟和父本抗病遗传的亲和性。杂种后代置于重枯、黄萎病圃和苗病、盐碱危害的逆境中定向培育,协迫优良农艺性状遗传基因的结合。经系谱选择,选评出郑4107新品系。该品系在河南省区试和黄河流域区试中,丰产性、优质性、早熟性、抗逆性和农艺性状表现优异。1989年,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棉4号,1990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GS豫棉4号。  相似文献   

14.
应用郭瑞林提出的同异分析法 ,对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部分大豆品种及 2个新品系在水、旱地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有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旱作条件下 ,豫豆 2 3号、豫豆 2 2号、豫豆 2 1号为优良品种 ,豫豆 1 8号、豫豆 2 5号、洛 961为较好的品种 ,豫豆 1 6号、豫豆 1 9号、972 5为一般品种 (系 ) ,972 2为较差品系 ;在灌溉条件下 ,豫豆 1 8号、豫豆 2 2号、豫豆 2 5号为优良品种 ,豫豆 2 1号、豫豆 2 3号、洛 961为较好品种 ,豫豆 1 9号、豫豆 1 6号为一般品种 ,972 5、972 2为较差品系。  相似文献   

15.
<正> 豫粳2号(原名郑州早粳)粳适合在我省实行麦茬水稻旱种,现将该品种选育、性状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一、豫粳2号的选育该品种是1969年以京引37为母本,郑粳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1970年选出12个单株,组合编号为7(即6907)。1971年选出71个单株,1972年选出8个单株,其中4个单株表现整齐、性状好,混合收获。1973年6907-3-2-4-1和6907-3-2-4-3两个株系参加“中熟甲组。鉴定试验。6907-3-2-4-1品系折合亩产556.8公斤,比对照品种小占101增产6.92%,表现早熟、整齐。1974、1975年连续两年分别参加“中粳晚熟组”和“麦茬组”鉴定试验,折合亩产分别为583.5公斤和516.3公斤,比对照品种津辐一号增产14.97%、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品种来源:豫豆11号,原代号:周8315—1—12,是周口地区农科所1983年用人工有性杂交的方法,经过混合系谱法多次选择和南繁加代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的母本为郑77249,父本为开80—7。于1992年4月被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豫豆11号。二、产量表现:该品种第6代品系,1986年参加本所内品系鉴定试验,间比法排列,折合亩产171.67kg,比该试验的平均对照种(豫豆2号)每亩增产58.9%。 1987年参加周口地区多点大豆品种比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各地培育成功一批无毒素棉新品种(系)。它将为棉花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价值开拓广阔的途径。本试验的目的是了解这些新品种(系)的生态适应性、产量水平、纤维和种子品质以及它们与有毒素棉品种的差异。 试验材料取自1982年无毒素棉品种联合比较试验,参试品种有豫无1、豫无13、豫  相似文献   

18.
<正> 豫棉一号是目前适宜我省广泛种植的一个比较好的中熟棉品种.现将豫棉一号从1979-1981年参加省区试以来三年试验资料作如下综合分析.以供参考.一、资料选择和分析方法豫棉一号1979年开始参加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81年通过.三年全省共布点次52个,为便于分析计算,从中选用了有代表性、试验资料比较完整、数据较为可靠的十个试点作为分析计算的依据.十个试点分别是"郑州、偃师、南阳、唐河、新乡、孟县、商邱、西华、灵宝、汝阳.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外源SATI基因导入对海岛棉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棉花吐絮期的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果枝数、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等农艺性状及棉花收获期的皮棉检测结果为依据,对6个(K2-ZKY2、K2-ZKY4、K2-ZKY7、C6-ZKY2、C6-ZKY8、C6-ZKY106)转SATI基因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CR及Southern blot方法验证SATI基因已经导入海岛棉中。SATI基因的导入对6个海岛棉品系的农艺及产量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受体海岛棉相比,外源SATI基因的导入对不同海岛棉品系的影响不同,K222转SATI基因品系的3个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性状)与受体之间无显著差异,C6015转基因品系的表型性状与受体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豫花 15号 (徐 75 0 6 - 5 7×P12 )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早熟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1997~ 1999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 ,1999年参加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 ;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花生生产试验 ;1998~ 1999年参加全国 (北方区 )早熟组花生区试 ;2 0 0 0年参加全国花生生产试验。 2 0 0 0年同时通过河南省和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1 河南省花生区域试验3年 2 6点次平均 ,豫花 15号亩产荚果 312 .85kg ,亩产籽仁 2 2 2 .43kg ,分别比对照种豫花 1号 (第 3年对照种为豫花 8号 )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