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保水剂对梭梭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年生梭梭移栽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对土壤水分、梭梭生长特性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能够提高土壤含水率,在土壤水分较低时,0.20%浓度的保水剂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较高的4-6月,0.05%浓度的保水剂对梭梭同化枝生长促进显著,土壤水分较低的7-9月,0.20%浓度促进最显著;0.20%浓度的保水剂显著提高了梭梭的株高、冠幅、新生枝长、基径;0.05%和0.20%浓度的保水剂显著提高了梭梭的总表面积和总根长,总表面积较对照分别增加64.65%和125.62%,总根长分别增加81.68%和130.92%。综上,在土壤水分较高的4-6月,最适宜梭梭生长的保水剂浓度为0.05%,在土壤水分较低的7-9月,0.20%浓度的保水剂促进显著。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下游人工梭梭水分利用策略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石羊河下游主要固沙造林树种,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强,构成了风沙灾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基于原位观测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梭梭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变化,以期为民勤绿洲边缘退化防护体系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生长季,人工梭梭根际垂直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0.87%,120 cm深度处土壤水分偏高;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1.22%) 4月(1.05%) 6月(0.83%) 7月(0.80%) 10月(0.67%) 8月(0.65%)。不同季节人工梭梭0-60 cm表层根际土壤水δ18O富集效应明显,变化剧烈,60-200 cm土层δ18O逐渐减小且相对稳定。Iso Source模型表明,人工梭梭春季对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为45.15%,60-120 cm中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6%,20-60 cm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1%;夏季对0-20 cm表层、60-120 cm中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分别为32.5%、24.75%、22.1%;秋季主要对0-20 cm表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较多,利用比例分别为44.4%和48.75%。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是人工梭梭重要的季节水分来源,建议在日常抚育管理中可采取人工辅助降水入渗的方法来维持林地土壤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3.
作为石羊河下游主要固沙造林树种,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强,构成了风沙灾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基于原位观测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梭梭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变化,以期为民勤绿洲边缘退化防护体系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生长季,人工梭梭根际垂直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0.87%,120 cm深度处土壤水分偏高;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1.22%)>4月(1.05%)>6月(0.83%)>7月(0.80%)>10月(0.67%)>8月(0.65%).不同季节人工梭梭0-60 cm表层根际土壤水δ18O富集效应明显,变化剧烈,60?200 cm土层δ18O逐渐减小且相对稳定.IsoSource模型表明,人工梭梭春季对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为45.15%,60?120 cm中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6%,20?60 cm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1%;夏季对0?20 cm表层、60?120 cm中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分别为32.5%、24.75%、22.1%;秋季主要对0?20 cm表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较多,利用比例分别为44.4%和48.75%.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是人工梭梭重要的季节水分来源,建议在日常抚育管理中可采取人工辅助降水入渗的方法来维持林地土壤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的梭梭荒漠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梭梭荒漠是亚洲荒漠区中分布最广泛的荒漠植被类型 ,成为亚洲中部 -中亚荒漠重要的建群种 ,形成特殊的荒漠丛林 ,有“荒漠森林”之称。梭梭是一种超旱生的无叶与落枝性的灌木或小乔木 ,高度一般为 1 .5~ 3.0 m,有达 7m的 ,基径 8~ 1 5 cm,有达 60 cm左右者。叶极端退化成短三  相似文献   

