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意义】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以推动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方法/过程】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建设中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建设、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应基于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立足特色产品、特色小镇等创建工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标准;植根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品牌,积极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手段,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农村产业融合所展现的效益日趋凸显,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在我国乡村建设中逐渐呈现。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以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夫白莲文化底蕴的分析挖掘,提出运用文化来提升一产、二产、三产的开发路径选择,并从政策环境、融资渠道、利益联结、自觉意识、人才体系、产业标准六个方面进行白莲文化传承的保障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了解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关系,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梳理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5种模式,解析了三亚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二者之间关系,并提出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联动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多业态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互促互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将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所展现的经济效益日趋凸显。将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研究,通过对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战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景观别致化、住行娱主题化、文化教育体验化等融合选择方向。并制定出政府帮助、文化特色、融资渠道、宣传、人才体系五个方面相应的对策促进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期能够传承农业文化,打造别致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怀旧价值与旅游开发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振兴。【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分析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旅游开发现状,阐释传统村落旅游者的怀旧旅游需求,并构建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结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包括淳朴民风、原真氛围、原态民俗的怀旧。【建议】传统村落旅游地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怀旧旅游价值,通过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大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台湾花东地区六级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从六级产业论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了台东永安社区农村六级化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总结出永安社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及对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永安社区通过突出文化特色、生态保育、品牌营造、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借鉴永安社区农村六级化产业融合发展经验,提出促进产官学研合作、激活在地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提升乡村产业品牌效应、发挥村民基础性作用等启示。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从全产业链的视角进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内涵和发展模式。文中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将逐渐呈现出"重精品项目打造"、"重生态资源保护"、"重产业融合"、"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将逐渐迎来"多元化发展""公共环境大幅改善""相关人才缺乏问题得到解决"等机遇;乡村旅游发展将会出现"依托农业体验为主的旅游模式"、"依托乡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模式"以及"综合发展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保护与开发,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保护协同的新路径。【方法/过程】运用田野调查和比较分析,对福建省9地市20个县市进行实地调研。【结果/结论】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主体认识不清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未健全、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应从政府保护责任、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责权关系、利益分配、开发方式等方面推进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李勋  聂紫瑾  李琳  赵菲 《现代农业科技》2024,(4):199-202+209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对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有关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融合研究较少的问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别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角度,对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融合分析,共总结出传统产业升级、主题园区开发、生活方式引领、美食风味诱惑、重大活动助推、乡土能人带动、返乡人员创业、外来人才融入、在地文化挖掘、外来文化引入、美丽乡村提升、农田景观营造、农林复合经营、集体组织主导和外来组织助力等15种发展模式,提出了模式概念和主要特征,并辅以案例介绍,以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在新时代环境下振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与路径。【方法】通过而分析新时期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认为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是农村文化本身的要求,也代表着数亿农民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渠道。【结果】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现存的问题主要有投入资金不足、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人才队伍不健全、未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等。【结论】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时需要通过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保护并传承乡村本土民俗文化、重视乡村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文旅产业与乡村本底条件有着优良的耦合关系,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成为盘活文旅资源、发展乡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方法】本文以山西省阳曲县店子底村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剖析了店子底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四种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即增长型(S-O)策略、弥补型(W-O)策略、拓展型(S-T)策略和防御型(W-T)策略。【结论】店子底村乡村文旅资源丰富,加之能人带动、政策支持,促进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将为其实施乡村振兴提供较为充分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基础,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直面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其破解路径,有益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分析、总结出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相应实践路径。【结果/结论】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着主体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欠缺、乡村"厕所革命"不够彻底、乡村生态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等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现实困境,必须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加大乡村"厕所革命"的力度,坚持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并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全面分析农业多功能性内容特征,深入研究农业多功能性乡村振兴目标的关联机理,导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农业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功能属性,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振兴目标深度匹配关联,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提供动力支撑;生态宜居需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回归助力;乡风文明需要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有效治理需要农业社会和文化功能保障引领;生活富裕需要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充分发挥。【结论】实现农业整体功能最大化,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要放大农业经济功能,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激活农业生态功能,让农业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屏障;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守住乡村发展的根脉灵魂;强化农业社会政治功能,为乡村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应大有作为,通过分析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影响因素,为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建议。【过程/方法】通过对福建省4个市区14个乡村旅游扶贫点的农户进行问卷访谈,收集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实际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意愿强烈,但参与方式单一;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是否敢于贷款和参与意愿都会影响其实际参与行为,提出要提高农户在乡村旅游中的实际参与率,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人才引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探究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性,总结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结果/结论】基于此,从完善农业支持制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等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市域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差异化模式,为安徽省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方法】运用个案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区域差异及发展之策。【结果】推动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着重发挥市域统筹资源、链接政策和精准施策的作用。在类型学的理论支撑下,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差异化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结论】笔者认为,合肥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制定以保障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土地政策、以引培乡村人力资源为导向的人才政策、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村企合作政策,并遵循“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城乡共融”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强化顶层制度安排,增加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数字乡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爱乡村、知乡村、肯奉献的新乡贤,但是当前乡村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以在外地的新乡贤为研究对象,对其回流的路径展开论述,以期从人才引进的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输入途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方法/过程】对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展开机制分析,在探讨约束其回流的不利环境和制度缺位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助推新乡贤回流的路径对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经济、民主自治、精神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面临着地方政府的忽视、人居环境吸引力的缺乏等环境约束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阻碍、鼓励性制度的缺失等制度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制度平台建设、人居环境优化、文化力量感召等方面着手打造新乡贤回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对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针对当前有关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融合研究较少的问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别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5个角度,对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融合分析,共总结出传统产业升级、主题园区开发、生活方式引领、美食风味诱惑、重大活动助推、乡土能人带动、返乡人员创业、外来人才融入、在地文化挖掘、外来文化引入、美丽乡村提升、农田景观营造、农林复合经营、集体组织主导和外来组织助力等15种发展模式,提出了模式概念和主要特征,并辅以案例介绍。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研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础得天独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制度创新构建政策体系”“产品创新构建供给体系”“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这些可行路径,解析了不同路径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酒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川酒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酒文旅产品,彰显乡村文化内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打造乡村酒文旅品牌;建设样板工程,优化乡村酒文化旅游路线;构建“三位一体”乡村酒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有效策略,明确了不同策略的具体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基础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演变、政策特征,有助于学习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当前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台湾当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呈现的政策特征及对福建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当局在制定法规、金融支农、组建农会、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健全规划建设的机制化和法制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构筑农业产业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