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自发突变、紫外诱变、协同进化、紫外耦合协同进化4种方法对色氨酸酶基因工程菌WD0801进行了抗噬菌体筛选.结果表明紫外耦合协同进化法具有较好的筛选效果,筛选的42株稳定遗传的抗性菌株中有23株的长势高于出发株,11株的酶活优于出发株.  相似文献   

2.
张建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372-5374
[目的]选育出耐热α-淀粉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抗噬菌体菌株。[方法]从耐热*淀粉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HA06的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到了2种噬菌体,将其命名为KB011、KB012。以枯草芽孢杆菌HA06为出发菌株,采用噬菌体、紫外线和MNNG复合诱变法选育具有抗性的高产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发酵的酶活力进行了考察。[结果]获得了3株抗性株,将其命名为KSB04、KSB08、KSB14,它们在试验浓度下对噬菌体KB011、KB012具有明显的抗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表现正常。而敏感菌株HA06的生长则受到明显抑制,并产生大量的噬菌体,培养液中噬菌体的浓度最高可达10^2pfu/ml以上。抗性株KSB04和KSB14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在7次传代后酶活力仍在3500U/ml以上。[结论]获得了遗传稳定且发酵性能与出发菌相似的2株抗性株KSB04和KSB14。  相似文献   

3.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琳  景晓辉  黄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855-7857
[目的]寻找更多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新菌种及其科学利用方法。[方法]利用“采样-培养-分离单菌落-初筛-复筛-测OD值”的方法筛选出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结果]经反复培养和划线分离从80份样品中初选出35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其中10株由白转绿,长势较好;6株深绿色,长势一般;4株绿色,长势较好。这20株都产孢子,被初步鉴定为绿色木霉。用刚果红培养基进行复筛选,得到9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将这9株菌株再进行发酵培养,用DNS法进行酶活测定得到2株酶活较强的菌株。这2株菌株被鉴定为棘孢木霉。通过滤纸崩解测试筛选出20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种。DNS法酶活测定结果表明采自甘蔗堆积处和甘蔗地的2个菌株的产酶活性最高。[结论]采自甘蔗堆积处和甘蔗地的2个菌株可以作为降解纤维素的新菌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豆豉中筛选出高产纤溶酶的菌株,并通过平板筛选得到高产突变株。[方法]从6种不同豆豉样品中,筛选得到具有较高纤溶酶活性的菌株,采用物理化学诱变方法进行复合诱变,再利用纤维蛋白平板对诱变后菌株进行筛选。[结果]得到1株高纤溶酶活力菌株,命名为DC-YC41,酶活达到742 IU/ml。[结论]初步判断,得到的这株高纤溶酶活力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土壤和动物肠道分泌物中筛选具有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且具有抑菌作用的肠道益生微生物,为开发可供人类或动物直接使用和喂食的活菌制剂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通过酪素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和纤维素培养基分别筛选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菌株,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活性菌株的抑菌活性,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后进行紫外诱变,测定比较正变菌株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及抑菌效果,通过10次传代培养分析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诱变复筛得到1株高酶活,高抑菌的芽孢杆菌菌株,其摇瓶发酵液中蛋白酶活、纤维素酶活和淀粉酶活分别为39.100、0.093和1.353 U/ml,比原有菌株分别提高4.08%、7.90%和67.00%,以滤纸片法测得抑菌效果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03 c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0.85 cm,抑菌效果也明显增强。[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酶活性、抑菌活性均较高,遗传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冬  季石美  汪成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49-19950,19953
