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狂犬病流行现状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野生动物是本病原的自然储存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人与人之间通常不能传播该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约5万~6万人,而绝大多数疫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在亚洲和非洲(二大洲每年约55000人死于狂犬病)。我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高发地区,其发病和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  相似文献   

2.
<正>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犬、猫和人及其他温血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野生动物是本病原的自然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  相似文献   

3.
薛强 《兽医导刊》2007,(1):16-17
狂犬病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的重大疫病.野生动物是本病原的自然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几乎为100%。野生动物是RABV的主要储存宿主,犬在携带和传播RABV中起主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据报道,全世界每年估计因狂犬病导致死亡的人数为4万~7万,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几乎为100%。野生动物是RABV的主要储存宿主,犬在携带和传播RABV中起主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据报道,全世界每年估计因狂犬病导致死亡的人数为4万~7万,  相似文献   

6.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是野生动物,带毒犬、猫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的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根据WHO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为5~6万,绝大多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也属于狂犬病的高发地区。虽然我国在预防狂犬病方面采取了对家养犬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1流行病学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常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患病动物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病畜、潜伏期带毒的动物以带毒的畜产品都是危险的传染源,特别是犬科动物常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据统计,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咬伤,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唾液也可感染,也可经气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100%致死性传染病,是由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感染发生。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养犬数量在7500万条左右。近年来,我国年均报告人间狂犬病发病死亡病例超过3300例,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并呈逐步蔓延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狂犬病流行现状及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野生动物是本病原的自然储存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在各级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加强了对犬类狂犬病的预防,提高了免疫密度,使狂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犬传染性疫病时有发生,时刻侵袭犬科动物,危害犬的健康,威胁犬的生命。给养犬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使疫情不断传播扩散。1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现状兽医临床实践证明,目前危害犬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种类很多,传播面很广,极易造成犬发病和死亡。病毒主要通过患病犬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感染犬带毒,为传染源,犬是自然宿主。通过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途径流行蔓延。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在各级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加强了对犬类狂犬病的预防,提高了免疫密度,使狂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死率高达100%。中国狂犬病发病人数连续7年呈增长态势,狂犬病死亡人数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始终占据首位,死亡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属于世界上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笔者为了了解沈阳市犬狂犬病的流行情况和带毒情况,对全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的狂犬病为我国甲类法定传染病,病人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笔者认为: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决定了控制动物狂犬病流行是控制人狂犬病疫情的基本策略。关键要建立健全动物狂犬病免疫接种制度,改善犬只免疫现状,在动物间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6,(9):149-150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温血动物,多见于犬、猫、狼、狐狸等动物的感染。通常的传播是由患病或带毒犬等动物咬伤了人或其它动物而感染。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一般表现兴奋、意识障碍、局部或全身瘫痪而危及生命。狂犬病病毒的宿主较广泛,多见于犬科动物,其次是马、牛、羊、家禽、鸟类等。狂犬病病毒也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在出现临床症状前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温血动物(犬、猫等)和人以后引起的,导致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并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或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一旦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抓伤或咬伤,具有30%-70%的概率感染,发病死亡率达100%。狂犬病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  相似文献   

17.
正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病,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目前,对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全世界所有报告的动物狂犬病病例中约有95%是在犬,超过90%的人死亡归因于狂犬病犬,大规模疫苗接种是犬狂犬病防治的主要方法。犬的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低于70%是诱发人间狂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7年全国共报告502例人狂犬病死亡病例,狂犬病疫情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依然是我国人和动物狂犬  相似文献   

18.
犬狂犬病免疫的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可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传播,通过咬伤、破损皮肤、粘膜或吸入传染性病毒而感染人,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作为人们的一种新的时尚迅速发展。但是,狂犬病疫情的发生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狂犬病死亡人数列我国传染病死亡之首,而人类感染狂犬病的病例中,约有85%是由犬伤人引起的。遵循狂犬病防制的最终目标是防止人类发病,控制和进而消灭动物特别是犬的狂犬病原则,因此对犬实施积极的免疫政策,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当前预防与控制狂犬病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犬和人外,它还可以感染猫、牛、马、羊、猪、狐、狼、蝙蝠等动物,人类常由带毒犬咬伤而感染。人一旦感染狂犬病,死亡率几乎达100%。近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数逐年上升。据卫生部2003年7月份发布的消息称,狂犬病已成为我国传染病中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控狂犬病,百色市开展疫情专项调查和防治研究,发现狂犬病病死率和死亡人数仍居人类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死亡人数与动物发病数呈正相关关系;监测貌似健康犬狂犬病带毒率为1.9%,流行毒株属基因Ⅰ型,Ⅰ亚群;使用国产兽用狂犬病活疫苗(FlurryHEP株)免疫期为半年,注射进口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PV株)免疫有效期为一年;“专题讲座+发送短息”宣传方式效果好;采取“栓养、免疫、监测、扑灭、宣传”等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