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其在宿主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关系密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脂质代谢作用关系进行梳理,综合报道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脂类营养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鱼类肠道菌群与机体脂质代谢的关系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鱼类脂质代谢的策略。在鱼类肠道中,菌群种类及结构的变化或可作为鱼类脂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稳态维持而采取调控手段,如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或将为鱼类等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紊乱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肠道形态种间差异是动物对食物质量的长期进化响应,本文研究了滆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肠长(GL)和肠重(GM)两种肠道形态参数的生长格局,并探讨了它们对鲢鳙食性差异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滆湖鲢、鳙GL相对身体大小(体长BL和体重BM)、GM相对GL、肠道内含物重(GCM)相对BM均呈正异速生长或增加,鲢鳙GM相对BM分别呈等速和负异速生长。相对肠长(RGL)、ZI指数、相对肠道内含物重指数(RGCM)鲢显著大于鳙,GM/GL比值正好相反,相对肠重(RGM)鲢鳙间无显著差异。根据文献对比及RGL与营养级的经验公式,鲢鳙均为偏浮游植物杂食性鱼类,这与鳙为偏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普遍认识不太一致,说明国内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增加RGL对鱼类食性的指示作用。与鳙相比,鲢从更多且质量较低的食物中满足营养和能量需求的主要机制是增加肠道长度而不是分配更多组织给肠道。肠长能而肠重不能识别体型相似的2个近缘物种(鲢鳙)的食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鱼类肠道内有着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鱼类肠道微生物对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机体免疫力及抵制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肠道微生物本身受环境、饵料、鱼体自身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翟万营  郭安宁 《河南水产》2016,(4):18-21,40
肠道微生物种类和含量丰富,对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在水体环境中,肠道微生物容易受到食物、压力、宿主生长发育、环境等影响,同时对机体的营养、生长、和免疫等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阐述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肠道微生物对机体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等的影响,以期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技情报》2022,(3):179-180
<正>水产养殖中,饲料中植物蛋白等成分会引发鱼类肠炎并引起长期不可逆的生长抑制。鱼类肠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的双向互动界面,其免疫系统同时发挥屏蔽病原和协助营养吸收的双重功能。而鱼类的肝脏与肠黏膜组织共同构成肠肝轴,饲料引起的养殖鱼类肠炎常常伴随有肝脏病变。因而,针对鱼类肠肝炎症的药物及其发现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水产行业的必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体生物信息学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已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上发表的草鱼SBMIE肠肝转录组数据,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下游蛇鮈肠道形态结构及其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道各分区的生长模式不尽相同,前肠和中肠始终保持等速生长,仅后肠从快速生长经拐点转换为等速生长。蛇鮈肠道各分区生长模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分化有关,在拐点前,蛇鮈通过后肠的快速增长来提高摄食频率,从而满足其大量的能量需求。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开展蛇鮈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鱼类肠道异速生长与食性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 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 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 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  相似文献   

8.
鱼类肠道炎症性疾病的诱因复杂,在养殖生产环节反复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成体斑马鱼肠道炎症模型,可以更好地为经济鱼类肠炎的发病机理研究及治疗药物筛选提供有力的试验平台。采用口腔和肛门2种灌注方式将质量分数5%的葡聚糖硫酸钠注入斑马鱼成体中,口腔灌注组的存活率略高于肛门灌注组,诱导后第3天鱼体恢复活力,此时病理分析显示,口腔灌注能诱导出轻度炎症,而肛门灌注能诱导出轻度和中度炎症,但口腔灌注操作更简单和高效。选择口腔灌注方式动态监测葡聚糖硫酸钠对成体斑马鱼肠道组织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前肠和中肠对口腔灌注葡聚糖硫酸钠较为敏感,其在诱导后第1天和第3天均出现明显的肠壁局部增厚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现象,后肠相对迟缓,其肠壁厚度变化不明显,在诱导后第6天和第9天出现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聚集。此外,黏膜层褶皱破损或脱落现象较为普遍,与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无关。肠道黏膜层杯状细胞数量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有一定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诱导后的第1天和第3天,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并聚集于黏膜层表面,其变化趋势与肠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对建鲤鱼(Cyprinus carpiovar.ian)形态特征参数及肠道指数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建鲤体重、体长、头长、尾鳍长、肠道重、肠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体重与肠道重、体重与体长相关性较强;建鲤的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020±0.005和1.633±0.349,表明建鲤是一种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0.
彩虹鲷(Tilspis Zilliger vais)系鲈形目,鲡鱼科,是罗非鱼属内基因突变种,经过中间多代杂交选育而成的十分优良的品种。彩虹鲷是热带鱼类之一,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应力强,病害少等优点,且肉嫩、味美、刺少、营养丰富,并以其鲜艳的色彩,深受人们的喜欢,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现已从淡水逐渐扩展到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11.
肠道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并抵御病原体、微生物和细菌毒素进入内部环境,因此在鱼类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鱼类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肠道受到多种因素的侵害,严重制约了鱼类的健康生长。文章从鱼类肠道组织结构、肠道的屏障功能、引起肠道损伤的因素以及有效缓解肠道损伤的物质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了解鱼类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肠道,是动物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是其生长发育、饲料消化利用的根本。那么,如何才能保证鸡群的肠道健康呢﹖ 1 危害肠道的因素   1.1 寄生虫的影响 体内寄生虫多生长在肠道内,或粘附于肠壁上,或侵入肠细胞中,直接危害肠道的组织器官,尤其是杜而不绝的球虫。成熟的球虫卵囊在肠内破裂释放的子孢子侵入肠壁的上皮细胞内,增大后为第一代裂殖体,再次破裂放出更多的第二代裂殖子,侵入新的细胞,使肠壁受到严重破坏。另外在上述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也有毒害作用。再如组织滴虫,蛔虫、绦虫等都因寄居于肠壁或粘膜中造成相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草鱼是草食性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养殖规模大,但容易发生肠炎,并引发多种疾病,死亡率高,养殖产量很不稳定,通常采取生态养殖和化学药物、中草药防治方法预防肠道炎症的发生,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抗生素等化学药物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及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的长期存在,使鱼类自身肠黏膜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一些病原菌相继产生耐药质粒,使抗生素等药物失效,寄主细胞对其吞噬能力下降,因而药物治疗疗  相似文献   

