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明确赤斑白条天牛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为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幼虫的头壳宽、体长、体宽等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运用频次分布、Dyar定律、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斑白条天牛幼虫可分为6龄,头壳宽是判定龄期数的最佳形态指标,1~6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2.08、3.27、4.74、6.51、7.73、9.25 mm;此外,体长和体宽均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在确定幼虫龄期的基础上,对各龄期幼虫排出的木屑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回归分析表明,幼虫所排木屑长度和宽度也可作为估计幼虫龄期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有直观、易观察等优点,适合在监测与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Wang幼虫的龄期,以便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通过林间采集柠条绿虎天牛幼虫,并根据前胸背板宽、触角孔间距和体长3项形态指标的频次分布结果初步划分龄期,然后利用戴氏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柠条绿虎天牛幼虫可分为7龄,触角孔间距和前胸背板宽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作为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体长不符合Crosby法则,不宜用于区分龄期。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龄数和龄期划分的形态依据,以室内饲养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辽宁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亚洲型舞毒蛾种群以及亚洲型舞毒蛾和欧洲型舞毒蛾的杂交种群作为试验材料,收集每次蜕皮时掉落的头壳并测量其宽度和长度,绘制频数分布图后基于Dyar法则划定幼虫龄数和龄期,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舞毒蛾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频次分布图可以划分为7个相对集中的区域,1~7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0.55、0.92、1.54、2.42、3.51、4.74和5.88 mm;1~7龄幼虫的头壳长度平均值分别为0.49、0.78、1.21、1.93、2.83、3.89和4.90 mm。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Crosby指数均小于10%,说明幼虫的头壳宽度和长度均可作为划分龄期的形态指标。在室内饲养过程中,只有小部分雌性舞毒蛾幼虫才能成长至7龄,全部的雄性幼虫和大部分雌性幼虫的龄期为6龄。1~7龄幼虫的众数龄期值分别为10.75、4.99、4.68、6.27、8.24、10.20和4.90 d,整个幼虫众数龄期为50.03 d。关键词:舞毒蛾  相似文献   

4.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源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发现,对我国番茄及其他茄科粮蔬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番茄潜叶蛾生物学习性,明确其种群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治(如基于幼虫寄生蜂利用的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头壳宽度是幼虫分龄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度和虫体长度,并运用频次分布、Dyar法则、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番茄潜叶蛾的幼虫龄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幼虫头壳宽度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出明显的指数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形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划分为4个龄期,各龄期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375~0.1575 mm、0.2125~0.2725 mm、0.3200~0.4100 mm和0.4975~0.5800 mm。与之对应龄期的幼虫体长分别为0.80~1.52 mm、0.91~3.33 mm、2.42~4.89 mm和4.18~7.32 mm,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桔小实蝇幼虫龄期的鉴别依据和划分标准。本研究将桔小实蝇幼虫置于25±1℃、60%~70%RH条件下饲养,幼虫发育历期约为6~8 d,观察各龄幼虫的前气门、后气门、头咽骨和口钩等形态特征,并对桔小实蝇幼虫口钩长、口钩宽、体长和体宽4个形态指标进行测量。桔小实蝇幼虫分为3个龄期,各龄幼虫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口钩长度和宽度在龄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2、3龄幼虫口钩平均长度分别为0.0846±0.0005 mm、0.1512±0.0013 mm、0.2913±0.0015 mm,口钩平均宽度分别为0.0116±0.0003 mm、0.0308±0.0007 mm、0.0677±0.0013 mm,皆明显分为3个范围且互不重叠,口钩长和口钩宽与龄数之间符合指数回归模型,口钩长符合y=0.045e~(0.6182x),口钩宽符合y=0.005e~(0.8816x)。因此口钩可作为幼虫龄期鉴别和划分的重要形态特征,幼虫体长、体宽因重叠严重、变异性大,不适合作为龄期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椰子木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2013年8月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对我国椰子及棕榈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椰子木蛾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防治适期的基础。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分龄的准确指标。本文通过林间收集椰子木蛾幼虫头壳和实验室饲养椰子木蛾并收集头壳的方法,通过测量与比较,运用频次分布与线性回归等,对椰子木蛾的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并依据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对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确定其在林间和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龄数分别为5龄和5~8龄。