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提高贵州山区放牧肉牛的繁殖力,采用不同给药方式对肉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并比较研究定时输精技术对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2次氯前列烯醇的试验Ⅱ组、试验V组的同期发情率极显著高于注射1次氯前列烯醇的试验Ⅰ组(P<0.01)、试验Ⅳ组(P<0.01);采用子宫颈内注入氯前列烯醇的效果较好,试验V组(子宫颈内注入2次)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均高于试验Ⅱ组(肌肉注射2次)(P>0.05),试验Ⅳ组(子宫颈内注入1次)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也高于试验Ⅰ组(肌肉注射1次)(P>0.05);采用定时输精方法的试验Ⅲ组、试验Ⅵ组的受胎率分别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V组的受胎率(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Ⅵ组的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V组的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将地方黄牛分为补饲混合精料组、农户自由补饲组和不补饲组进行饲养,3个月后用氯前列烯醇分别按1次和2次注射氯前列烯醇的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表明:补饲混合精料组的发情率、受胎率及同期化程度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而不补饲组最差;1次和2次注射比较,在补饲的两组中,2次用药的发情率、受胎率及同期化程度都显著高于1次用药组(p<0.01),而在不补饲组中,虽然2次用药高于1次,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将84头黄牛随机分为氯前列烯醇2次注射(Ⅰ组)、1次注射(Ⅱ组)和对照组(Ⅲ组)进行诱导同期发情。结果表明:试验Ⅰ、Ⅱ、Ⅲ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89.29%、60.75%、32.14%(P<0.05);情期受胎率分别为72.00%、70.59%、66.67%(P>0.05)。  相似文献   

4.
外源激素处理对奶牛同期发情的调节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联合使用PGF2α和GnRH对荷斯坦奶牛进行不同的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程序处理,结果表明:4次PGF2α、2次GnRH法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奶牛子宫黏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分别较试验前提高了0.55分(P 0.05)和0.45分(P 0.05),2次PGF2α、4次GnRH法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奶牛子宫黏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分别较试验前分别提高了0.30分(P0.05)和0.45分(P0.05)。4次PGF2α、2次GnRH法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和2次PGF2α、4次GnRH法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的奶牛同期发情率分别为80%、90%,第1个情期受胎率分别为65%、70%,比对照自然发情牛分别高25、30百分点。说明利用外源激素PGF2α和GnRH处理能促进奶牛卵巢和子宫复旧,达到同期发情的效果,并提高奶牛受胎率。  相似文献   

5.
在奶牛胚胎移植和进行定时人工授精的过程中,需要较多数量同期发情的母牛,通过应用氯前列烯醇对6组300头荷斯坦母牛进行诱导同期发情,结果用氯前列烯醇处理2次的母牛,比用氯前列烯醇处理1次的母牛,其同期发情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试验奶牛发情停止后4小时,卵巢上有葛拉氏卵泡发育时进行输精。输精用冷冻精液直肠把握法,其输精部位采用单侧子宫对分处基部后拉法的情期受胎率(70.3%)高于两侧子宫对分处基部法(62.1%),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于单侧子宫深部法(40.0%)和子宫颈部法(37.5%),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利用氯前列烯醇(ICI)一次注射法和两次注射法对30头早胜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ICI一次注射组的同期发情率为80.00%,第一情期受胎率为83.33%;ICI两次注射组的为93.33%和85.71%。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为集约化牛场实施同期发情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有利于散养户提高母牛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村地区水牛和黄牛同期发情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农村粗放饲养的条件下水牛和黄牛同期发情的处理技术。[方法]研究采用前列烯醇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同期发情处理水牛和黄牛。[结果]青年水牛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分别是52.9%和35.1%,明显低于经产母水牛的81.5%和45.5%,差异显著(P〈0.05);青年黄牛和经产母牛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母水牛产犊后120d后,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分别为84.7%和44.8%,均高于产犊后60d以内和60~90d内处理的78.6%和40.7%、76.1%和38.6%,差异显著(P〈0.05);同期发情处理黄牛,产犊后120d以上的发情率高于产犊后60d以内和60~90d内,差异显著(P〈0.05),产犊后60~90d内和120d以上在受胎率上均高于60d以内,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前列烯醇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同期发情处理水牛和黄牛的效果很好,值得在广西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不孕努比亚黑山羊母羊的受胎问题,本文研究现代繁育技术的处理效果。试验分别采用“同期发情+子宫颈输精”“同期发情+腹腔内窥镜子宫角输精”2种现代繁育技术处理与选用生殖机能良好的健康公羊和不受孕的努比亚黑山羊经产母羊长期同栏关养。结果显示:试验羊均于撤栓后25~48h发情,48h内的发情率为100%;“同期发情+子宫颈输精”“同期发情+腹腔内窥镜子宫角输精”2种处理的受胎率均为20%、产羔率均为250.00%,多羔率均为100%。结论努比亚黑山羊腹腔内窥镜子宫角输精受胎率、产羔率、多羔率与子宫颈输精相等,高于本交,运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努比亚黑山羊的受胎率、产羔率、多羔率,解决与公羊同栏不孕的努比亚黑山羊母羊繁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洪华  余秀军 《农技服务》2009,26(11):76-76
