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泛漓江流域以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为中心,具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加快发展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对于丰富桂林旅游地的旅游内容,减轻漓江风景区旅游承载压力,以及提高漓江流域群众生活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SWOT-AHP法,从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4个方面,设置了区位优势、资源开发深度、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周边旅游市场竞争等20个指标,对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应采取依靠优势去削减威胁的ST发展战略,以实现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旅游目的地漓江流域为对象,基于1973-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GIS技术,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而探讨其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6年漓江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增加,耕地快速减少,水域小幅下降,草地先减后增;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2001-2016年具有最大的综合动态度;建设用地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耕地、水域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产业呈现较强相关性,1973-2001年漓江流域旅游产业体量小,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活动,2001-2016年旅游业发展为地区主导产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林果种植、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以及阳朔、兴安等地的旅游城镇化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管理和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议桂林市漓江流域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漓江流域农业生产仍普遍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漓江补水与流域农业用水争水现象严重。本文分析目前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漓江流域节水农业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漓江旅游和漓江流域节水农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振  李秋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205-207
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发展茶产业的相对优势,使桂林漓江流域旅游地的一些贫困群体获得了改善生计的新机遇。通过引入可持续生计视角,分析该流域茶农户生计存在的资本匮乏、议价能力偏弱及抵御各种风险成本提升等问题,指出茶农户应从企业合作、创新营销、打造品牌,产业融合等路径改善生计水平。  相似文献   

5.
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景观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漓江风景区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但是,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枯水期径流量变小、时间延长,由此引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景区环境污染加重,水质变差,景区美景度和旅游承载力下降.漓江是漓江风景区的核心景观要素,漓江景区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均由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引发.该文依据漓江水文观测资料,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解决其水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为漓江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步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居民角色认同及可持续生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居民深入参与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角色认同理论和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乡村旅游推动下居民角色认同与可持续生计互动结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法对袁家村与马嵬驿两个乡村旅游地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探究不同旅游发展模式下居民角色认同与可持续生计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居民角色认同与可持续生计的互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地居民角色认同与可持续生计之间存在角色认同3个维度(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行为)和可持续生计3个维度(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的多维交叉互动过程,角色认同对于可持续生计具有提高、丰富和改善效应,可持续生计对角色认同具有唤醒、激发、调整效应.(2)袁家村二者间的互动是一种“主动伴生模式”,而马嵬驿是一种“被动伴生模式”,由于袁家村与马嵬驿在开发主体、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的互动关系更加积极显著.(3)乡村旅游通过重构角色认同与优化可持续生计,促进二者互动并形成合力驱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旅游承载力是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为科学划分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区、限制旅游开发强度.结合漓江流域的资源与地域特色,从生态环境、旅游接待、社会环境3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静态协调,耦合形成三重矢量综合评价模型,以期为漓江流域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择漓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生态农业资源概况.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坚持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市场导向、整合开发、差异开发等5条原则.按照资源禀赋不同,策划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与品尝和乡村休闲度假等3类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要以农户的生计可持续为目标。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构成内容及开发利用状况发生变化,分析表明农户尚不能有效利用生计资本提升自身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及获益能力。在归纳乡村旅游驱动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特征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户更好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旅游扶贫、建设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针对盐源县雅砻江流域观光农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以期对沿江流域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开发指导。采用实地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对盐源县雅砻江沿江流域观光农业旅游要素进行全面研判,分析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提出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规划设计。盐源县雅砻江流域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评价等级高,共有森林生态、热带林果、水域风光、农副特产等4类较为突出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资源定量评价为83分,属四级(优良级)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乡乐、康养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一个增长极,两个扩散极"的雅砻江流域观光农业旅游带状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合,开发多业态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对实施雅砻江沿江旅游驱动战略、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整体布局、建设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66-8269
利用能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指标对2002~2006年四川白沙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以及四川省进行比较,从而评估白沙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白沙河流域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经济系统能值投入的角度看,白沙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丰富待开发型生态经济区;从自然条件开发和生态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白沙河流域资源利用强度较弱,环境负荷率较低,能值产出水平有待提高;白沙河流域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超群  罗明春  钟永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57-11159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阐释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内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根据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需求的多元化与层次化,在保持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舞台构建和创新,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农村经济增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乡村旅游为例,从协调论、系统论和投入产出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业与农村各产业部分协调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业与农村各产业协调互动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旅游经济收入合理分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将成为山区内部消化"三农"问题的择优之策。同时提出了乡村旅游业与农村部分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要素及突破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政府宏观政策方面、资源方面、环境容量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探索了突破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西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修河是江西的五大河流之一。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对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功能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确保修河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载田  邓运员  刘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5-1617,1717
从交通区位条件、建设大南岳旅游的发展契机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分析了白果古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认为其旅游资源的特点在于乡村田园山色与丹霞风光交相辉映;人杰地灵,名人荟萃,且多具传奇色彩;三大红色旅游资源品牌交相辉映。强调了白果古镇乡村旅游开发必须进行科学定位,塑造品牌,突出乡村主题,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静  伍铁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72-1773,1776
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从辩证发展论、实践认识论及社会发展论3个方面探讨了哲学原理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强调发展乡村旅游应基于哲学原理,从整体上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将这些理念贯穿到乡村旅游的具体操作中,使乡村旅游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30-3932
对乡村旅游内涵及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加以探讨,并提出台湾乡村旅游实践启示,以期对大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重新创造传统价值与保护乡村意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趋严重,发展休闲农业成为解决海南省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并完善海南省休闲旅游业的扶植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休闲旅游业扶植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解决素质二元结构问题;要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抓好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区;要切实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系,以及海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关系,以促进海南省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