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水蚀区,也是我国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黄土高原水蚀区内的生态移民活动较为丰富,但目前还未见到以黄土高原水蚀区作为特定论域的生态移民专题文献与研究文献综述.从生态移民的概念、分类、功能、机理、主体、模式、意愿、决策、地域、适应、对策、政策、战略等13个研究侧面,对目前黄土高原水蚀区相关研究成果及在研究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扶贫移民是国家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实施的一项扶贫举措。在研究扶贫移民主体选择性时,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扶贫移民的主体性选择规律一般是当地的佼佼者发生了迁移,有劳动能力的或文化水平高的人发生了迁移。吉县是山西省水土流失大县与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一个扶贫移民大县,对于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敏感区的扶贫移民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检验前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以山西吉县水土流失敏感区为例,以扶贫移民情况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从移民户的贫富差距、家庭规模及年龄结构、职业构成、受教育状况、交通条件、农户迁移决策等方面对扶贫移民主体选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深化迁移者选择性理论基础,寻求扶贫移民主体选择性的地方特色,为吉县未来的移民选择提供依据并有效纠正目前已出现的扶贫移民对象选择部分偏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是新形势下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以广西环江县30个典型移民安置屯为例,开展生态移民背景下移民迁入区人地关系研究,将调查农户划分为迁入农户和原驻地农户,通过对比2组农户的现有耕地面积、经济收入以及对移民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响应等问题,探讨移民迁入区的移民效应和可持续性.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工程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与支持,迁入农户占有的耕地资源质量和经济收入较搬迁前有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需关注迁入区移民较原驻民耕地占有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偏低、迁入区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造成的冲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宁夏彭阳县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实施移民搬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搬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打下了基础。彭阳县在移民搬迁工作中的政策保护、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等具体做法,适宜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生态移民成为解决生态问题和消除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主体,农户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及政策效果的优劣。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比较等方法,在厘清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因素的基础上,阐明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成本-收益、非成本-收益、农户特征对农户搬迁意愿产生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没有将风险、农户行为态度、他人态度、资源禀赋约束等因素考虑在内,量化方法较少且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这些均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参与式调查的广西生态移民迁入区农户收入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定量评估生态移民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为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完善移民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广西环江县30个移民安置屯281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收集迁入区农户在工程实施前后收入及其组成结构的变化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将调查农户分为移民和原驻民,利用倍差法(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分析了生态移民工程对迁入区农户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农户的收入水平比搬迁前有较为明显的提高,1996-2011年,家庭总收入的年增长率达26.02%,此外,种植业、林业及非农收入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与安置区原驻民相比,移民的各项收入总量仍然偏低,除其他非农收入外,生态移民工程对移民各项收入的影响呈负效应,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占有量的不均衡是原因之一。因此,要保障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应加强工程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价,加快迁入区土地再分配与确权制度研究,促进移民与原驻民生计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辽东山区水保生态修复中生态移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发挥生态的自我繁衍和修复能力,可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移民是生态脆弱区长远得到保护的需要、治本之策,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生态移民实施的模式主要有区域性农村居民点整体迁移,实现无人区管制的模式、缩并零散村屯,建设中心村的生态移民模式。移民搬迁政策性极强,不可避免会出现移民安置、耕地占用及恢复发展等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确保生态移民的顺利进行。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及其相关政策是确保生态移民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蓄水、移民搬迁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对库首地区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长期潜在影响。本研究对移民安置期间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和夷陵等县区农田、果园和茶园3种利用方式的85个样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经济收入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果园土壤其次,而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在蓄水和移民搬迁同时,当地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果园和茶园的肥料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受蓄水和移民搬迁影响,库首地区3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降低,其中秭归县受到影响较大,但库首各县的粮食生产在三峡蓄水后总体保持稳定;库首地区各县,尤其是秭归县的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逐年提高趋势,该地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土地生产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柑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茶园和农作物,移民安置期间,秭归、兴山县人均纯收入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库首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保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实施生态移民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有40万特困人口长期居住在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山村,生活极度贫困。山西省委、省政府从1996年以来,对这部分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异地开发,同时对迁出地域实行退耕还林、封育治理,截至2003年底共搬迁山村1302个,迁移人口13万。介绍了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水库建设所产生的移民安置问题影响着工程进展、库区与移民安置区的稳定发展,在库区移民实物指标调查与多源数据集成应用基础上对水库移民安置中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移民实物指标进行采集、处理与集成应用,建立面向水库移民安置的移民信息系统,为水库淹没影响范围的确定与移民安置实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方法,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水土资源与生态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指导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补偿。