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影响着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益。论文梳理了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的背景、对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认为福建应借鉴这一发展模式,促进福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规范、有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南宁市1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定量测度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识别其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及机制。结果表明: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呈中部强,南北两端较弱的空间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子,农业资源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较低。并提出优化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及建设与扶持并举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新时期南宁市发展休闲农业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7年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收入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交通通达度在不同权重矩阵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下均与休闲农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旅游禀赋中旅游接待能力在经济矩阵和SDM模型中呈现负向溢出效应。各地应正视休闲农业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CNKI中2000~2014年休闲农业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统计与热点分析,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研究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等领域互有交叉;研究方法有聚类分析、SWOT、空间计量模型、DEA、CVM、TCM等;研究热点有区域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游客满意度、空间布局等方面。同时,针对基础理论研究、区域性发展问题、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等五个热点领域进行综合评述,以期总体鸟瞰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建设,明确乡村 的功能与定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以十堰市郧阳区为研究对象构建 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运用 GIS 和 NRCA 模型,分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 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并进行功能分区。【结果】(1)郧阳区农业绿色 发展先行区建设成绩显著,其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人居保障功能以城关镇和 茶店镇为强核心向外辐射并逐渐减弱;生产发展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关镇、茶店镇和杨 溪铺镇,总体呈现中部强西部弱的空间特征;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出以茶店镇为弱核心向外 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文旅休闲功能呈中北部高,东西两翼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2)基 于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分类维度乡村功能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人居保障—生产发 展区、人居保障—生态保育区、生产发展—文旅休闲区、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区、生态保 育—文旅休闲区及综合发展区等 6 种功能类型区,并对每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结论】针对不同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可为乡村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乡村振兴提 供参考,加快实现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台湾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其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休闲农业主要是由休闲农业区、休闲农场、乡村民宿、休闲酒庄所组成,其经营项目包括教育体验、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休闲农场观光等。休闲农业发展要消除产业同构,防止与旅游业的恶性竞争,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台湾休闲农业避免了本土农产品与境外农产品的恶性竞争;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供了大量的农村"绿色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演变、政策特征,有助于学习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当前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台湾当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呈现的政策特征及对福建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当局在制定法规、金融支农、组建农会、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健全规划建设的机制化和法制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构筑农业产业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台湾休闲农业进军国际已经第4个年头,最近走红国际旅游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主打台湾乡村旅游行程,产品叫好且叫座,台湾的绿色之旅不但上了当地媒体头条话题,2006年6月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还将邀请台湾休闲农业参加新旅游路线竞赛。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介绍,来自  相似文献   

11.
借鉴台湾经验 发展福建休闲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休闲农业在台湾发展较早,现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台湾农业转型的新走向。本文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特色,分析了福建发展休闲农业基础,提出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大陆休闲农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台湾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阶段的特征,归纳台湾休闲农业的类型,总结其主要的运营和发展模式,从政府规划、规模建设、特色保持、民间组织等方面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结果/结论】大陆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应从加强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建立健全法制规范、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品牌优势等方面,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东港区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制定政策,健全机构,完善设施,强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东港经济强有力的引擎。并将进一步完善旅游政策措施、拓展旅游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休闲农业有很多成功的多角化经营模式,体验活动和营运项目多种多样,其构成按层次可分休闲农业区、休闲农场和乡村民宿(休闲农家)等,按产业可分为综合性农场及休闲动植物种养业、加工业等。本文摘要介绍几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对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加以分析,并提出值得大陆借鉴的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特色化、生态化、合法化、健康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发展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散、小、弱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与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使乡村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人与人不和谐、人与社会不和谐难题。要有效解决问题,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生态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重视乡村生态社会建设,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结合本人考察体会,提出晋江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作为新的业态,成为新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对国外几个重点国家和我国台湾乡村旅游成功模式的描述,以期找到发展轨迹和成功经验,对我国正在兴起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并结合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路径,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格局。【方法】以大湾区内地九市 160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结合区域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接待人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和 GIS分组分析的方法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缓冲区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肇庆、中山、东莞等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较多,但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次较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 7.90 km,理论预期最邻近距离为 9.27 km,最邻近指数 R=0.85 < 1;核密度分析呈现 1 个“Y”状高密度区和 2 个点状次高密度区;根据伪 F 统计量,大湾区内地九市各县(市、区)可分为 3 个组别;城市总体规划缓冲区 20 km 范围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最多,休闲农业与经济状况、旅游资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凝聚分布态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的高密度区和次高密度区,适宜建设乡镇振兴示范带、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等。内地九市中,形成两个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组别,包含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惠州博罗县,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珠海市斗门区和江门市新会区,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布局主要受到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21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表明: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②广西东南部以及中部地区呈现高度集聚特征,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③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分布较为密集.④受客源市场和陆路交通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向,探索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关系是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而且研究休闲农业同美丽乡村耦合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并构建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耦合模型,选取2014—2018年河北省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相关数据,分析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在0.20~0.59之间,说明二者耦合度水平较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且耦合关系处于动态有序状态,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是相互的,二者具有耦合性。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农业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