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肽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酶解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5%、加酶量450 U/g、料水比1∶1.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菌酶协同处理后,小肽含量从11.40 mg/g提高到199.65 mg/g,粗蛋白质含量从47.62%提高到56.72%。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金枪鱼暗色肉为原料,主要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制备饲用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饲用肽的小肽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加酶量等因素对饲用肽中小肽含量的影响。最佳菌酶协同工艺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接种量2%(V/m)、加酶量200U/g。在此条件下,小肽含量从28.89 mg/g提高到了185.59 mg/g,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6.5~14.4 k D,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固态发酵菜籽饼对纤维及硫甙的降解效果以及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试验以菜籽饼为发酵原料,以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种,以总变化率(Y)作为综合指标,进行最佳混菌比例和最佳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的交互作用对总变化率及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混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12%、液料比1.2 mL/g、温度35℃、发酵时间96 h,此时总变化率最高,发酵菜籽饼的酸溶蛋白增加了120.77%,硫甙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57.53%和3.09%。研究表明,混菌固态发酵可提高菜籽饼的酸溶蛋白,降低硫甙和纤维含量,提高菜籽饼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菌固态发酵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白地霉3个菌种对菜籽饼进行固态发酵,优化了发酵条件,并结合中试发酵考察发酵后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和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混菌固态发酵菜籽饼最佳的发酵条件为,3种菌同时添加,接种比例为黑曲霉︰白地霉︰枯草芽孢杆菌=1∶1∶3,接种量为16%,料水比=1∶1,发酵4 d;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小肽、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线性增加,硫苷等抗营养因子含量呈线性减少;3)中试发酵中菜籽饼发酵后形态结构改变,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其中小肽含量提高了385.19%,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300.00%,硫苷含量降幅达到93.53%,唑烷硫酮全部被降解。总之,通过混菌固态发酵能够有效消除硫苷等抗营养因子,改善菜籽饼蛋白质品质,发酵条件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混菌固态发酵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菌固态发酵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白地霉3个菌种对菜籽饼进行固态发酵,优化了发酵条件,并结合中试发酵考察发酵后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和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混菌固态发酵菜籽饼最佳的发酵条件为,3种菌同时添加,接种比例为黑曲霉∶白地霉∶枯草芽孢杆菌=1∶1∶3,接种量为16%,料水比=1∶1,发酵4 d;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小肽、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线性增加,硫苷等抗营养因子含量呈线性减少;3)中试发酵中菜籽饼发酵后形态结构改变,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其中小肽含量提高了385.19%,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300.00%,硫苷含量降幅达到93.53%,(噁)唑烷硫酮全部被降解.总之,通过混菌固态发酵能够有效消除硫苷等抗营养因子,改善菜籽饼蛋白质品质,发酵条件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和酿酒酵母混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分泌蛋白酶降解基料中的蛋白质,使其分解成小肽;利用米曲霉将淀粉和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类物质;利用酿酒酵母分解糖类,产生醇香味,增加多肽饲料的适口性。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发酵培养基组成、接种菌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中多肽得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豆麸比为8:1(m:m),加蜜量为2%,混菌菌种比(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酿酒酵母)为5:1:1(V:V:V),加水量为120%,接种量为25%,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96 h。最终发酵物中多肽得率达54.89%,发酵产物中多肽含量为21.47%(干基)。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种类、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氯化钙、麦芽糖添加量8%、蛋白胨添加量4%、发酵温度37℃、初始pH值7.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最优发酵条件为:麦芽糖添加量8%、蛋白胨添加量8%、氯化钙添加量8 g/L、发酵温度37℃、初始pH值7.0。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的中性蛋白酶酶活为420.36 U/mL,比优化前98.36 U/mL提高了3倍。  相似文献   

8.
为找到一种脱毒较为彻底且稳定的菜籽粕脱毒方法,以复合芽孢杆菌为发酵剂,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葡萄糖和硫酸铵添加量、料水比、接种量、起始pH、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对硫代葡萄糖苷降解率的影响。在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评价了料水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硫代葡萄糖苷降解率的影响,用Design Expert7.1.6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建立了菜籽粕混合菌固体发酵条件的一个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极显著(P<0.001),拟合度良好。得出混菌固体发酵脱毒过程的工艺参数为:接种量7.7%,发酵温度44℃,料水比1.000∶0.585,发酵时间53h。在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降解率达到了94.850 6%。本试验确定了混合菌发酵菜籽粕脱毒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发酵菜籽粕降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饲用酶与芽孢杆菌协同作用发酵豆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饲用酶酶解、芽孢杆菌发酵、饲用酶加芽孢杆菌协同处理豆粕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菌协同处理的结果优于酶和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7、初始发酵温度40℃、加酶量0.05%(蛋白酶活力50 U/g)、接种量1%(0.5%1号菌+0.5%3号菌)、处理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过处理后,其酸溶性蛋白含量从2.74%增加到24.55%,乳酸含量从1.26%增加到4.70%,各种抗营养因子也大都得到降解。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分子量20 kD或以下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0.
《饲料工业》2017,(10):35-4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鱼粉小肽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确定发酵鱼粉生产工艺条件。以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株,以发酵产物小肽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指标,优化了混合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鱼粉的生产工艺条件,并对发酵鱼粉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鱼粉生产工艺条件为:菌种接种比(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2、料水比11、接种量5%、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此条件下,发酵鱼粉小肽含量达到24.77%,挥发性盐基氮仅为42.5 mg/100 g,总抗氧化能力提升70%以上,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提升27.75%以上,发酵鱼粉较传统的普通鱼粉有巨大的优势,应用于饲料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菌酶协同发酵技术提升菜籽粕类饲料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降低饲料中植酸和硫苷含量,增加菜籽粕类饲料替换常规蛋白原料豆粕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殖业中大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分析发酵菜籽粕处理常用方法——微生物发酵法和酶解法的优缺点,介绍制备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类饲料所需的菌种和酶制剂种类,综述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的功效,阐述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在畜禽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复合固态发酵对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粗蛋白质、pH、酸度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以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为发酵剂,对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进行固态厌氧发酵,每隔12 h采样1次(其中粗蛋白质测定为每隔24 h采样1次),共发酵72 h。结果表明,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均能有效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pH,使酸度增加;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能有效降解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水苏糖和棉籽糖含量,棉籽粕中单宁及菜籽粕中异硫氰酸酯和唑烷硫酮,而对游离棉酚及植酸的降解能力有限。由此可知,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能通过提高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降低pH及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饲料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铁盐法和生物发酵法对青海普通菜籽粕进行脱毒处理,对处理后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硫葡甙(GL)?噁唑烷硫酮(OZT)?异硫氰酸酯(ITC)和植酸以及常规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等进行测定,并与双低菜籽粕加以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发酵法对青海普通菜籽粕进行脱毒处理,脱毒效果较为明显,不仅可提高菜籽粕...  相似文献   