对镇远县江古乡由农户饲养的经产母水牛共480头进行分组(A组:268头,B组:212头),A组用孕激素阴道栓同期发情处理9d,撤栓后清宫(生理盐水和青霉素G钾160万IU),再给每头母牛注射前列氯烯醇1支(0.2 ml/支);B组未用孕激素阴道栓,直接通过直肠检查(选健康、未受孕、中等膘情、体况良好的水牛)后清宫注射前列氯烯醇。结果表明:A组3~5 d内同期发情效果明显,同期发情率85.8%,4 d为发情高峰期,通过人工授精,受胎率为40%;B组同期发情效果不明显,同期发情率为42.4%,没有发情高峰期,通过人工授精,受胎率为36%。A、B组间发情率差异显著,发情高峰期差异显著,但受胎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65-10167
试验选用体重30 kg和6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各48头,各阶段随机分为4组(生长猪试1、2、3、4组,育肥猪试5、6、7、8组),每组12头,分别喂给蛋白模型1、2、3、4、5、6、7、8日粮。结果表明,生长猪以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高4.08%、7.33%、14.47%;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最低,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低0.40%、11.70%、8.46%,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高2.5%、10.06%、6.62%,PER最高,分别比试验Ⅱ、Ⅲ、Ⅳ组高10.25%、9.80%、10.25%;育肥猪以试验Ⅶ组日增重最高,分别比试验Ⅴ、Ⅵ、Ⅶ组高6.69%、9.23%、8.32%;料重比以试验Ⅴ组最低,分别比试验Ⅵ、Ⅶ、Ⅷ组低8.55%、3.89%、4.71%;DE转化效率以试验Ⅴ组最高,比试验Ⅵ、Ⅶ、Ⅷ组分别高7.68%、3.15%、3.71%,PER最高,分别比试验Ⅵ、Ⅶ、Ⅷ组高8.95%、4.02%、4.02%。综合考虑,生长猪日粮蛋白质模型以日粮2、育肥猪以日粮5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樱桃番茄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水分生理的反应,为番茄栽培过程中合理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6种灌溉方式(Ⅰ.常规沟灌;Ⅱ.交替沟灌;Ⅲ.固定灌溉种植行;Ⅳ.固定灌溉操作行;Ⅴ.前期采用常规沟灌,结果期采用交替沟灌;Ⅵ.前期采用交替沟灌,结果期采用常规沟灌)对其生理、生态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从结果期叶绿素相对含量来看,处理Ⅴ处理Ⅱ处理Ⅳ处理Ⅰ,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处理之间不显著。处理Ⅵ整个结果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起伏较平缓。处理Ⅵ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提前于常规沟灌的峰值,分别为6.76、8.51 mmol/(m2·s)且大于对照值。从气孔导度日平均变化来看,处理Ⅵ﹥处理Ⅲ﹥处理Ⅱ差异显著。[结论]前期交替沟灌结果期常规沟灌处理的整个生育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起伏较平缓,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光合产物的积累,有能力抵抗逆境胁迫的伤害,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是一种好的节水灌溉方式,在以后的生产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孙浩冉  姚虹  史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94-8394,8409
[目的]对废弃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有效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柱色谱、薄层色谱纯化,采用UV、IR、MS和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及乙醇混合浸提液中分离得到并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为: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Ⅰ,)、4,4’-二(N,N二-甲氨基)二苯甲酮[4,4’-bis(dimethylam ino)benzophenoneⅡ,]、茄尼醇(solanesol,Ⅲ)、东莨菪素(scopoletin,Ⅳ)、烟碱(nico-tine,Ⅴ)和β-胡萝卜素(β-carot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Ⅳ首次从烟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UV、IR、ESI-MS、1H-NMR和13C-NMR等波谱手段进行鉴定。[结果]从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共得到7个化合物:Balanoinvolin(Ⅰ)、β-谷甾醇(Ⅱ)、胡萝卜苷(Ⅲ)、Boeravinone D(Ⅳ)、氯苯(Ⅴ)、Boeravinone B(Ⅵ)和天师酸(Ⅶ);化合物Ⅰ、Ⅳ、Ⅴ、Ⅵ和Ⅶ均为首次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到。[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藏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药理作用、开发利用西藏特有药用植物资源和开发藏药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泰山松花粉多糖对小鼠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泰山松花粉多糖对健康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以及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恢复作用。