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旱区地膜覆盖与施肥对土壤作物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寒旱区不同地膜覆盖与不同施肥量的土壤和作物效应特点以及地膜覆盖增温和保水作用的相对重要性,采用二因素完全组合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了寒旱区宽窄幅普膜和降解膜与施肥的土壤水分、温度与作物生长和产量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宽、窄降解膜和普膜覆盖均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施肥也具有一定的增温保水作用。宽、窄降解膜和普膜覆盖玉米各生育时期均比CK明显提前,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育期无影响,覆盖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育前期,而施肥处理主要表现在生育中后期。不同覆盖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宽幅膜效果又显著好于窄幅膜,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百粒重的显著增加,而施肥显著增产的原因是穗粒数和百粒重共同增加的结果。寒旱区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是低温,地膜覆盖增产作用相对大于施肥,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柳永强 《中国种业》2021,(10):119-120
寒旱区土壤干旱瘠薄,年积温低,昼夜温差大,区域内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依据大量调研数据、试验结果及研究成果,从模式、品种、种薯、耕作、田间管理、病虫防控等环节,系统阐述了寒旱区马铃薯垄膜集雨提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北疆寒旱区滴灌青贮玉米适宜灌溉制度,以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为试验地,选择新玉23号为试验品种,通过对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LAI、产量和土壤水分测定,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和不同灌水频率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呈正态曲线变化,随着青贮玉米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先升后降的趋势;滴灌青贮玉米灌溉量与产量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关系。青贮玉米的整个生育期耗水强度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规律,青贮玉米总需水量为612 mm,抽雄期耗水强度最大,达到8.73 mm/d。推荐北疆寒旱区滴灌青贮玉米适宜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为5625 m3/hm2,灌水频率为10天。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寒旱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进展,对寒旱区冬油菜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从选择指标与方法、遗传规律、选育方法、筛选效果、种质分类、分子机理研究等6个方面和选育方法、育成品种、品种的抗寒性分级和品种的适应性筛选等4个方面分别对冬油菜的抗寒性、抗寒性品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途径创制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核心种质、开展抗寒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抗寒性品种选育、综合筛选提高品种的适应性、推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品种产量水平的发挥提高效益等6项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寒旱区油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寒旱区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促进中晚熟玉米生长及增加产量作用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栽培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变化与穗位高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较同期直播(5月2日)产量增加32.0%;育苗移栽膜地产量较直播提高34.7%。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百粒重的显著增加。各处理相比,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覆膜(包括移栽膜地)则能够提高产量和降低秃尖的长度。综合投入产出比较,覆膜种植是目前山西寒旱区春玉米较好的种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克服春季寒旱生境限制是提高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春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明确全膜微垄沟播对春小麦苗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确水热条件改善对春小麦苗期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2016—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以陇春35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分别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春小麦生物量、叶片SPAD、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计算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生长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 PRF和PMS在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提高3.6°C、3.0°C、2.0°C和2.9°C、2.5°C、1.7°C;在播种后18 d和25d,PRF处理在0、5、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S提高1.3°C、0.9°C、0.9°C和0.8°C、0.7°C、0.7°C。PRF和PMS 0~40 cm土壤贮水量在3个阶段依次较CK提高7.3、9.7和12.6 mm和3.9、7.6和11.0 mm;在播种后18 d, PRF0~40 cm各土层依次较PMS提高1.1、0.9、0.8和0.6 mm。PRF和PMS苗期植株生物量、生长速率、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CK,且PRF均显著高于PMS,使PRF较PMS和CK分别增产9.1%和36.5%, WUE分别提高5.9%和30.8%。