14.
刘崇新  杨斌 《科学养鱼》2005,(12):67-68
一、淡水鱼营养特点概述研究淡水鱼的消化系统生理结构,寻找出淡水鱼的营养需求特点,为淡水鱼饲料的配制提供合理依据。1.大多数鱼类无胃,称无胃鱼。少数鱼类有单胃,但结构简单;肠道短小,是鱼类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2.鱼类具有高蛋白质需求(CP20%~45%)和不能有效利用游离氨基酸  相似文献   

15.
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5-20%,并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容易被消化吸收,因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佳肴。但是,鱼体内含水份多(含水量80%左右),肌肉组织脆弱,酶类的活性强,体表被覆的粘液以及鳃部、肠道又极易沾染细菌。所以比起陆生动物来,鱼类特别容易腐败变质。这给鱼类保鲜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验用鱼为黄金猫,学名红尾护头鲿(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黄金猫为其白化品种。取其须、鳃、脑、心脏、头肾、中肾、肝胰脏、脾脏、胃、肠(分前肠、中肠、后肠)等组织做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组织内部各结构组成,分析红尾护头鲿的组织特点。通过此次试验,讨论分析了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部分组织的特点,主要存在差异的系统是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头肾已不具备排泄机能,更多的作为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存在,中肾肾小体以及肾小管发达,具有明显的淡水硬骨鱼肾脏特征;红尾护头鲿具有胃且胃容积大,胃腺以及肌层发达,这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其肠道不具备明显的前中后肠差异,仅前肠与后肠的黏膜层较中肠发达,说明红尾护头鲿的肠道中,前肠和后肠起主要消化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鲤肠粘液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鱼类肠道中存在大量粘液,而其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无疑对体内以血清IgM为中心的免疫系统是一个补充,在鱼类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已从多种鱼类的肠粘液中分离提取了免疫球蛋白[1,2],但至今未见对鲤肠粘液中免疫球蛋白研究的报道。由于鲤是我国的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对其肠粘液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鱼类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机制,而且将会对鱼类病害口服疫苗的免疫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收稿日期:1998-07-27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鲤20尾,每尾重约0.5kg,取自…  相似文献   

18.
三、名优鱼类 目前江苏养殖的淡水名优鱼类种类较多,养殖模式多样。这些名优鱼类都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知名鱼类,需求量较大,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鳜鱼:鳜鱼是江苏淡水名优鱼类养殖中的当家种类之一,由于其肉质细嫩、肉厚刺少、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历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大,养殖的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9.
已经测出鲢鱼与鳙鱼消化酶的活性与其肠中10个不同肠段有关。此外,对这两种鱼类是否存在传统上的溶菌酶,以及鲢鱼内是否有纤维素酶也作了仔细检查,但没有测出它的活性。胰蛋白酶及淀粉酶的活性从前肠到后肠明显地减少,这显示出一个有效的重吸收途经。这两种鱼类的胰蛋白酶及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3和7.0。由于鲢鱼前肠里的pH为6.4,  相似文献   

20.
鱼类消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系统有四方面的机能:运输、机械处理、化学处理和吸收,消化系统最早是由内胚层细胞形成的原肠发展而来.在消化系统构成方面,鱼类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皆是由胚胎期原肠及其突出分化形成.其消化管可分为口咽腔(鱼类口腔与咽腔无明显分界,故合称为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鱼类的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肝脏、胰脏.肝脏有分泌、解毒、储存,甚至排泄等功能,是最大的消化腺体,胰则具有分泌和内分泌的功能.消化管在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除消化吸收营养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