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庄浪县水土保持工作狠抓了梯田建设、生态建设、沟道淤地坝建设、梯田综合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使全县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9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08.2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10 000 t/(km~2·a)以上下降到了4 000 t/(km~2·a)以下,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371元,昔日的光山秃岭变了样,面面陡坡上呈现出层层梯田,道道荒沟形成了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2.
彭阳县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 33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712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 000 t/(km2.a)下降为2 961 t/(km2.a),有12条小流域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在介绍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探讨坡改梯工程对高标准梯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趋势和潜力,可为黄土丘陵区探索低投入、高效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庄浪县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界定了黄土区高标准梯田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土壤肥力保持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土壤水分涵养功能3类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了高标准梯田生态功能的物质量模型和价值量模型,评估了高标准梯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结果表明:每公顷高标准梯田每年为人类提供了约119 667.00 kg的总物质量和114 046.53元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其生态功能价值可观;庄浪县坡耕地和高标准梯田的水土流失量分别为82.76,0.05 t/(hm~2·a),高标准梯田的水土保持量为82.71 t/(hm~2·a),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梯田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显著影响;高标准梯田单位面积的水土保持功能价值为3 831.67元/(hm~2·a),远低于土壤肥力保持功能价值(88 869.52元/(hm~2·a))和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的价值(24 239.20元/(hm~2·a)),高标准梯田水土保持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升值潜力,应通过梯田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合适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梯田单位面积收益,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黄土区高标准梯田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特征,文中为高标准梯田的生态功能价值核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有利于完善黄土区高标准梯田建设过程中生态功能的价值核算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同时挖掘潜在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从而实现高标准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 ,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 ,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到 2 0 15年 ,全省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 7万km2 ,适宜修建梯田的 67个县全面实现梯田化。针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及要求 ,全省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和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抓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梯田建设与径流调控、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三个结合 ,在加强预防监督、发展流域经济、加快大示范区建设、建设精品工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是水土保持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文对苏北丘陵山区生态修复项目区3 a的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43.5%提高到98.4%.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植物群落趋向良性循环,人工幼林长势良好.土壤侵蚀量由2 758 t/(km2·a)减少到1 369t/(km2·a),减沙效益为50.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广安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华蓥山,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和渠江河畔,山高坡陡,暴雨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据1988年遥感资料,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055 km2,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 005 t,土壤侵蚀模数为年7 410 t/(km2·a).1989年以来,全市五区(市、县)先后被列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3 a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3 042 km2,年土壤侵蚀量降至1 280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降至4 208 t/(km2·a).水土保持工作呈现出广安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长治”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建管体制,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6%提高到28%,土壤侵蚀模数从治理前的4 100 t/(km2.a)下降至1 100 t/(km2.a),年增拦蓄径流量646.8万m3,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120万t;坡耕地改梯田后粮食产量平均增加1 125 kg/hm2,加上经果林收入,项目区群众经济收入显著提高;"长治"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区各县多次受到水利部、财政部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相似文献   

8.
庄浪县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15 km~2,具有梯田优势明显、产业优势突出、治理基础雄厚、建设经验丰富等发展优势,为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县奠定了基础。但目前还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综合治理难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今后应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围绕基本县情,"实施七大工程,做到七个推进",着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推进流域生态化;实施高标准梯田改造工程,推进基本农田高标准化;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推进沟道坝系化;实施地埂种草利用工程,推进草畜产业规模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化;实施果菜产业开发工程,推进梯田高效化;实施庄浪梯田十大景观建设工程,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相似文献   

9.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庄浪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1.5 km2,治理程度达到70.9%,不仅实现了耕地梯田化,而且按照"立足梯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培育特色产业"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草畜、果品、马铃薯、亚麻"四大支柱为主的农业产业布局,奠定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通过对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的深入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1.
大通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 000~5 000 t/(km2.a)。近年来,大通县先后开展了重点小流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治理小流域24条,完成治理面积718.69 km2,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6.3%。截至2008年底,林地面积达到64 360 hm2,草地面积达到41 830 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4.4%,梯田面积达到22 978 hm2。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人均产粮482 kg,人均纯收入2 510元。介绍了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具体做法和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1988年会理县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后,至2008年,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73.33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5 138 t/(km2.a)减少到4 849 t/(km2.a),涌现出一些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典型,以粮食、烤烟、石榴和畜牧业为主要支柱的农村经济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固原市是全国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8 00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土壤侵蚀模数多在2 000~10 000 t/(km2.a)之间,年均输入河道的泥沙达4 200万t。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2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5.5%,其中保存合格的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0%左右。该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不够;人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监督执法不力;水土保持科研和管理工作薄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干热河谷区的坡耕地试点治理工程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坡改梯措施、水利措施、机耕路、排水措施及沟道治理措施。通过对干热河谷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8%,可实现试点区年减蚀量达1.43万t,年蓄水效益达8.86万m3,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6 500 t/(km2·a)降到500 t/(km2·a),每年增加经济效益达30 420元/hm2。  相似文献   

15.
府谷县大昌汗小流域是黄河中游多沙集中来源区的重点区域,属极强烈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11 400t/(km2.a)。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开矿、筑路、开发区建设等开发建设类项目的增多,忽视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坡地、荒地、沟壑等采取修建梯田、谷坊、拦沙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流域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和水土流失的危害,实现了水土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属地方为主的事权,水土保持法明确国家要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近年来,以水土流失严重县为重点,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坡改梯专项工程、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治理工程,收到明显成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发展变化,水土流失严重县有必要做一定的调整。基于此,进一步明确了水土流失严重县的确定原则,提出了水土流失严重县的初步名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867个县的水土流失严重县名单,并对其分布情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2008—2012年,定西市安定区在青石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68 km2,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3.59万t,保水能力增加134.24万m3。项目区结合"景观廊道效应"理论,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原来"五子登科"治理模式上突出"五个转变",呈现出梯度化拓扑镶嵌的生态景观格局。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生物种类趋于多样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临汾市位于黄河中游,汾河中下游,水土流失面积14 374 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 439 t/(km2·a),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临汾市基本概况和水土保持情况,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临汾未来五年,即"十三五"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规划和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