因此, PRF和PMS均能有效克服寒旱生境对小麦苗期生长的限制,促进小麦光合和生长,且PRF较PMS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不同种源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幼苗在不同季节水分生理参数的差异,以武威扎子沟(WMZ)、武威小坝口(WMX)、张掖山丹(ZYS)、张掖临泽(ZYL)、酒泉金塔(JQJ)及酒泉肃州(JQS)种源红砂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压力容积(PV)技术,研究了Ψw、Ψssat、Ψstlp、ROWCtlp、AWC、Va/Vo、εmax随种源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砂幼苗水势不同种源之间表现为WMZ>ZYS>WMX>ZYL>JQJ>JQS,其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7月>9月;主要水分参数Ψssat、Ψstlp值在不同种源之间表现为WMZ>WMX>ZYS>ZYL>JQJ>JQS,其季节变化也表现为5月>7月>9月;然而,Va/Vo和εmax值却随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7月<9月。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种源红砂幼苗忍耐水分胁迫的能力随干旱胁迫增加而增加,不同种源红砂幼苗在其生长季受到了干旱胁迫,其耐水分亏缺能力随生长季逐渐增强,这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和地理位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冀西北寒旱区作物的茬口特性与倒茬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冀西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茬口特性与适应性,以优选适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产、高效作物倒茬轮作方式,于2015-2017年在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采用田间交叉式设计,定位实施了包括5种作物的倒茬试验。不同茬口下的同一作物经济产量相差1. 42~2. 70倍,马铃薯、莜麦、甜菜连作减产。饲用玉米茬口对其他作物均表现有利效应;莜麦、甜菜茬口对饲用玉米表现有害效应。马铃薯与其他各作物倒茬,茬口间表现互利效应,LERr在1. 40~1. 55之间;饲用玉米与马铃薯、蚕豆倒茬,表现互利效应;莜麦、甜菜作为后茬作物与其他作物倒茬表现偏利效应;而作为前茬,莜麦对饲用玉米,甜菜对蚕豆、饲用玉米则表现偏害效应。在冀西北寒旱区,具有茬口互利效应的马铃薯→其他作物、蚕豆→饲用玉米、莜麦→甜菜倒茬,是促进农田水土与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倒茬方式。  相似文献   

9.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区域资源匮乏、生境恶劣。经过多年封闭的农牧业过度开发产生低产低效、经济贫困、环境退化演替等问题。区域通过发展冷凉蔬菜生产,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引进外部资源,同时结合国家的退耕政策该区域成功开启了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产增收、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直接研究观测到气候变化对作物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利用西北地区特干旱(敦煌)、干旱(武威)、半干旱(定西)、半湿润(临夏)、湿润(岷县)5个案例区1981(1986)—2017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气象变化趋势,确定春小麦生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17年间,5个案例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及其对春小麦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同的。除极端干旱地区出现较暖和较潮湿的趋势,其他地区观测到较暖和较干燥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981(1986)—2017年武威、定西、临夏站春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除武威站外均不显著,其中武威站生育期内≥30℃天数的减少致使武威站近37年来产量增加,而定西站生育期内降水增多、每穗粒数显著增多及不孕小穗数的显著减少致使定西站近32年产量呈增加趋势。预计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和未来降水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1.
隔沟交替灌溉对棉花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为了探讨旱区农业高效节水新途径,于2004—2006年在甘肃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绿洲区田间,研究了常规沟灌、固定隔沟灌溉、隔沟交替灌溉对棉花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溉对棉花株高抑制作用较明显,而对蕾铃等生殖生长的影响较小,该技术能够调整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有效控制作物生长冗余,调节光合产物在根冠间的比例和分配,优化根冠比;可以在保持相同光合速率水平下大大降低叶片蒸腾损失,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使霜前花比例提高,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灌提高17.22%和18.59%。在西北旱区棉花上应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其增产问题一直是农业界主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青海西宁地区一直在积极使用覆膜技术。研究证实,使用覆膜技术可以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且增大了其产量水平。分析了旱区马铃薯覆膜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指出了增产原因,以期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温度变化对番茄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温(15℃),中温(20℃),高温(25℃)条件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定植前15d放置在相同的高温条件(25℃)测定各处理不同时期幼苗叶片中脯氨酸,束缚水,自由水含量,以观察其抗寒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下生长的番茄幼苗抗寒性较强,中温下生长的幼苗次之,高温下生长的幼苗抗寒性最差,但三种处理的幼苗放置在同样的高温下抗寒性迅速下降,尤其是低温下生长的幼苗下降幅度最大,到定植叶时不同温度处理幼苗的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地处湘桂走廊,是北方冷空气侵入广西的主要通道,春寒结束迟,寒露风来得早,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水稻安全生长季节短。自上世纪70年代"单改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以来,早晚稻生长期间经常受到"春寒"、"五月寒"和"秋寒"的危害,其中"秋寒"即寒露风冷害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且发生频率高,使晚稻  相似文献   

15.