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三河口水库移民安置为应用实例,对采集的三河口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移民信息系统对实物指标进行空间展示,采用问卷调查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和移民安置区,提出移民安置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措施。在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有助于移民安置的科学有序进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后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沙坝水库工程建设征地涉及4个镇9个村,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1 011人,搬迁安置人口870人。农村移民安置是水库建设成败的关键,根据工程特性和移民概况,结合水库淹没和建设征地影响分析结果,对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移民安装规划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既能满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又能创造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护库区生态环境,保证库区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库区移民安置区是整个库区经济最活跃、土地承载压力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本文在分析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系统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因子和产生原因。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距、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环境问题、扶贫问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6大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以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从能源消耗、房屋建设、家庭洗涤剂使用、交通运输、畜禽肉类饮食消费、衣着服饰6方面对宁夏不同安置方式下生态移民家庭碳足迹进行了测算,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移民家庭碳足迹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移民迁移前碳足迹总量为190 657.46kg CO_2,迁移后碳足迹总量为153 132.47kg CO_2,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搬迁后的碳足迹总量均明显小于移民之前。(2)适度集中就近安置移民人均碳足迹为1.46×103 kg CO_2,此类安置方式下的人均碳足迹最大。(3)移民家庭消费碳足迹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耗,其次为房屋建设和交通运输,家庭洗涤剂、畜禽肉类饮食消费、衣着服饰类的碳足迹所占比例较小。(4)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非农化程度是其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效应是反映生态移民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移民水土保持效应的价值评估是关系到生态移民的功能有效性、农户补偿力度与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不足的现状,以山西省吉县4个乡镇7个行政村为研究案例区,采用"3S"方法、费用-效益分析、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土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移民迁出村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吉县研究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水土保持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源于土壤肥力损失的减少,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在对黄土高原植被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植被区空间数据和土壤侵蚀空间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森林草原植被区、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在森林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41.92%,水蚀土壤侵蚀指数比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346.90。在森林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70.45%,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449.40,水蚀最为严重。在温性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风蚀微度-水蚀剧烈的百分比最大,为33.01%,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633.45,水-风混合侵蚀最为严重。在荒漠半荒漠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风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99.65%,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589.78,风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全国范围划分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三大侵蚀类型区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划分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中心出现在水蚀风蚀交错区 ,该区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又为世界级大型煤田蕴藏地 ,将建成我国 2 1世纪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强化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 ,对治黄及西部地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的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对于黄河流域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库区、灌区群众生存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水利工程移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人 -地关系模型计算了大柳树工程移民前后对安置区产生的人口胁迫力变化 ,结果表明 ,移民使安置区土地的人口压力增加了 3.9倍。移民居住点、交通设施等的建设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也可能导致安置区的土地荒漠化 ,因此 ,必须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 ,缓解土地压力、防止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8.
大隆水库是海南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如果生态建设工作不到位,势必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甚至会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为减少因移民安置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及降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移民安置区的安置规模、陡坡生态建设和安置区相关设施配套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以及创建文明生态村3个方面对该工程移民安置中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施国庆    李俊儒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316-320
对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使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劳动力就业得到发展,同时移民对资源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安置区生态承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影响。基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岩滩水电站D县安置区2008—2012年的生态足迹,并运用灰色预测法预测了安置区2013—201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遗留问题处理后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遗留问题处理后,安置区人均消耗增加,并出现了产业碳排等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建议通过减少库区强度,规范移民的粗放生产,积极引导移民合理利用资源和集约利用的生活方式,实现库区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政府实施的重大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该工程自2011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从贫困山区移民35万人,其中部分为整村移民搬迁。针对生态移民迁出区水保措施管理出现的空白,宁夏彭阳县改变卷槽流域传统的管理方法,通过引进公司经营和管理,探索出了以公司为管理主体,一方面进行水保措施的管理,另一方面发展流域经济的流域运行管理机制,为同类地区水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流域经济发展探索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