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宽窄行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豆不同宽窄行模式栽培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的生长发育、光能利用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大豆种植的行间距,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提高光合速率和鼓粒速度,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以50:20宽窄行栽培模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甘蔗种植行距(等行距、宽窄行)套种玉米后对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间套玉米以宽行140cm行距种双行玉米,窄行80cm行距不间套的种植方式为宜,兼顾了甘蔗和玉米的生长,达到两种作物双收的效果,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沈玉21为试验材料,进行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研究。试验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生理指标变化和群体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粒重与穗粒数明显增加,生物产量提高;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改善了玉米冠层结构,特别是明显改善了冠层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内CO2浓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东北春玉米区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模式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使生育期提前2~3d;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15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增温效果明显,播种出苗阶段≥10℃积温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34.1℃·d;产量显著提高,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5.56%,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通过不同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的产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有效改善了玉米的群体结构,改善了冠层的微环境,增加了中部冠层的透光率,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LAI和干物质积累。宽窄行种植方式增加穗位叶的初始量子效率,使叶片能有效地利用弱光,改善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南粳9108机插秧宽窄行种植方式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0 cm等行距种植为对照,探讨了宽窄行(窄行行距20 cm,宽行行距分别为30、35、40、45和50 cm)机插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及适宜机插规格。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宽行行距适宜范围内,宽窄行机插增产1.1%~6.5%,差异显著,增产主要归因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大、群体结构的优化和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的增强。其中,窄行行距20 cm、宽行行距40~45 cm的宽窄行栽插规格是实现高产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垄双行"、"二比空"和"偏垄宽窄行"3种种植形式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种植形式与常规种植相比,产量增加显著,生物产量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明显增加,"偏垄宽窄行"增产效果更为明显;不均衡种植形式明显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冠层内CO2浓度明显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持续时间长。"偏垄宽窄行"是增密增产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8.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南疆沙雅植棉区冀棉668轻简化种植模式的适用性,于2019年进行了等行距种植模式(一膜三行,76 cm)和宽窄行模式(一膜六行,66 cm+10 cm)的轻简化栽培大田对比试验,比较了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棉花生育期、冠层指标、光合特性、干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模式生育期、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干物质累积及产量均存在明显的不同。等行距模式较宽窄行模式棉花生育进程提前3 d,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7.8 cm、0.14 cm,单株果枝和单株结铃分别多1.1个、1.2个;从棉花冠层特性来看,等行距模式下的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叶绿素含量生育前期均低于宽窄行模式,生育后期升高较快,且等行距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增加,籽棉和皮棉产量提高8.5%、7.3%。本试验条件下,等行距种植模式有利于冀棉668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种植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的产量高于45 000株/hm2;施肥增产作用明显,但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肥料效益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设施蔬菜—鲜食玉米轮作模式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种植方式和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2个播期(05-30、06-20),2种种植方式(等行距种植和宽窄行种植),研究分析播期和种植方式对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鲜食玉米相关性状的首要因素,播期显著影响鲜食玉米生育期、穗行数、行粒数、去苞叶单穗质量、去苞叶产量和产值,而种植方式则对各项测定指标无显著影响。在西昌市设施蔬菜—鲜食玉米轮作模式下,选择鲜甜糯88和华鲜玉890,在6月20日左右播种,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商品性、食味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无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试验,设宽窄行与常规垄作两个处理,在不同生长阶段分别测量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与常规垄作相比,宽窄行种植土壤保水性能比常规垄作效果明显,土壤容重、硬度比常规垄作低,土壤性能得到改善,该技术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较常规垄作增产8.3%~11.32%。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喀什地区的机采棉花种植模式,2019年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了机采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除等行距模式(R2和R3)较宽窄行模式(R1和R4)的出苗期提前2天外,处理间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无差异;种植模式对棉花始果枝位及高度影响较小,对单铃重和衣分、脱叶率和吐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R1模式(一膜六行宽窄行)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其籽棉产量分别较R2、R3和R4模式高9.00%、12.67%和9.11%。结合生产实际,一膜六行宽窄行(64 cm+12 cm)机采种植模式更适宜喀什地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林下石参(虎尾轮)的种植,开展了林地的不同栽植密度、不同坡度、不同郁闭度对石参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以栽植密度A:15cm×15cm、B:20cm×20cm、C:30cm×30cm为水平,坡度以A:10°、B:20°、C:30°为水平,郁闭度以A:0.5、B:0.3、C:0.1为水平,用L_9(3~4)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经栽植一年后统计其样地产量为试验结果。经试验,郁闭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栽植密度,再次是坡度,石参林下种植最佳效果是栽植密度为30cm×30cm、坡度为20°、郁闭度为0.1。  相似文献   

16.
甘蔗中小型机械化种植不同宽窄行行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以宽窄行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可以降低投入,方便管理,提高产量和糖份,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对甘蔗机械化种植三种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与传统行距的一年新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4+0.5)m宽窄双行与行距(1.6+0.4)m宽窄双行在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糖份和经济效益各方面综合表现优于对照(行距1.2m单行),有进一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高产及适宜密度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试验示范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方式、栽插密度及高产途径,选用Ⅱ优118、C两优608、南粳505、南粳2728共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展示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宽窄行(宽33 cm、窄23 cm)机插杂交籼稻的适宜株距为16~17 cm,常规粳稻适宜的株距为12~14 cm,该密度水平的产量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和千粒质量适中。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草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品系15在通辽产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品系15的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行距(A)和株距(B)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时,草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株高较高,分枝较多,主茎较粗,单株地上生物量较大。主茎粗和单株地上生物量与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的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最大。若品系15作为牧草应用,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若品系15作为籽实饲料或繁殖种子,行距×株距为60 cm×3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  相似文献   

19.
向日葵通透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英 《杂粮作物》2006,26(4):303-303
向日葵是齐齐哈尔市主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12万~15.3万hm2。全市向日葵平均产量1 425 kg/hm2。为进一步提高向日葵产量,在种植方式上采取了通透栽培技术研究。此项技术是在原有栽培技术基础上,采取大垄130~140cm宽窄行栽培。2005年全市在23个点次试验、示范17.3 hm2,平均产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方式间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百粒重在耕法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宽窄行种植玉米冠层的光合特性好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条件下玉米叶片丙二醛的含量较高。不同的耕作措施影响产量与叶片某些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