外源赤霉素对旱区烤烟叶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豫西旱区,利用田间试验,进行了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烤烟叶片生长和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打顶当天喷施适当浓度的赤霉素,可增大烤烟上部和全株叶面积,尤以喷施20mg/kg的处理效果最好,烤烟产量构成因素较为优化,明显降低上部烟叶厚度与烟碱和游离烟碱含量,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稳定NO2-含量,并使上部和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较好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以陇中2号、兰天36号和铜麦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水平,低温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为150.0、187.5、225.0、262.5和300.0kg/hm2,半干旱区为112.5、150.0、187.5、225.0和262.5kg/hm2。研究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性和不同区域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半干旱区、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适宜播种量依次为187.5、225.0和225.0kg/hm2,最高产量分别是5 472.0、5 730.0和7 271.4kg/hm2。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各生态区小麦产量、穗数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穗粒数随之减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一致;地上部生物量随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不同播种量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在相同的播种量下(150.0和225.0kg/hm2),不同区域的产量差异较大,以半干旱区平均产量最高,半湿润易旱区次之,低温半干旱区最低。  相似文献   

17.
在典型的甘肃中部旱区,以优质主食化马铃薯陇薯9号、陇薯10号和陇薯14号为材料,采用黑膜垄作旱作双行、黑膜垄作滴灌双行和黑膜垄作滴灌单行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成苗、产量及病薯情况,得出滴灌比旱作产量高,但病薯率也高的结论。试验发现,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栽培模式是甘肃中部旱区值得推行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马铃薯施肥科学管理,构建旱区马铃薯绿色高效施肥模式,试验设置传统施肥(CK)、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FRS)、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微量元素+秸秆(GFA)模式,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SPAD值、产量、经济效益、增效潜力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FRS模式下,马铃薯株高、经济产量、经济效益较对照小幅提升,差异不显著,增效潜力均为负值。GFA模式下,马铃薯株高、SPAD值、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显著增加,韩湾村、三合村和葫阳村3区域产量分别较CK增产10.80%、4.34%和11.73%,经济效益提高9.47%、0.01%和12.29%,干物质含量增加10.66%、11.67%和6.00%,粗淀粉含量增高13.57%、23.17%和13.18%,维生素C含量增加5.76%、6.25%和6.64%,增效潜力为0.94、0.01和0.97。说明GFA模式能有效促进旱区马铃薯增产提质,具有一定增效潜力,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施肥管理模式,在中国旱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甘蔗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灾损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晰甘蔗遭受不同寒冻害类型影响的症状变化及其产量、糖分含量损失情况,进而完善甘蔗寒冻害等级指标体系。综合2007/2008—2010/2011年冬季广西南、中、北甘蔗主产区不同甘蔗品种遭受寒冻害影响调查分析与典型寒冻害年份甘蔗产量、蔗糖分含量损失与气象资料相关关系分析。建立和完善甘蔗辐射型、平流型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甘蔗产量、蔗糖分含量寒冻害损失指标,规范甘蔗不同寒冻害类型等级下受害表观症状。研究结果对开展甘蔗寒冻害动态监测预警与灾损量化评估及灾情调查、灾害防御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宁南半干旱偏旱区覆膜垄作马铃薯合理的种植密度, 于2015和2016年设置37 500、45 000、52 500、60 000、67 500株 hm -2 5个种植密度, 以当地传统种植密度37 500株 hm -2为对照,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马铃薯生育前期和中期0~100 cm层土壤水分状况, 以45 000和52 500株 hm -2处理土壤贮水量最高, 均显著高于37 500和67 500株 hm -2处理。45 000和52 500株 hm -2处理较其他处理均显著提高马铃薯出苗率, 促进马铃薯生育前期和中期的生长, 而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45 000和52 500株 hm -2处理两年平均降水利用效率分别较37 500株 hm -2处理显著提高15.3%和17.6%,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1%和15.0%。通过两年数据拟合函数发现,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2015年平水年和2016年枯水年, 旱作覆膜垄作马铃薯种植密度为51 187~51 302株 hm -2时, 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块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