室内饲养与室外相比,龄数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室内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周期、食物营养等以及椰子木蛾自身遗传、种群密度等不同,室内环境条件不利而引起其龄期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是为害红花天料木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形态描述和幼虫准确分龄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及林间防控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林间采样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短梳角野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调查和描述。并通过测定头宽、头长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结合戴氏法则和线性回归等试图探究准确划分幼虫虫龄的可靠方法。结果表明:短梳角野螟幼虫随龄期增长,幼虫颜色由浅黄绿色逐渐变为深绿色,头部由肉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外围红褐色中间深肉色。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短梳角野螟幼虫虫龄为5龄;头宽可作为最佳分龄指标,且头宽测量指标平均值自然对数与幼虫龄期呈线性关系(y=0.181 6x-0.602 3,R2=0.999 1)。头长和体长统计检验,符合戴氏法则,但频次分析5个峰值不是很明显,且有部分区域重叠,只能作为划分虫龄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确定了短梳角野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划分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以期为该虫林间防治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苜蓿籽蜂幼虫龄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量苜蓿籽蜂幼虫头壳宽度的方法,对苜蓿籽蜂幼虫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苜蓿籽蜂幼虫共4龄,1龄~4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182±0.0093),(0.261±0.0093),(0.346±0.0098),(0.448±0.0109)mm。经统计分析得到其幼虫龄数(X)与头宽均值(Y)的关系式为Y=0.0883X+0.0885,r=0.9982。  相似文献   

9.
褐痣拟栉叶蜂Priophorus fulvostigmatus Wei&Li是吉林地区草莓上新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的方法,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繁殖力及其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褐痣拟栉叶蜂在恒温25℃条件下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96±0.37),(11.63±1.11),(11.47±1.13)d和(5.55±1.45)d,平均世代历期为(35.65±1.71)d,与在变温19~31℃(日平均25℃)条件下的历期略有差异。雌虫繁殖力较强,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恒温25℃下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1.44±13.13)粒,变温19~31℃下为(64.38±16.61)粒;幼虫有6个龄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体长、体宽与头壳宽度逐渐增加,一头幼虫整个幼虫期可取食草莓叶片6 400.15 mm~2。该虫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1.5~3 cm深的土层中吐丝结茧越冬。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褐痣拟栉叶蜂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观察了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L.)]是中药材储藏期害虫优势种,对我国储藏中药材造成极大危害。此虫卵小,椭圆形,长径296.80~380.80μm,短径224.00~313.60μm。幼虫有4个龄期,1~2龄体小,3~4龄体长迅速增加,整个幼虫期蛀食生存于药材中。蛹被蛹室,长5~10 mm,发育过程中伴随颜色变化。成虫体长2~6 mm,羽化后2~3 d交配产卵,单雌卵量(55.78±3.01)粒,寿命(22.22±1.39)d。1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明显,多以当年第4代幼虫越冬。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幼虫的取食为害及生长发育特征,明确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长、体宽及体重,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估算了其在有机茶园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整个幼虫期取食茶叶1.547 g/头,其中1~3龄的取食量极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增大,6、7龄的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19%和71.4%。幼虫体重随龄期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取食量一致,从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达到最高值0.167 g。为防止茶刺蛾暴发为害,应在取食量小的4龄前开展防治。有机茶园防治指标拟定为6头/m2。  相似文献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杀虫晶体蛋白对马铃薯甲虫具有中等毒性,用亚致死剂量9和7μg/m L的Cry8E分别饲喂2、3和4龄的马铃薯甲虫幼虫,然后测定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β-羧酸酯酶的活性随Cry8E浓度的升高明显提高,随龄期增长活性降低,酶活性在浓度间和龄期间差异都极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2龄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并且随龄期变化差异显著(P0.01)。3龄幼虫体内的CAT酶活性随Cry8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阐明了Cry8E对马铃薯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崔娟  吴雪  乔方  李文博  史树森 《植物保护》2023,49(2):250-255
