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赵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24-6825,7045
通过对近年来渝北区乡镇饮用水源建设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渝北区乡镇饮用水源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渝北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乡镇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和管理建设方面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是保护水源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重庆市农村水库型水源地的污染源状况,将饮用水库按地域和部位进行分区,提出几种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全市农村饮用水源水库可分为城周水质净化景观维护区、渝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区、渝东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等五大功能区;不同地域和水库部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修复方向,主要包括乔灌草水源涵养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景观保护三大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汉中水源涵养林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汉中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汉中水源涵养林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旨在改变汉中水源涵养现状的高、中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低山和丘陵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库区和小流域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和风景名胜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并阐述了水源涵养林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陇南市自2013年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来,全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坚持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统一规划,预防保护、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并重,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科学布设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开启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建设效果评价是检验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施工及管护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选取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对其设计方案、建设效果等进行评价,拟对今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管护等各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6.
乡村面源污染是店埠河流域主要污染来源。为缓解巢湖和南淝河污染压力,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调查分析店埠河流域各支流域污染情况,摸清店埠河乡村面源污染构成和分布情况,找出店埠河乡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抓住主要矛盾,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综合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等多种治理手段及技术,最终实现小流域内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BSPT技术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流域治理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治理技术体系,该研究以巢湖派河支流斑鸠堰河小流域为例,将BSPT这一治理技术理念用于该小流域治理中,最终实现斑鸠堰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应用实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房山区累计治理小流域51条,提高了471km2土地的治理标准,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房山区实现了水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概述.下一步工作中,房山区将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布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使各项措施持续发挥效益.提升科技水平,开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修文县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探讨县级水土保持规划中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问题,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功能定位、人类活动强度组成的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三级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将修文县83个小流域级分为10个类型,分为山地水源低、中强度类,山地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丘陵水源低、中强度类,丘陵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等10个类型。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及方向,旨在为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冠  张锦娟  庄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78-4580
根据水库水源地的地形、水系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污染源头和迁移途径作为落足点,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态农业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后介绍了浙江省珊溪水库水源地某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情况,为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巢湖流域非点源N·P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辉  张之源  贾良清  盛周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52-10453,10456
结合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MPs),通过分析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探讨了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分别从陆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水体非点源治理两方面提出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湾水库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调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各乡镇工业、农业、生活及养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保护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水源地保护的防控对策。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化肥流失及水土流失,主要点源及非点源污染物均为氮、磷,为非点源污染的潜在威胁;点源污染源主要为靠近河道的158家养猪场,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87.41%;非点源污染源主要分布在谭家河乡、李家寨镇、浉河港镇及董家河镇,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1.64%、24.50%、16.95%与15.68%,累计达88.77%。最后根据污染源评价结果提出了水源地保护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流域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基础上,筛选并建立小流域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小流域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等级的潜在变量,建立基于有序多分类离散选择模型的小流域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模型,提供具体的风险等级评判计算方法,并利用15个流域的面源污染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风险评估模型能够较好地挖掘污染风险等级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计算评估流域面源污染不同风险程度的概率,同时可利用观测的指标变量表示潜在的指标变量,满足小流域监测资料缺乏的实际情况。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该模型能更好地为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深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深溪河流域污染面广、水土流失严重、乡村环境差、水体N、P含量高、水库富营养化的现状,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水污染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兼顾的标本兼治修复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人工水塘技术、植被缓冲带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等,达到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保证流域水质,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实现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密云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8个乡镇化学肥料、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查统计和监测,初步明确了该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1)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坡耕地耕作为该区域农田养分流失的主要原因,区域内农用坡耕地2005年流失氮素19.2 t,流失磷素5.5 t,流失养分的主要来源为施用的化肥;(2)流域内畜禽粪便污染负荷区域间差异明显,部分乡镇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风险大;(3)流域内水产养殖排放水体水质50%不达标,加剧了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6.
近来,非点源(NPS)水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日益受到关注.在塞拉里昂,农业和矿业是造成水资源受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引起水质下降的原因包括土壤的加速侵蚀、农业径流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来自畜牧场的病原菌和酸性矿排水等.由于污染物的转化机理与水力学、地形学、化学反应、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等多因素有关,这使得非点源污染管理变得很复杂.但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通过技术、规制和立法等手段能有效地减少非点源污染,BMPs应着重于源的管理而不是污染物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非点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输移转化机制,是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流域尺度长时段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应用于我国南方许多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利用SWAT模型建立了东北图们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数据库,对该流域(中国一侧)划分为5个小流域46个水文单元,分别进行了水文模拟、降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计算.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的发生区在流域中部,海兰河和布尔哈通河交界的区域内.该区内有机氮和有机磷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推测认为该区域为延边州首府延吉市所在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也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水保能力下降,因此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另外,通过分析流域内有机氮和有机磷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2007年延吉、龙井地区为氮磷营养物非点源污染最大发生区(有机氮9.76t·a-1,有机磷1.24t·a-1),而2008年除延吉、龙井地区外,珲春地区有机氮和有机磷非点源污染均有加重的趋势(分别由1.39t·a-1上升到3.82t·a-1,0.17t·a-1上升到0.48t·a-1);氮磷营养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2007年与2008年除了延吉、龙井一带为最大发生区外,珲春地区有机氮流失有所加重(从1.39 t·a-1上升到3.81 t·a-1),有机磷流失也有所加重(0.17 t·a-1上升到0.48 t·a-1),而安图等地区则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资江尾闾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并探究非点源污染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利用SWAT模型模拟非点源污染总氮、总磷的时空输出特征,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定量描述景观格局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分别从景观、类型两个层次分析子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率定期与验证期径流量、总氮、总磷的R2与ENS均大于0.66,表明SWAT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较好;总氮、总磷的关键源区空间分布上不完全一致,在非点源污染输出的关键时期,关键源区分别贡献了研究区非点源总污染的31.64%、43.73%。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过程的联系密切,景观水平上,流域内景观越破碎、景观类型越复杂、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越大,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值越高;类型水平上,聚集度指数(AI)、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平均面积(AREA-MN)、斑块边缘密度(ED)是对"源""汇"景观具有显著影响的共性指标,其中"源"景观破碎度越大、斑块面积越大、聚集度越高越会加剧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输出,而破碎度小、景观形状复杂、斑块连通度高的"汇"景观则有利于阻截非点源污染物。研究表明,非点源污染过程与"源""汇"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合理布设"源""汇"景观可以降低非点源污染风险,从土地利用角度为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扬州市邗江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邗江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成因,采用综合调查的方法,研究邗江区13个乡镇区域内各类农业污染源的产生与排放,并对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氮磷钾总投入量为15835.5 t,畜禽养殖业污水日产量为68.85 t,水产养殖水面使用药物为79.5 kg/hm2,是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的主要构成因子,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白马湖周边农作物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源污染受降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等的影响,具有间歇性、地域性和不确定性,农村面源污染形成后,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技术很难对其形成全面有效的控制。治标更要治本,对农村面源污染拟采用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着重从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对农村面源进行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了农作物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拟通过调整施肥模式,控制农作物所产生的污染负荷量,以达到保护白马湖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