[目的]筛选出宽pH和宽温度适应范围的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方法]采用初筛与复筛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菌株,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mano改进滴定分析法测定酶活,经划线培养纯化获得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结果]试验测得该菌株产过氧化氢酶的适宜pH值为6.0~8.0,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7.0和50℃,最高酶活可达160 U/ml,且其pH值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均较好。[结论]该试验筛选得到的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所产的过氧化氢酶具有宽泛的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对进一步将该过氧化氢酶基因克隆和重组到模式黑曲霉菌中进行过氧化氢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吸水链霉菌的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方法]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1株吸水链霉菌,以经过自然分离和2次紫外诱变的S6-7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光照射辅以链霉素抗性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从62株随机挑选的单菌落中初筛出7株较好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3次后复筛,发现5株菌株具有较好的正突变,正突变率可达8.06%,效价最高提高25.11%。[结论]将链霉素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相结合,使菌株的产素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菌种正向突变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具有丙烯醇抗性的富马酸高产米根霉菌株。[方法]以溴甲酚绿与丙烯醇平板作为双初筛标准,建立代谢调控选育米根霉富马酸高产菌株的方法。[结果]利用紫外诱变对米根霉孢子的最佳诱变条件分别为紫外灯30 W,垂直照射距离30 cm,诱变时间1 min;化学诱变剂亚硝酸浓度0.1 mol/L,诱变时间10 min。优化条件下,通过紫外和化学的复合诱变获得了1株产量高、稳定性好的米根霉丙烯醇抗性突变株ME-F12,富马酸产量达到50.39 g/L,与原始菌株相比提高23%,连续传代5次后,产量无明显降低,具有较高稳定性,副产物乙醇浓度只有1.87 g/L,明显低于原始菌株。[结论]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富马酸的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苏永杰  李军  马学文  邓振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22-12625
[目的]将分离纯化鉴定的Pc1、Pc2、Pc3、Pc4 4种噬菌体,测其活性。[方法]进行效价测定、寄主范围测定、稳定性测定、紫外线照射失活试验、热失活试验方面的研究。[结果]从效价测定中看,噬菌斑的大小取决于噬菌体的类型,并与涂布和培养工作中所采用的条件有关,条件不变,噬菌空斑形状及大小相对稳定。各种噬菌体在其相应的寄主细胞上表现其本身的特征,是区剐噬菌体的一个依据。从噬菌体寄主范围来看,4株噬菌体对6株菌株敏感,对2株菌不完全敏感,对2株菌不敏感。一般较稳定,当pH值为10时,Pc1和Pc3还有12.5%~30.7%存活,Pc2和PC4完全灭活。紫外线照射10s存活率为35.9%-66.7%,照射60s有13%-25%的存活率,照射120s则有3%-6%的存活率。噬菌体在60℃下热处理,均失活,失活率与时间呈正比关系。时间的延长。失活率增加。在70℃下处理5min则全部失活。[结论]从所采集的6个样品中筛选的4种噬菌体,经过分离、纯化后,并进行各项理化指标测定,基本掌握了它们的活性范围。找出了杀灭7216菌株噬菌体的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普鲁兰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诱变育种进行研究。[方法]对盐球菌(Halococcus sp.)Z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选育普鲁兰酶高产菌株。[结果]菌体经培养14 h后,在36℃、2.8 mg/ml溶菌酶作用下酶解1.5 h,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为87.4%和19.4%。采用紫外线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筛选得到9株普鲁兰酶活性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其中D9-08的酶活达6.37 U/ml,比诱变前提高了0.96倍,经10次传代遗传性稳定。[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手段进行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育种是一条可行并具有较好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恒定温度和供应链波动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生菜为研究基质,大肠杆菌和生菜野生细菌等为研究对象,结合37℃恒温和北京地区生菜冷藏供应链波动温度模拟过程,运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扫描电镜技术对细菌总数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菜营养浸出液为细菌增殖提供了营养;温度对微生物的增殖趋势有明显影响,高温利于细菌增殖,且野生菌比接入菌更适宜生菜汁环境;模拟供应链低温下,大肠杆菌和野生细菌的生长都随温度波动而波动,单菌生长比多菌共生对温度波动敏感,多菌共生比单菌生长时抗低温能力强。[结论]利用生菜汁培养细菌的过程中,温度对细菌的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缬氨酸转氨酶基因(avtA)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并优化其表达条件。[方法]将avtA基因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构建表达质粒pET32a-avtA,通过纸层析检测酶活性,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目的蛋白,并通过考察培养基中蛋白胨浓度、IPTG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来优化其表达条件。[结果]成功构建了缬氨酸转氨酶基因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其最佳表达条件为:培养基中蛋白胨浓度为12g/L,IPTG浓度为0.4 mmol/L,诱导时间为8 h。[结论]缬氨酸转氨酶工程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对称的5-硝基水杨醛双缩二氨基硫脲Shiff碱,并测试其抑菌活性。[方法]目标化合物经红外、元素、核磁、质谱确证其化学结构,并用管碟法测试其抑菌活性。[结果]4种不同浓度对2种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但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大肠杆菌。[结论]该新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金岗  王锐萍  安飞飞  郝清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50-12751,12779
