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2008年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档案更新数据,对深圳市宝安区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公顷蓄积、公顷植物生物量、生态功能等级、森林自然度、森林健康状况、森林景观等级等森林生态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分析评价结果:森林生态功能一般,林分质量不高,树种结构有待优化改善,森林健康状况良好,森林景观度不高,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为受人为活动严重制约和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以武穴市森林资源2019年“二类调查”为基础,对比2009年“二类调查”数据,对武穴市森林资源进行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0年间隔期内全市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均有较大的增长。针对武穴市林种结构与树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状况,为了提升森林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建议对现有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进行植树造林,对生产力与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的林分进行近自然林改造。  相似文献   

3.
介绍怒江州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布。对2006和2016年2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基于对林地面积、乔木林资源、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分析,对怒江州森林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认为,怒江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类型丰富独特,科学研究价值高,森林以发挥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生为主,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长空间有限,提出加强对现有森林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实施怒江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林产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森林生态状况动态分析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利用2005、2008和2011年度对全省森林优势树种、林分蓄积量、林分密度、植物生物量、生态功能等级、森林健康状况、森林景观等生态质量指标的监测成果,分析广东省森林生态状况的动态变化,并作质量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1年,全省森林生态功能一般,未发生较大的改善;森林林分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优势树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但趋势减缓;森林健康状况良好,基本稳定,森林景观度较低,森林生态系统因受人为活动稳定性差,西北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石漠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没有排除.  相似文献   

5.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在系统分析第七次(2004-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5个特点;从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2,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  相似文献   

6.
按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技术要求,于2005年对全省森林优势树种、公顷蓄积、公顷株数、植物生物量、生态功能等级、森林健康状况、森林景观等生态质量指标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2005年,全省森林生态功能一般,森林林分质量不高,优势树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健康状况良好,森林景观度不高,森林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的严重制约和影响,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质量明显好于商品林,西北部岩溶地区石漠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整个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2012年对嫩江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监测,本文依据本次的监测成果,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蓄积、森林资源质量等资源现状着手,分析了森林结构、森林自然度、森林破碎程度、森林健康、森林灾害状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锦屏县2006年和2015年两期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林分质量等,揭示其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并以锦屏县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为依据,对森林资源经营状况作出评价,从可持续的角度对锦屏县森林资源经营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锦屏县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林分质量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但是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失衡,不利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须采取相应经营措施,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借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中的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基于2016年和2020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采用森林生物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级等8个因子,评价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前后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分析比较不同地类、不同树种结构和不同龄组森林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2016年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6032,等级为“中”;2020年指数为0.7003,等级为“好”。2020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按林地面积占比排序为好(53.9%)>中(43.9%)>差(2.2%)。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后,区域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基于连续清查资料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1983~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6期数据,从资源数量、结果、质量、地理分布等四方面分析研究广东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原因。结果表明:全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分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中幼林和用材林仍是构成森林资源的主体,但阔叶林逐渐成为优势森林类型,生态林比重明显提高;虽然林地生产力在逐渐提高,但森林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森林资源分布仍呈现北部资源多、南部资源少、东西两翼沿海较平均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森林资源林相图数据化改造的基础上,以2003、2010年的资源建档数据为基础,以GIS技术为支持,结合转移矩阵算法,分析和评价了7 a间研究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地类、林种、树种和郁闭度在空间的变化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在7 a间,研究区的森林面积呈减少趋势,而蓄积量却不断增加。从地类来看,林地和非林地之间变化明显,林地减少219.20hm2;商品林变化明显,生态公益林相对稳定,树种结构不断优化,郁闭度变化程度较大,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初现多元化趋势。说明采用GIS和转移矩阵技术,不但从数量上分析资源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对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刻画和演绎,提高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的深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10—2015年6年间在森林抚育区设置监测、对照样地,分别于抚育前、抚育后第三年、抚育后第五年3个时段对林木株数、蓄积、树种组成、树种结构、林木材质等级、森林健康状况等进行定期观测,以评价森林抚育前后森林生长、森林结构和森林健康等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经抚育的林分平均胸径较对照样地增长6.40%,树高增长6.65%,蓄积增长14.91%。抚育作业后,林分的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趋于合理,林木个体和林分整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增大,林木径向生长加速,木材质量提高,森林资源结构将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3.
1977-2005年广西森林资源变化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广西1977、1985、1995和2005年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林分蓄积量结构、林种结构、龄组结构角度分析了广西森林资源的现状,并结合30年来广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活动分析评价了前后期广西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动态变化。经过近30年的努力,广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35.73%,森林蓄积量增长了125.66%,无林地面积减少了74.18%,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林业基础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最后指出了广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依据广东省1978-2012年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以天然林面积、蓄积、公顷蓄积量为指标,从总体、林种、优势树种(组)、龄组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广东省天然林资源近35a间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全省天然林面积、蓄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3%、1.55%,其中天然林面积呈“降一升一降”的三阶段波动变化,天然林蓄积量保持增长;天然林林种由过去以商品林为主的结构逐步改善,生态公益林面积和蓄积比例稳步提高,到2012年分别达到45.94%和50.45%;优势树种(组)方面,阔叶林面积、蓄积比例由1978年的37.68%和45.17%。持续增加到目前的70.69%和75.03%,逐渐成为主要优势树种(组);龄组结构方面,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比例由1978年的3.22%、8.98%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20.31%、30.90%,但仍未改变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格局;天然林分公顷蓄积量较1978年增加了47.26%,达到2012年的64.34m^3/hm^2,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1983年和2002年是多个指标变化的拐点,表明导致天然林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形势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宁夏森林资源管理正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使宁夏森林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宁夏2005—2009年开展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入手,从宁夏森林资源各地类面积、蓄积、林种、质量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今后宁夏森林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8年底完成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成果,阐述四川省西昌市林地面积、蓄积,林种结构、权属结构、乔木林起源。分析认为,西昌市森林资源具有总量丰富,人工林占比较高(52.37%),林种结构基本合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当前存在着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森林培育任务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藉此提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及智慧林业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石家庄市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对石家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评估及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石家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84.98亿元/a;从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看,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分布严重不均衡,价值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平山县、辛集市、灵寿县、赞皇县、晋州市和赵县等森林资源丰富的6个县(市);从各项服务价值构成来看,调节气候服务价值最大,各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为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游憩。根据石家庄森林资源现状和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分析和预测了20年间石家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表明随着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的提高,生态服务总价值和人均生态受益价值都将得到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潜在生态功能,在今后应加强森林保护,扩大森林贫乏区造林面积,丰富造林树种,通过森林结构调整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自然森林经营发源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森林经营方法。以德国巴伐利亚州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为依据,从森林结构、枯木状况、森林近自然度、森林蓄积量4个方面对近自然森林经营成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71—2012年的41年间,巴伐利亚州阔叶树种占比由22%提高到35.7%,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64.1%,复层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77.4%,森林年龄结构基本实现了均衡分布;林内枯木数量达22 m3/hm2,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营养来源;自然林和近自然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42.6%,比德国全境高6.8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396 m3/hm2,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建议我国在营造林工程项目中加大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推广应用力度,建好示范样板,并进一步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