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郑碧云 《现代农业科学》2009,(3):118-119,126
在研究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英2种自然式园林的异同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到韩国的饮茶文化,在新罗及高丽时代,极尽繁荣昌盛。在朝鲜王朝时代衰落后,对日本的寂静茶(幽居闲寂地泡茶)的成立,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三国遗事》等文献来追寻韩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前 言在新罗及高丽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从朝鲜时代起因为抑佛崇儒的缘故,饮茶习俗渐渐衰退。所以在韩国也有茶,茶礼、茶道,甚至也影响到日本,在各时代里,引人注目的饮茶习惯,看不出不再流行的迹象。二、茶的传人中国的茶,在新罗的兴德王三年(828年)及朝鲜的高宗二二年(1885年)二次渡海传人。又日本的茶,从192…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具有丰富内蕴和魅力,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三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蒲天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96-5997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该研究通过分析都江堰景区的自然美特证,以期为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两汉时期苑囿的游赏功能逐渐强化,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更加突出,崇楼伟阁以象仙居的造园风格表明汉代皇家园林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以叠山、理水、动植物景观及建筑营造等造园手法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园林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于城市广场这一异国文化现象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和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的利用率,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山水园林理念的阐述,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现状,提出将自然山水式园林理念引入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并以长沙高岭组团兴联东路市民广场醉樱园的设计方案为例,说明自然山水式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相似文献   

8.
避暑山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宫苑。她遵循了我国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创作主题的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注重园林理水,注重创造生动多变的水体空间,让"名园依绿水"形成"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的园林艺术风格。基于此,阐述了避暑山庄湖区园林生态景观特色,提出了湖区园林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因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参10  相似文献   

10.
隋璐 《农业考古》2019,(2):51-57
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制品之一。这一时期,受到中国的影响,茶文化在朝鲜半岛迅速发展,高丽青瓷茶具应运而生。本文以馆藏高丽青瓷和特展图录资料为基础,初步理清了高丽青瓷茶具的基本面貌,通过与中国瓷器的比较,考察高丽青瓷茶具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和独特的本土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颖  商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14-13016
针对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的营造现状,分析了寺庙园林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宗教和旅游功能兼备、建筑群空间容量较大、历史文化背景悠久以及兼具植物园功能的景观特点,也指出了陕北寺庙园林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绿化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植物;缺少体现植物观赏性和季相性的艺术配置手段;植物配置缺少陕北文化特征;配置方式不够丰富,配置比例不合理;对垂直绿化重视不足;植物群落相似性较大,多样性较小。在调查和分析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陕北寺庙园林的香道、宗教活动部分和生活供应部分在布局形式和植物配置上进行研究,并归纳出适应陕北地区寺庙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旨在探索陕北寺庙园林"天人合一"的景观新模式,以期为陕北寺庙园林的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肖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3-20625
解析了园林与文学的概念,从园林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出发,通过园林表现形式、园林景观的主要造景手法以及游人赏景角度分析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在表现形式方面解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有形"文学和"无形"文学;在造景手法方面突出了文学在借景、抑景、题景、点景中的应用;分析了游人赏景中的"观"、"品"、"悟"的文学,指出园林设计应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园林特色;强调不同主题的园林景观应突出不同的文学韵味;根据游客心理,体现园林景观的文学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短地叙述了我国园林植物艺术配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我国园林已进入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用生态学观点进行植物配置和融游赏于生态环境之中的阶段.作者着重于植物群落景观,列举了草原植物、高山草甸、五花草塘等十四种可资借鉴或已被借鉴的天然植物群落景观,并进一步分析了群落结构与景观效果的关系,指出用植物生态群落观点造景与植物艺术配置的指导思想是吻合的,认为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多姿多彩完全可以独立成景,植物作为主角出现在我国园林中的时代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4.
"兰亭山水"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67-12369
阐述了"兰亭山水"居住区自然条件及文化背景,探讨其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宏观上,从整体环境景观系统及景观动态索引的角度,分析了景观总体规划布局;微观上,具体描述"兰亭山水"居住区道路、铺装、公共休息设施、标志等硬质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包括组团绿化、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及水景等软质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5.
詹惠玲  蓝伟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73-6575
针对在全球景观、园林构建方面有广泛应用的桃金娘科植物,在华南地区桃金娘科乡土植物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景观、园林开发价值的6属14种植物。在对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利用方式及相关案例,包括传统园林景观构建,生态园林营造,生态修复先锋树种等,并以深圳市为例,调查了深圳市桃金娘科乡土植物的具体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他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山石是园林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本文阐述了假山的功能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科研项目的实施,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景观林建设以及立体景观造景的基础上,拟选出以银杏、黄葛树、香樟、紫玉兰等作为"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的主要树种和立体配景植物。介绍了各树种在城市造景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分析了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植物立体景观,总结了各树种在立体景观中的运用,认为以上树种在"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最后总结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各树种立体景观的不足之处以及各树种的养护管理情况,以期使各树种的应用能更加合理,并有助于其在城市景观林建设以及立体景观造景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杨艺红  张唯  刘轩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88-16889
从古典园林的角度分析研究其景观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园林的应用发展研究,尝试对中国优秀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璟  尹玉洁  刘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4-18015,18062
回顾了成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历史,将其归纳为4个阶段,分别为:①1949~1978年的起步时期,整修扩建了传统纪念性古典园林,新建了武侯祠、桂湖、杜甫草堂等一批公园和街道绿化;②1979~1989年的突破束缚时期,修缮扩建了"十年动乱"中被损坏的古典园林,首次编制了绿地规划,开始探索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园林形式,以植物园、游乐园、塔子山公园、百花潭公园为代表;③1989~1999年的全面振兴时期,形成了府南河环城绿带,并在1996年编制了新一版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蜀都大道、府南河环城带状公园、新华公园、活水公园为代表;④自2000年起的继往开来时期,以"建设田园城市"为目标,城乡统筹,形成了较成熟的绿地规划理念,浣花溪公园、沙河带状公园、三圣花乡、北湖森林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金沙遗址公园、东湖公园、三环路道路绿带、人民南路道路景观是该时期的代表。从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两个层面探讨了成都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根据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游览绿地4种用地类型进行植物造景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强调努力发掘地域自然文化特征是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园林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针对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生长生态属性、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植物的应用特性,为我国现代园林中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