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验利用响应面法对地衣芽孢杆菌S6产角蛋白酶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K2HPO4/KH2PO4)、NaCl和MgSO4最佳水平分别为1.4/0.7、0 3和0.1 g/L,响应面优化地表芽孢杆菌S6培养基最佳组成为麦芽糖0.03 mol/L、半胱氨酸0.02 mol/L和生物素28.17μg/L,与基础发酵培养基相比,角蛋白酶活力最高值提高了2 822 4倍,为210.55 U/mL.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 MY271)液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个显著性因素:魔芋粉、Na2HPO4和Mg SO4。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试验找到中心复合试验的中心点,然后研究不显著因素的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利用中心复合设计确定显著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组成。结果表明,魔芋粉14 g/l、蛋白胨18 g/l、Na2HPO4 0.7 g/l、KH2PO4 0.5 g/l、Zn SO4 0.15 g/l、Mg SO4 0.01 g/l,β-甘露聚糖酶酶活可达到62.76 U/ml,与模型预测值相近,且与单因素优化后的酶活(30.02 U/ml)相比,提高了109.06%。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分,酶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该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蒲公英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建立测定黄酮含量的同步荧光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提取溶剂乙醇浓度、微波功率、萃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自变量,提取液的荧光强度为响应值,设计4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优化蒲公英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确定同步荧光法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1)判定系数R2=0.964 8,说明模型与实际结果拟合程度好,所得模型能解释96.48%的响应值改变,校正判定系数(RAdj2=0.929 5)与预测判定系数(RPred2=0.886 0)接近。2)响应面法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提取蒲公英中的黄酮,其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微波功率250 W,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 (g∶mL)。3)同步荧光法的最佳测定条件为波长差值(Δλ)=55 nm, Al(NO3)3浓度0.2%,加入pH=6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1 mL,室温条件下反应50 min。在最佳测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嗜酸乳酸杆菌发酵北苍术饲料添加剂的最佳工艺。应用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试验设计,对所选择的五个单因素(碳源、氮源、含水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将确定的对发酵效果(以北苍术多糖含量变化为检测指标)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表明:(1)碳源和氮源对试验效果影响较小,其关键因素为含水量、发酵时间和接菌量。(2)在含水量为47.77%,接菌量为6.62%,发酵时间为3 d条件下测得北苍术多糖平均值为9.45%,与响应面预测值9.39%接近。(3)相较于未发酵北苍术中5.58%的北苍术多糖,发酵后北苍术多糖提高了69.35%。此发酵工艺操作简单,能显著提高多糖含量,为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灵芝真菌固态发酵产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的工艺条件.基于3因素3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得到了描述灵芝真菌固态发酵的灵芝酸产量与操作参数间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在起始pH 6.24,以料水比1:1.22,(NH4)2SO4质量浓度为1.07%灵芝真菌固态发酵时,由回归方程预测在此条件下的灵芝酸产量的理论值为272.55μg/g,模型优化条件下的灵芝真菌固态2 kg发酵所得灵芝酸含量(270.03 μg/g)与灵芝真菌固态20 kg放大发酵所得灵芝酸含量(268.64 μg/g)基本与理论值相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通过将单因素、Plackett-Burman(PB)筛选与响应面分析3种方法相结合来优化产纤维素酶菌株3X-10产芽孢发酵条件。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PB试验确定了影响菌株芽孢产量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当发酵时间为67 h、接种量为7.00%、装液量为61 mL/250 mL时菌株的芽孢产量达到最大,为3.22×10~9cfu/mL,较优化前的8.07×10~8cfu/mL增加了2.99倍。  相似文献   

7.
选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和响应面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酵母菌CGMCC2.119发酵玉米加工副产物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发酵产物中酵母菌数。首先通过二水平PB设计对影响酵母菌发酵的6个因素进行筛选,得出影响发酵产物菌数最大的3个因素: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初始pH;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3个因素,得到最优发酵条件:发酵时间60 h、接种量7.93%和初始pH为7.42。经过试验验证:其发酵产物中酵母菌数达1.90亿个/g,比理论预测值高1%。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功率对马齿苋抑菌物质提取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响应面优化法的三个影响因素,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法对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后进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时间为80 min,提取温度为70℃,乙醇浓度为80%,液料比为10∶1(mL/g),超声功率为390 W。选取了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作为响应面法的优化因素。响应面优化法得到的各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超声功率液料比乙醇浓度,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5%、超声功率360 W、液料比5∶1(mL/g),在此条件下检测获得的抑菌圈直径为15.221 mm,与理论最佳值15.533 mm差异较小。说明试验成功优化了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9.
为了用响应面法优化当归中阿魏酸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超声协同酶法提取当归中的阿魏酸,并选用酶解时间、酶用量、酶解温度和酶解p H值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4个因素为自变量,阿魏酸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超声协同酶法提取当归中阿魏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50 min,酶用量0.3%、酶解温度45℃、酶解p H值4.4;在此条件下,阿魏酸得率可高达0.673 mg/g。说明由响应面法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比较准确,对于当归中阿魏酸的提取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化方法,对市售发酵乳制品(天然干酪、再制干酪和发酵乳等)中的组胺含量进行检测。对影响测定结果的衍生试剂(丹磺酰氯)用量、反应pH值、衍生反应时间和衍生反应温度4 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多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所得衍生化条件操作简便、高效、测定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高,能够满足精确测定乳制品中组胺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苦荞籽总黄酮的工艺,试验选用微波辅助法提取苦荞籽总黄酮,并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微波预处理时间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4个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微波时间)为自变量,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确定苦荞仔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8.25%,料液比27.97∶1,提取时间2.38 h,微波时间107.48 s;在此条件下,苦荞仔总黄酮的得率5.05%。说明由响应曲面法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比较准确,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复合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剂,提升菌体生物量,提高菌剂促生能力,本研究以3株分离自高寒草地的优良PGPR菌株组成复合菌系,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复合菌系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并通过盆栽试验评...  相似文献   

