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易位后被重新定位于4BS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纪凤高等 (1989)以六倍体小黑麦“鉴 4 5”(AABBRR)对4 DS携带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的“中国春”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杂交 ,经幼胚培养获杂种植株 ,并以“鉴 4 5”作轮回父本对杂交后代的不育株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后又以硬粒小麦 (AABB)作轮回父本对上述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由于六倍体小黑麦以及硬粒小麦无 D染色体组 ,表明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已由原所在 4 D染色体短臂易位到了 A或 B染色体组中一条未知的染色体上。Ms2易位后 ,经长期研究 ,目前尚未被正式指定到 A、B…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群体改良取得显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雄性败育彻底 ,不育性稳定 ,异交结实率高 ,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雄性不育材料 (邓景扬等 ,1 981 )。控制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性的显性基因 Ms2 (Ta 1 )位于 4D染色体短臂上 ,距离着丝点 31 .1 6个交换单位 (刘秉华等 ,1 986)。为了拓宽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应用范围 ,提高其应用效能 ,作者以矮变一号小麦品种为标记基因供体 ,成功地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即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 ,矮秆基因Rht1 0与雄性不育基因 Ms2在 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 ,交换率仅有 0 .1 8% (刘秉华等 ,1 …  相似文献   

3.
<正>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山西省太谷县水秀公社郭家堡大队高忠丽同志于1972年从山西农业大学引进的一个杂交后代中发现的一株无芒不育株,属"无花粉型",1979年经中国农科院邓景阳等同志鉴定为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特点是:不育株上获得的种子,后代在育性分离上没有中间类型,不是全株可育,就是全株不育,总是趋于1:1,可育株育性不再分离.利用这一特性,将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杂交手段在小麦育种上加以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0年我们获得了部分自由授粉的不育株种子.为了更好地进行利用,对其农艺性状、开花习性和有关杂交授粉技术,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胚芽鞘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矮败小麦育性,株高和鞘长三性状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同时发现矮败小麦的短芽鞘与矮秆性紧密相关,其短芽鞘特性可作为太谷核不育基因的早期形态标记。通过短芽鞘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因组合而异,平均为88.2%。用20mg.kg^-^1GA3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可育株芽鞘伸长,但对不育株芽鞘伸长作用不明显,从而加大可育株  相似文献   

5.
“矮败”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矮变1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从小麦品种矮秆早中选出的矮秆天然突变体,是小麦重要的矮源之一。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为更有效地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我们以本院品资所贾继曾提供的矮变一号小麦为父本、核不育有北京13号等为母本进行杂交,F_1代选择矮秆不育株授以北京837等的花粉。在测交后代的5216株群体中,高秆不育的2632株,矮秆可育的2538株,高秆  相似文献   

6.
用已育成的显著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7.
前沿动态     
<正>成功克隆与解析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的自然突变体,其特点是雄性败育稳定彻底,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异交结实率高,是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理想材料。该材料不适合用于Ms2基因的图位克隆,这是由于矮秆基因所在基因组片段是一个1 Mb以上的串联重复,导致该区段的重组被严重抑制。为了增加4DS染色体的多态  相似文献   

8.
用已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Tal)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9.
小麦核不育的遗传研究和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多年对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它的显性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cM。以矮变1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经大群体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为0.18%。该两基因的连锁片段已转移到中国春小麦ph1b突变体和八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小麦遗传种质和双隐性基因控制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综合分析已发现的核不育材料,提出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起源假说;经遗传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与太谷核不育小麦Tal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采用599个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一个稳定的特异引物OPO01,用该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从而确定了OPO01900与Tal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4.7±0.87cM。  相似文献   

11.
用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与硬粒小麦品种吉拉多杂交并连续回交,在回交的F1群体中,我们发现不育株的株高明显高于不可育则可育株的株高近似于回交父本。对1996年的考种资料经统计分析及交换值的测定,初步确定此材料是太核不育基因Tal与高秆基因连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和矮秆基因 Rht10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其独特之处在于不育株接受任一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后代总是分离出一半矮秆不育一半高秆可育。这在遗传育种中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个宝贵材料,我们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四年内连续回  相似文献   

13.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十分有用的遗传改良工具,现在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它的显性不育基因位于4D染色体上的事实,似乎限制了这个基因在硬粒小麦、圆锥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中的应用。这些物种4D单体附加系的产生,有可能打开小麦显性不育基因应用于这些物种的大门。  相似文献   

14.
<正> 1981~1983年,我们曾以开花后不同授粉日期的结实率为指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柱头生活力可长达10天之久.由于在进行试验时,未对可育株和回交父本同时进行人工去雄授粉,因此,不足以论证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穗和可育穗以及普通小麦品种柱头生活力的异同,为此,特于1984年3月份在温室中,5月份在大田条件下,又分别对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可育穗以及回交父本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再次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太谷核不育小麦(下简称太谷麦)天然突变体自1972年发现以后[1],经多方面研究,鉴定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材料[2、3]。1980年以来又组织开展了多学科的协作研究。我们所承担的细胞学观察工作曾查明,其不育株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形成四分体和释放小孢子前后,或在此前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败育现象,退化过程是急速的。同时发现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不正常,出现各种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以及绒毡层提早退化等细胞形态方面的特点[2、4]。其他作者也获得与我们大体一致的看法[6、7、8]。太  相似文献   

16.
小麦性状的缺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阿勃小玫稳定自交实缺体系分别对太谷核不育材料的核不育基因和小麦-黑麦抗锈病易位系陕麦893抗条锈基因进行缺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上,并且Ms2在半合状态下仍然有效;陕麦893对条中29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控制性的基因为显性,位于4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7.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矮败小麦的创制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受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材料,原基因符号为Tal,它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以种子颜色为标记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沿用1989年选育的硬粒小麦蓝粒标记显性不育基因单体附加臂间易位系“89-2343”(2n=29,AABB 4D^ /4E)作母本,以普通小麦4E二体附加系“小偃蓝粒”(2n=44,AABBDD 4E Ⅱ)和“7739-3”蓝粒可育株(2n=42)为父本不断回交。接着又用普通小麦白粒可育株与回交后代的蓝粒不育株杂交,测定蓝粒和白粒的育性。在10268个穗行的田间鉴定中,1997年育成普通小麦矮败蓝标型不育系“97-866”。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97-866”的遗传基础是Tal`Rht10和蓝粒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单体附加系。蓝粒不育株传递率为19.1%,白粒可育株占80.9%。据此,对蓝标型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国宝级"种质资源,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属于国宝级基因,通过生物技术将该基因用于杂种优势研究和杂交制种工程,将会对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育种产生重大影响。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