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系统描述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发育历期、生活史及其生活习性。大菜粉蝶在长春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背面,每块卵10~207粒。幼虫5个龄期,群集为害,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头壳宽度与体长逐渐增加,各龄期头壳宽度和体长生长模型为:yW=1.727e0.557x(R2=0.998)和yL=0.031x2+0.339x-0.013(R2=0.994)。取食白菜、油菜、甘蓝和萝卜4种寄主的幼虫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白菜发育最快,取食油菜的蛹最重,白菜和油菜更适宜其生长发育。本研究描述了大菜粉蝶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确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识别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幼虫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增长的变化。草地螟的幼虫历期约为13 d,取食量635 mg,其中前3龄的取食量仅为幼虫总取食量的30%,而4、5龄的取食量分别占24%和46%。幼虫头宽增加的数值从1龄的0.31 mm增加到5龄的1.51 mm,增加的数值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倍数则随龄期的增加而缩小。幼虫体长从1龄的2.3 mm增加到5龄的18.9 mm,增加了约7倍。体重则由1龄期的0.2 mg增加到5龄时的43.6 mg,增加了约240倍。3龄前幼虫体重增长缓慢,4龄后增长量达到10 mg以上,到5龄第2天达到最大值68.94mg后下降。幼虫的总取食量约为本身体重的15倍。本文还讨论了以上结果在了解草地螟幼虫危害特征和规律及监测、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杜仲梦妮夜蛾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杜仲的主要食叶害虫,幼虫专性取食杜仲叶片。本研究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了种植园中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呈均匀分布,而且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建立了杜仲梦妮夜蛾幼虫抽样数公式N=[3.8416(0.022/m-0.152)]/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槡=0.1n±0.053 n。本研究为杜仲梦妮夜蛾虫情调查、害虫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我国马铃薯恶性入侵害虫。本研究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聚集度指标检测各虫态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聚集主要是由马铃薯甲虫各虫态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建立了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田间抽样方法,成虫应采用大五点、对角线法;幼虫最适应采用Z字型法;卵最适应采用对角线法。  相似文献   

17.
瓜实蝇幼虫的分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实蝇幼虫期共有3龄。对其1~3龄幼虫的体长、口钩长和口钩宽3个形态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瓜实蝇1、2、3龄幼虫的体长分别为2.9224±0.1196 mm,5.2422±0.3067 mm,9.3035±0.2300mm;口钩长分别为0.0818±0.0012 mm,0.1503±0.0020 mm,0.2636±0.0022 mm;口钩宽分别为0.0469±0.0007 mm,0.0777±0.0009 mm,0.1280±0.0011 mm。不同龄幼虫间的体长、口钩长和口钩宽均有明显差异,其中口钩长和口钩宽数值范围在相邻龄期之间无重叠,可作为瓜实蝇幼虫分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对油棕象甲Elaeidobius kamerunicus Faust生物学特性及其形态进行系统观察。在温度为24-28℃,RH 75%-95%,光照12 h的条件下用油棕Elaeis guineensis雄花饲养油棕象甲各虫态,每4 h观察记录各虫态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发育情况,测量各虫态体长、体宽、体重等重要发育指标。结果表明油棕象甲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16.00±0.71 h,整个幼虫期的历期平均为2.63±0.05 d,预蛹和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21±0.37 d和2.21±0.41 d,油棕象甲完成一个世代平均需要13.67±0.75 d。1龄幼虫体长1.70±0.08 mm,体重0.0006±0.0001 g,之后随龄期迅速增加,至3龄时,体长为2.88±0.06 mm,体重增加到0.0021±0.0001 g。蛹期体长为2.17-3.05 mm,蛹重0.0015-0.0028 g。油棕象甲成虫具有雌雄二型现象,子代性比(雌∶雄)为1.65∶1。油棕象甲是油棕最高效、最安全的授粉昆虫,其基础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是该虫室内扩繁技术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旨在为油棕象甲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的拒食和胃毒效果,采用叶碟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2龄幼虫和3龄幼虫在10μL/mL浓度下的拒食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和对照处理,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拒食效果逐渐减弱;同一时段下,2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10μL/mL浓度下最高,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校正死亡率逐渐降低。表明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具有较好拒食和胃毒作用,可为马铃薯甲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是许多双翅目实蝇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繁育寄主,系统观测了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发育历期。观察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整个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其幼虫可划分为四个龄期,一龄幼虫具几质丁的坚硬头壳和镰刀状的颚,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与二、三、四龄幼虫完全不同。前裂长管茧蜂约需20天完成世代发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及四龄幼虫的历期依次为1.91、2.02、1.75、2.04和2.31d;蛹的历期介于8~10d,雌性个体发育时间长于雄性。前裂长管茧蜂通常比未被寄生的寄主迟3~5d羽化,雌、雄蜂在羽化后即能交配、产卵,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体表上会留下明显的深褐色产卵孔,寄主化蛹后产卵孔仍保留在其蛹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