13.
王贝  葛娅娅 《中国饲料》2023,(18):28-32
文章以紫苏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醇提法对紫苏叶总黄酮进行提取,首先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料液比4个单因素条件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分析紫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此方法提取紫苏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4.5 h,乙醇浓度68%,提取温度65℃,料液比1:55(g/mL),其理论提取率为7.48%,实际提取率为7.43%,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4个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结果与响应面分析预测的结果一致,该模型可靠,该研究为提高紫苏叶总黄酮提取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制备沙拉沙星的新剂型,评价其体外释放度,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沙拉沙星/β-环糊精包合物微囊的制备条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C)进行表征试验,对环糊精包合物微囊的粒径和释放度进行评价.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参数为沙拉沙星和β-环糊精混合液以300 r/min转速在50℃下搅拌4 h,粒径试验表明包合物粒径平均值为1.0 μm...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方法对紫红曲霉M-4液态发酵产孢子的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浸粉为最佳氮源,其最适添加量为0.4 g/100 mL;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其最适添加量为2.0 g/100 mL;培养基最适pH值为自然条件下的pH值(6.72);培养基最佳装液量为120 mL(500 mL锥形瓶);添加2.0 g/100 mL CaCO3的培养基中菌株发酵产孢子数提高较为明显;最佳传代次数为2代,当菌株培养时间达到72 h时,菌株产孢子数达到最大。进一步通过响应面方法分析得到影响紫红曲霉M-4液态发酵产孢子数3个主要因素的优化条件为马铃薯浸粉添加量0.38 g/100 mL、葡萄糖添加量2.2 g/100 mL、培养时间6.5 d,此条件下紫红曲霉M-4最大产孢子数为(7.47±0.15)×10~6 CFU/mL,接近理论预测值(7.53±0.31)×106 CFU/mL,实验平均误差为0.79%。优化后紫红曲霉M-4产孢子数较优化前提高30.13倍,菌株单位体积产孢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复方中草药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对复方中草药进行发酵,以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为检测指标,在接菌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4个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对发酵效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来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4个单因素中,含水量、接菌量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影响较大,为关键因素,经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后得出最佳条件为含水量为51.50%,接种量为3.60%,发酵时间为2.7 d,此条件下测得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平均值为19.59%,与响应面预测值19.78%接近,相较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中12.70%的复方中草药多糖,发酵后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提高了55.75%。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长白山野生高山红景天中主要成分红景天苷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方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响应面分析试验以红景天苷提取率作为响应值,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1.0 h,液料比10∶1,在此条件下提取3次,红景天苷的平均得率为1.26%。说明响应面法能够优化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8.
用浓硫酸法对五味子叶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以反应试剂配比(浓硫酸∶正丁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因素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法,以多糖硫酸根取代度为响应值作响应曲线面,分析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得出硫酸化修饰较佳工艺为反应试剂配比3∶1、反应温度0℃和反应时间1.4 h,多糖硫酸根取代度达0.459 7。  相似文献   

19.
杂交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和优化杂交构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以构树叶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响应面法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对构树叶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3次平行验证;以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测定构树叶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构树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B) > 液料比(A) > 超声温度(D) > 超声时间(C),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两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在液料比为70:1、乙醇浓度为6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温度50 ℃的条件下,构树叶多酚的得率最大,为13.62 mg/g,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构树叶多酚可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并且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达到与维生素C相当的水平。综上,试验建立的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准确、可行,同时证明构树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结果可为构树叶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构树叶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用甘肃省道地药材红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红芪多糖,并以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红芪多糖的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设置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料比和醇沉比5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5个水平。在此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衡量指标,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得到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再利用该工艺参数条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红芪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次数为4次,液料比为17 mL/g,醇沉比75%。最佳条件下红芪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7.70%,与理论提取率8.01%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认为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红芪多糖的工艺稳定可行,为红芪多糖的有效提取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分离纯化红芪多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