【方法】用改进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泰山松花粉粗多糖。取清洁级昆明小鼠(雌性)160只,随机分为8组,3个多糖组(Ⅰ,Ⅱ,Ⅲ),3个环磷酰胺(Cytoxan,CTX)-多糖组(Ⅳ,Ⅴ,Ⅵ),另外2组为CTX对照组(Ⅶ)和正常对照组(Ⅷ)。Ⅰ、Ⅳ组多糖注射剂量为400mg·kg-1,Ⅱ、V组多糖注射剂量为200mg·kg-1,Ⅲ、Ⅵ组多糖注射剂量为100mg·kg-1,从第1天连续皮下注射7d;Ⅳ、Ⅴ、Ⅵ、Ⅶ组于第1天每只每次腹腔注射75mg·kg-1CTX,隔1天注射一次,共计3次;Ⅷ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8天,所有小鼠腹腔注射1头羽份的ND冻干苗,分别在免疫后3、10和15d采取血液、脾脏和小肠,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抗体、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转化率,ELISA法检测小肠IgA含量。【结果】Ⅰ、Ⅱ、Ⅲ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Ⅷ组(P0.05),其中Ⅰ、Ⅱ组与Ⅷ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Ⅳ、Ⅴ组极显著高于Ⅶ组(P0.01),Ⅵ组显著高于Ⅶ组(P0.05),Ⅳ组结果与Ⅷ组差异不显著。并且免疫后10d的各组显著高于免疫后3d的各对应组(P0.05),与免疫后15d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泰山松花粉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抗体水平、血液淋巴细胞比率、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小肠IgA含量,200mg·kg-1剂量的效果即非常显著,400mg·kg-1剂量能使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索定时输精技术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温氏种猪公司华东某猪场,对杜洛克正常发情后备母猪、无情期后备母猪及断奶母猪使用定时输精技术后,测定其繁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定时输精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正常发情后备母猪以及断奶母猪的发情率、配种率、参繁受胎率、参繁分娩率以及繁殖效率,同时对无情期后备母猪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使其达到4.06头的繁殖效率。定时输精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杜洛克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Pb、Zn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外源Cd、Pb、Zn的模拟试验,研究了7个品种的印度芥菜对潮褐土中Cd、Pb、Zn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Cd、Pb、Zn复合污染条件下,7个品种地上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在2.73~51.23 mg/kg之间,地下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为在7.32~101.33 mg/kg之间,地上地下部Cd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新疆褐牛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选择高效的同期发情方法。经直肠检查,具有功能性黄体的新疆褐牛母牛149头,采用CIDR+FSH+PG、孕酮海绵栓+PMSG+PG、1次肌肉注射PG、2次肌肉注射PG、GnRH+PG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同期发情的效果。结果表明:1次肌肉注射PG与CIDR+FSH+PG、孕酮海绵栓+PMSG+PG、2次肌肉注射PG、GnRH+PG方法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48.28%与80.65%、75.00%、75.00%、72.41%,差异显著(p0.01)。可见处理方法以2次肌肉注射PG法为好,同期发情率高,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19.
选用100日龄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分别喂以6种不同粗蛋白和氨基酸组合的日粮。其中Ⅰ-Ⅲ组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2%,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72%,0.9%和1.08%,含硫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52%,0.65%和0.78%:Ⅳ—Ⅵ组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6%,赖氨酸与含硫氨基酸组成分别与Ⅰ-Ⅲ组相同。通过饲养试验、氮代谢试验和免疫学实验。观察这6种粗蛋白和氨基酸组合日粮对实验兔的氮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动物的日增重和氮利用率以Ⅲ、Ⅳ组最高,Ⅰ、Ⅵ组最低,Ⅲ、Ⅳ组分别与Ⅰ、Ⅵ差异显著(P〈0.01),但Ⅲ组的总氮排泄量明显低于Ⅳ组(P〈0.01)。Ⅲ、Ⅳ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也都高于其他4组动物,Ⅳ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分别与Ⅰ、Ⅱ、Ⅴ和Ⅵ组差异显著(P〈0.01)。抗卵苛白蛋白抗体阳性的动物数以Ⅲ组最多,分别与Ⅱ、Ⅴ和Ⅵ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随日粮氨基酸水平提高有上升趋势,血清尿素氮含量以Ⅴ和Ⅵ组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1,P〈0.05)。综上所述,Ⅲ、Ⅳ组日粮粗蛋白和氨基酸组合比较适宜,考虑到Ⅳ组氮排放量较高,故以Ⅲ组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