5.
梭梭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地区天然梭梭根系形态特征与生长状况,选取不同龄级标准木,采用全根挖掘法观察根系形态特征、风干称重法计算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烘干法(105℃)测定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梭梭垂直根系发达,具有迂回生长的特点;侧根少,水平根系主要分布在50~100cm土层;不同树龄梭梭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变动为35%~40%;梭梭土壤水分稳定层为40~100cm,该层土壤含水量为2%~3%。此外,还对梭梭根长与树高、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面不同垄沟形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贺 《草原与草坪》2012,32(5):1-6,11
针对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种植马铃薯沟中水分富集叠加的可行性,将膜垄、土垄与平作的土壤水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圭尔夫入渗仪测定了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用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3种沟垄比和2种下垫面材料为处理,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垄沟表面处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雨各时期,膜垄处理之间或土垄处理之间土壤水分相差不显著。集雨前期,由于土垄结皮厚度相对较薄,土垄与平作之间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集雨中期,随着土垄结皮增厚,产生径流和减少蒸发,土垄沟中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平作;在集雨后期,随降水减少和作物耗水增大,土垄沟中土壤水分与平作差异不显著。土壤贮水量差异层出现在土壤表层0~40cm,在有差异的土层,表现为膜垄的土壤贮水量高于土垄,土垄的土壤贮水量高于平作,8月13日测定,0~40cm土壤深度,MR60比ER60、MR45比ER45、MR30比ER30分别多贮水26.61、29.91、19.07mm;MR60、MR45、MR30、ER60、ER45、ER30比平作分别多贮水39.85、52.02、35.20、14.24、22.11、16.13mm。当入渗水头相同时,膜垄沟中土壤水分稳定入渗率大于土垄和平作,土垄与平作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坡地退耕恢复草地的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彩琼  王胜  樊军 《草地学报》2015,23(6):1182-1189
为了解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过程,利用2003年开始的野外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土壤剖面水分,分析坡地退耕还草多年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丰水年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坡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多年以后,苜蓿地显著低于坡耕地,含水量已接近或者达到萎蔫含水量。撂荒草地土壤水分含量稍低于坡耕地,尽管坡耕地有较多的径流,但是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初3个处理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4%,12.6%,12.5%,丰水年降水可以不同程度的补充土壤剖面水分,补充深度较一般年份深110 cm左右,苜蓿地、撂荒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别恢复到10.0%,14.5%,15.5%,分别增加了35.1%,15.1%,24.0%。因此,坡耕地退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导致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只有在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才有较明显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修正1/2 Hoagland营养液配方加入K2SiO3的(KCl对照)方式,以蛭石为基质进行溶液培养,研究了硅(Si)元素在多浆旱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长和抗旱性中的生理作用。结果显示,与相应KCl对照相比,外加一定浓度的K2SiO3对梭梭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15 mmol·L-1K2SiO3对梭梭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50 mmol·L-1以上的K2SiO3的处理(KCl对照)显著抑制了梭梭的生长(P0.05)。与未施肥和30 mmol·L-1KCl相比,15 mmol·L-1K2SiO3处理的梭梭株高分别增加了20.2%和11.4%,分枝数分别增加了41.4%和21.6%;鲜重分别增加了39.1%和14.5%,含水量分别增加了35.2%和13.8%。在不同强度渗透胁迫下,与30mmol·L-1KCl对照相比,15 mmol·L-1K2SiO3处理显著提高了梭梭的抗旱能力,使同化枝中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下降,减轻了渗透胁迫对梭梭生长造成的伤害。与对照和施加30 mmol·L-1KCl的植株相比,当渗透势分别为-0.5(轻度)、-1.0(中度)和-1.5 MPa(重度)时,15 mmol·L-1K2SiO3处理的梭梭株高分别增加了24.7%和10.1%,26.4%和13.8%,24.2%和12.9%;鲜重分别增加了43.6%和15.7%,52.7%和15.0%,59.3%和20.1%;同化枝中丙二醛含量则降低了26%和12%,32.8%和17.2%,31.3%和17.2%,相对电导率降低了26.7%和13.3%,41.2%和23.5%,47.5%和25%(P0.05)。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浓度的K2SiO3处理能促进梭梭的生长并通过降低同化枝中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来增强梭梭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以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退化坡面为研究对象,揭示坡面草甸退化梯度所处不同位置下土壤侵蚀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对明晰坡面草地因人为载畜破坏发生退化后,自然侵蚀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坡面上与137 Cs比活度呈现基本一致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轻度退化与中度退化差异较小,中度退化显著高于重度退化,极度退化高于重度退化的分布特征(P<0.05);随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现下降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寒草甸坡面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不同草地退化程度下具有不同的坡面运移特征;高寒草甸坡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因退化梯度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高寒草甸退化坡面土壤侵蚀模数随退化梯度增加而递增,相应的土壤田间持水量表现为随退化梯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NaCl处理对梭梭生长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年生梭梭幼株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mmol/L)NaCl处理对梭梭生长状况及同化枝过氧化氢(H)、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水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aCl处理(50mmol/L)对梭梭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梭梭株高和基茎粗在400 mmol/L NaCl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减少,冠幅面积和同化枝、茎干重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 时较对照开始显著减少,根干重在NaCl浓度为≥100mmol/L时较对照呈显著减少趋势。因此,NaCl胁迫对梭梭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冠幅面积,同化枝和茎干重大于对株高和基茎粗。根冠比在NaCl浓度≥100 mmol/L 时较对照显著减少。H 和MDA 含量在高浓度NaCl处理下较对照出现积累现象。低浓度NaCl处理下(≤100mmol/L),梭梭同化枝SOD、POD、CAT 和APX 活性较对照均有所提高,它们协调一致的共同作用,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高浓度的NaCl处理下(≥200mmol/L),CAT 和POD 活性较对照开始降低,抗氧化酶系统对ROS的清除效率减弱。梭梭同化枝水势随NaCl处理浓度升高而降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NaCl浓度增加较对照先上升后降低。  相似文献   