14.
以菜籽饼为原料,选择黑曲霉、米曲霉、乳酸菌进行混合固态发酵,然后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中产生的蛋白酶进行菌酶水解试验,经55℃菌酶水解7 h,氨基酸含量达1.15 g/100 ml;然后,加适量盐酸,经95℃低酸水解8 h,氨基酸含量可达2.17 g/100 ml。本项目研究的生产复合氨基酸液的工艺集脱毒、菌酶、低酸水解为一体,能耗低、产率高,且氨基酸种类丰富齐全,为菜籽饼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综述了普通菜籽粕(饼)的营养特性、质量标准和饲用价值,介绍了菜籽粕(饼)的发酵技术及其产品质量标准,并列出了发酵菜籽粕(饼)在生猪日粮中的用量和相应配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评定固态发酵菜籽粕(fermented rapeseed meal,FRSM)在生长育肥猪上的营养价值。将16头体重为(71.25±1.23)kg的健康"杜×长×大"去势公猪随机分到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菜籽粕(rapeseed meal,RSM)饲粮、发酵菜籽粕(fermented rapeseed meal,FRSM)饲粮(分别等氮替代基础饲粮35%的氮)以及无氮饲粮。代谢试验预试期3 d,正式期4 d,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养分消化率。结果表明:1)发酵菜籽粕混合物发酵后较发酵前pH下降了1.68,粗蛋白质(CP)、水溶性蛋白质(WSP)、酸溶性蛋白质(ASP)和粗脂肪(EE)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1%、52.88%、44.40%和24.27%,17种氨基酸含量均有所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降低了5.21%;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2.20%和100.00%,单宁和植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5.81%和24.22%。2)FRSM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75.28%,显著高于RSM(P<0.05);FRSM的消化能、氮表观(真)消化率和氮表观(真)利用率分别为13.84 MJ·kg-1、70.89%(72.84%)和68.12%(71.12%),均极显著高于RSM(P<0.01);FRSM的钙、磷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与RSM差异不显著(P>0.05)。3)FRSM氨基酸(除半胱氨酸外)的表观(真)消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RSM(P<0.05或P<0.01)。综上,通过双菌固态发酵菜籽粕,降低了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了菜籽粕在生长育肥猪上的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有效地改善了菜籽粕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酵母菌发酵杂粕生产生物菌体蛋白饲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酵母菌发酵由豆粕、玉米脐子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组成的杂粕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条件进行了研究。以发酵周期、接种量、料水比、温度、氮源添加量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接种量6%,料水比1:1.4,氮源添加量3.5%(1.5%尿素+2.0%硫酸铵),温度30℃,发酵周期24h,此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粗蛋白质含量57.76%,比发酵前提高了48.33%。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180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豆粕对照组)以及用未发酵菜籽粕(菜籽粕组)或固态发酵菜籽粕(发酵菜籽粕组)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豆粕的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发酵菜籽粕组较菜籽粕组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全期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发酵菜籽粕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比豆粕对照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时,与豆粕对照组相比,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42日龄时,菜籽粕组较豆粕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P<0.05),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由此可见,固态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的豆粕具有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ten barrows, average initial body weight 34.5 +/- 2.1 kg, fitted with a T-cannula at the distal ileum, to study the accuracy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ileal digestibility (AID) values of crude protein (CP) and amino acids (AA) in rapeseed meal and cake and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using the difference method. Five corn starch-based diets in the studie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17.7% CP and based on soybean meal, prepress-extraction rapeseed meal, prepress-extraction rapeseed meal plus soybean meal, high-temperature press rapeseed cake plus soybean meal, or low-temperature press rapeseed cake plus soybean meal as the sole source of dietary protein. The design was an incomplete Latin Square involving two three-week periods and five-treat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ID values of CP and most AA determined with the difference or direct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rapeseed meal or cakes than soybean meal. The AID values of CP and most AA in prepress-extraction rapeseed meal, high-temperature press or low-temperature cakes determined with the difference method were no difference from those in prepress-extraction rapeseed meal determined with the direct method. The AID values of CP and AA in rapeseed meal and cake determined with the difference method were accurate, when the contribution of CP and AA from rapeseed was more than 50%. The AID values of CP and AA (especially lysine) were lower in the high-temperature press rapeseed cake than in the low-temperature press cake or the prepress-extraction meal.  相似文献   

20.
棉、菜籽饼粕源毒素对畜禽的影响及其毒理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概述了棉、菜籽饼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所含毒素对畜禽的影响及其毒理作用,并对今后开发利用棉、菜籽饼粕的途径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