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外来植物有害生物传入我国蔓延危害的主要特点、发展态势及潜在风险.我国防范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主要存在管理体制、法规制度、检疫手段和技术、人员素质和资金投入等诸方面问题.加强植物检疫职能、整合检疫管理力量、构建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安全服务贸易等是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组织步骤;完善植物检疫立法和管理体制、重视技术标准研制和采用国际标准惯例、加快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和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改进植物检疫检验手段和技术、加强非疫区和非疫生产基地建设、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农业有害生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具有预防性、预警性和彻底性,要求法规与技术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预防与铲除并举。本文基于对我国农业有害生物检疫学科的发展规律,国内研究现状及差距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农业有害生物检疫学科的体系建设及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每年进口大量木材,引起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其中包含种类繁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幼虫,由于形态特征不明显,难以准确鉴定,增加了我国口岸进境木材的疫情防控压力.摸清由进境木材截获的有害生物幼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并对检疫鉴定手段进行分析,可对进境木材的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有效降低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方法]通过对全国口岸进境木材总体情况和有害生物幼虫危害情况的调查,并结合现有的各种检疫鉴定方法分析.[结果]进境木材数量稳中有升,携带外来有害生物幼虫数量不断增多.由于有害生物幼虫特征不典型,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完善发展有害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是我国进出境植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有害生物幼虫的检疫鉴定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一套检疫性病、虫、杂草的发生面积统计标准以及发生程度4级评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制作了2000~2002年广西2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发生情况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辽宁省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现象日趋严重,已对农业生产、农业贸易、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省农委2001~2005年连续5年对全省有害生物疫情进行普查,基本查清已发生的检疫性有害生物22种。其中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15种,辽宁省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7种。据统计,入侵本省几种主要外来检疫性物种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针对本省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为害现状,提出建立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分区治理、分类指导”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在进境棉花检疫监管过程中,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对进境棉花的来源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存储或使用棉花的进口企业进行评估,明确检疫查验的重点进口国别、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主要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检疫查验和监管,同时讨论了抓住国外供应商、检疫查验场及收货企业(仓库)仓储3个重点环节,构建进境棉花检疫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服务农产品贸易的一项措施.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远距离流通与频繁交换,外来有害生物不断传人与扩散,我市近年来就有多起检疫对象的侵入及少数检疫对象的严重为害,给植物检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云杉碎木长蠹(Xyloperthella picea)是一种钻蛀性害虫,该虫食性杂、寄主广,在国外分布广泛,是一种极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已被韩国、日本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通过对该虫国外分布状况,寄主状况,传入并在我国定殖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该虫属于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并建议将该虫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相似文献   

9.
商鸿生 《植物检疫》2006,20(4):249-252
苹果黑星病菌是新公布的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描述了该病在国内的发生历史及病原菌鉴定特征.提出了产地检疫、果品检疫、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的检验方法,并提出了该菌的检疫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谷实夜蛾     
谷实夜蛾是美洲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每年都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虫是APPPC组织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欧洲和地中海植保组织EPPO将它列为具有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对我国也有检疫意义。该文搜集整理了该虫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辽宁省美国白蛾等8种主要农业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损失和处置方法,提出了本省阻截入侵有害生物建议,旨在提升植物检疫公共管理和阻截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控难度,将绍兴市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和危害较重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划分成5个风险等级,并提出了一套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有害生物的切实可行的防控对策,为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和危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局在开展输华石竹属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时,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确定了世界上石竹属的有害生物共153种,根据FAO制定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对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了评估,先筛选出17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最后确定8种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4.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G.Winter)Honey)是核果类褐腐病的重要病原,偶尔也危害仁果。该菌一般发生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欧洲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欧洲2001年在法国首次发现该菌,继而在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文尼  相似文献   

15.
对2003-2013年全国口岸进境水果截获的各类疫情进行统计分析.全国进境水果中截获有害生物总计2043种388831种次,检疫性有害生物130种25450种次;从13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境水果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中截获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泰国;截获最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杧果果核象甲(Sternochetus mangiferae).针对疫情截获情况,提出在水果检疫查验过程中应关注的工作重点,为更好地开展水果检疫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4~2015年中国进境植物疫情截获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4~2015年中国进境植物疫情截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重点分析不同检疫业务类型、有害生物类别、来源地的疫情截获数据和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情况。分析表明:进境植物疫情截获数据持续增长,疫情主要来源渠道为进境货物,废纸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增高,昆虫、杂草、真菌为截获次数最多的有害生物类别,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是截获有害生物次数最多的来源国。  相似文献   

17.
引种法国马铃薯所携带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为起点,对从法国引种马铃薯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14种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23种,提出降低检疫性有害生物进入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图文信息检索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系统收集了1300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情数据,2000多条寄主植物记录和140多幅有害生物图谱。可按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索其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寄主种类,截获记录等信息;按检疫物检索其全世界范围内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按国家或地区检索当地分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同时也可检索来自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检疫物可能会携带哪些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9.
吕燕  赵鹏  刘丽  段维军 《植物保护》2022,48(3):278-286
为给进口大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了全国口岸2009年-2019年大麦进口基本情况,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国(或地区)大麦中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昆虫、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数和种次数。结果表明,近11年来我国大麦进口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大麦进口量最大。截至2019年,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70种,包括杂草53种、软体动物2种、真菌5种、昆虫8种、病毒2种,其中疫情最突出的是杂草。从来源国来看,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乌克兰是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种次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澳大利亚、法国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等有害生物,加拿大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真菌及病毒,乌克兰大麦则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及昆虫。本研究汇总了2009年-2019年不同来源国(或地区)进口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名单,为进口大麦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柑橘是全球重要的国际贸易农产品之一,对柑橘有害生物的检疫处理措施成为全球主要贸易国柑橘检疫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柑橘检疫除害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以及生物药剂等处理方法。本文就柑橘有害生物除害处理方法现状作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