11.
人工梭梭林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民勤生长20年的人工梭梭林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梭梭林发育过程中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人工梭梭林对沙丘土壤形成的影响,为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营造梭梭林使其林内土壤得到较好的改善。1)土壤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分别增加71.51%,70.64%,12.09%;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均增加;2)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8.43%,32.52%,真菌数量减少75.38%,土壤碱化程度得到缓解;3)在50~100 cm土层,梭梭蒸腾消耗使土壤水分含量相对减少;4)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有机质含量与细菌和真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粒度大小、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且不显著(P>0.05)。可见,梭梭林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加快沙地成土进程。  相似文献   

12.
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光合生态生理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光合生态生理.结果表明,退化梭梭的光合能力、光合水分利用率、光饱和点均小于对照梭梭(生长正常);与后者比较,退化梭梭对相对湿度的变化表现敏感,而对CO2浓度变化的反应不十分敏感,且抵御高温胁迫的能力较差.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退化梭梭净光合速率影响最大的生境因子是土壤含盐量.  相似文献   

13.
真盐生植物梭梭和囊果碱蓬幼苗耐干旱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效东  张士荣  刘阳超  冯固 《草业学报》2015,24(11):240-246
本文以沙生植物白梭梭幼苗为对照,研究了盐生植物梭梭和囊果碱蓬幼苗的耐干旱脱水能力,通过比较干旱时间对三者幼苗干旱后存活率的影响,评价其耐脱水能力,并对复水后根部细胞的受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长为 12 cm白梭梭幼苗经过7,14,21和28 d干旱后,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梭梭和囊果碱蓬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存活率发生显著性地降低,囊果碱蓬幼苗干旱28 d后全部死亡并发生降解;白梭梭幼苗的耐干旱能力比较强,干旱28 d后复水根部死亡细胞和受伤的细胞比较少,而梭梭死亡和受损程度明显比白梭梭高;300 mmol /L NaCl溶液处理,梭梭的根尖发生弯曲,根尖大部分死亡。研究表明,白梭梭、梭梭和囊果碱蓬属于“同型叶绿素型”植物,在光照下干旱叶绿体不会被降解,其幼苗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能够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植被数据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12个退化人工梭梭林样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为4个退化程度,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梭梭林退化对土壤容重、全盐含量与阳离子代换量影响不显著,对有机质与pH影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以及退化程度加剧,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变化复杂。2)三类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总数总体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5 cm土层中细菌数量占极大优势,其他土层上细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相当,各土层中真菌数量极少。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真菌数量无明显变化;0~5 cm与5~10 cm土层的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微生物总数均显著减少,10~2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0~5 cm土层细菌和放线菌比例变化复杂,而其他土层无显著变化。3)4种酶的活性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5 cm土层酶活性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而5~10 cm与10~2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人工梭梭林退化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蛋白酶的敏感性强于蔗糖酶。4)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间相关性总体较强,但理化性质间相关性较弱,容重、放线菌数量同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弱。退化人工梭梭林的土壤肥力、生物学性质等已经发生衰减,其恢复需要土壤的综合改良。  相似文献   

15.
民勤荒漠草地主要植物群落生境条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民勤境内4种主要荒漠植物群落,从生境条件和生态位2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沙蒿Artemisia arenari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4种群落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0.05 mm的土壤颗粒上,沙蒿和麻黄0.25~1.00 mm的粗砂均较多,麻黄土壤中≥1.0 mm的石砾含量最多,白刺土壤中0.05~0.25 mm的细砂粒最多,梭梭林地的全氮含量普遍高于其他3种群落;2)群落中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4个优势种中,梭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麻黄,白刺的生态位宽度最小;3)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沙拐枣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沙米、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与白刺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盐生草、刺蓬Salsola ikonnikovii、白刺、沙米与梭梭生境相近,泡泡刺与麻黄的生境相近。  相似文献   

16.
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蒸腾生态生理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蒸腾生态生理。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加,退化梭梭蒸腾速率以乘幂的形式增加,且优于生长良好的梭梭(对照)。相对湿度增大,退化梭梭蒸腾速度的减小要比对照快。退化梭梭的蒸腾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以乘幂的形式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退化梭梭蒸腾速率影响最大的生境因子为含水含盐量因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民勤县荒漠林区的调查表明,大沙鼠为害对梭梭林区新梢长有显著的影响,新梢长度大小依次为:健康植株〉20%枝条受害植株〉50%枝条受害植株〉80%枝奢受害植株;大沙鼠的洞群主要分布在固定沙丘和丘间地,流动沙丘、且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在不同沙丘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形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大沙鼠的洞群主要分布在丘间地,丘顶和背风坡大沙鼠不会选择营巢;民勤荒漠林区灌木丰富度、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盖度与大沙鼠洞群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灌木盖度和大沙鼠洞群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5143x-3.7757,R^2=0.8113。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梭梭荒漠草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简述梭梭荒漠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内蒙古梭梭荒漠植物区系特征,植物学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内蒙古梭梭荒漠草地资源在全国和内蒙古天然草地及荒漠草地中的地位、现状、重点保护及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导水和持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裸沙分别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