[目的]探索生化黄腐酸(BF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效果的最适试验条件。[方法]采用4个因素4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4个因素为BFA浓度、培养基pH、培养温度和菌种的生长时期。以抑菌圈直径为指标,研究BFA的抑菌作用。[结果]BFA具有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要好于大肠杆菌。试验条件的最优组合为:BFA浓度80 mg/ml,培养基pH 7.6,温度18℃,2种菌均处于对数生长期。[结论]当试验条件为最优组合时,BFA对2种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机理提供一个好的途径。[方法]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株,用MRS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嗜酸乳杆菌,利用单层琼脂平板扩散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通过测量抑菌圈大小,可以得知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在适宜的酸性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且随着酸度的增强其抑菌效果愈加明显。嗜酸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pH值的变化对其抑菌效果影响不大。[结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对一些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耐热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耐热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内切纤维素酶重组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测定菌体生长的生物量、内切纤维素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重组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添加10.0 g/L麸皮、10.0 g/L硫酸铵、10.0 g/L玉米浆、1.5 g/L碳酸钙,产酶量达69.42 U/ml。在重组菌产酶期添加20 g/L的乳糖时单位发酵液中的酶活性最高,是未优化前产酶量的2.1倍。[结论]研究耐热纤维素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苏氨酸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苏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诱变和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出AHV抗性突变株。[结果]用细菌选择性平板选出产酸菌株266株,用纸层析法从中选出产苏氨酸菌株3株,其产苏氨酸量分别为0.18、0.12和0.08g/L。在AHV浓度为0、1.5和3.0g/L的平板上,菌株X1的菌落多且大;在AHV浓度为4.5g/L的平板上,其菌落少且小;在AHV浓度为6.0和7.5g/L的平板上仅有几个小菌落。传代试验表明只有菌株UV-3能稳定产酸,产量比出发菌株高55.6%。在AHV浓度为4.5、6.0和7.5g/L的平板上,菌株UV-3的菌落多且大;在AHV浓度为9.0g/L的平板上,其菌落少且小;在AHV浓度为10.5g/L的平板上仅有几个小菌落。[结论]该试验成功选育出了一株稳定、高产并具有AHV抗性的L-苏氨酸产生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小麦秸秆发酵液中筛选并鉴定适合于青贮添加剂的高效乳酸菌。[方法]用MRS+CaCO3固体培养基筛选,分离出78株乳酸菌;经形态学、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产酸效率试验、耐酸能力试验和耐盐试验等挑选出43株产酸率高的乳酸菌。通过16S rDNA法对该乳酸菌进行鉴定。[结果]已获得43株产酸能力强的菌株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37株为副干酪乳杆菌亚种(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1,株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5株为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结论]从小麦秸秆中筛选出43株具有较强产酸能力的乳酸菌,对研发优质青贮饲料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植原体膜蛋白Imp基因在E.coliBL21(DE3)中的表达量,优化Imp基因的原核表达条件。[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工程菌E.coliBL21(DE3)-pET-28a(+)-Imp的影响。在获得最佳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不同诱导条件对Imp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利用SDS-PAGE和GeneTools凝胶分析软件分析融合蛋白Imp的表达量。[结果]表达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pH7.0,装液量20%,振荡速度200r/min。最佳诱导条件为:温度37℃,起始OD600≈1.5,IPTG终浓度0.1mmol/L,诱导培养时间6h。[结论]在最佳条件下Imp表达量达到70.98mg/L,确定了Imp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的优化表达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