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随着乳制品工业的发展,锡林浩特地区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截止2010年,锡林浩特地区共有16个奶牛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场、2 140户奶牛养殖户,奶牛总存栏2.6万头。为了查清锡林浩特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和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以便有目的的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奶牛》2012,(15):16-16
目前,民和县马场垣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已建成国家级奶牛养殖示范小区1家(马聚垣奶牛养殖小区)和省级规模养殖示范场1家(忠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奶牛存栏达到4700头,奶牛养殖户达558户,其中马聚垣奶牛养殖小区饲养奶牛660头,忠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奶牛280头。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血病是影响奶牛生产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病又称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蓄积体内而造成的。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近年来通过中西兽医结合防治奶牛酮血病545头,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通过对545头病牛统计,本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1~3周之内,时间短的在生产后2~3天内发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酮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能够导致奶牛的全身功能失调,发病对象为产犊后6周内处于产奶期的奶牛。该病能够降低奶牛的泌乳量、减缓产后奶牛的子宫恢复、延后发情期、延长产犊间隔、降低奶牛繁殖力、增高牛犊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方式不当,主要有:碳水化合物饲料(如玉米、小麦、高粱等)供应不足,高蛋白、高脂肪的长期饲喂引起的奶牛身体功能失调,并随着奶牛泌乳量的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常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病,常发生在产后3周内,以饲养管理良好,3~6胎次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酮病可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发情延迟,繁殖率降低,以及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8年笔者共诊治28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铁岭市清河区南台村前马村两个奶牛小区现存栏奶牛1200多头,2002~2005年问发生焦虫病120头,死亡8头;其中产后围产期内发病率占50%,病死率达50%,治愈112头,笔者成功地治愈了数例围产期患焦虫病病牛,现将此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病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的酮病是高产奶牛糖丢失过多且能量和糖源供应不足而导致血糖降低和血酮浓度增高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笔者近年来收治 36例奶牛酮血病 ,经治疗全部痊愈。1 发病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 2 0 d之内 ,最迟不超过 7周 ,个别有在产后 6个月内发病。虽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供应不全 ,特别是在泌乳高峰期 ,当饲喂大量精料 (高蛋白和高脂肪性饲料 ) ,而碳水化合物 (青饲料、干草等 )供给不足 ,以及运动不足时 ,最易发病。2 临床症状本病发生后 ,患牛初期表现为前胃弛缓 ,反刍减少 ,瘤胃蠕动音减弱 ,粪便稍干呈“花卷”状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糖类和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积聚大量的酮体,由尿液、乳汁和呼气排出,伴发低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特别是产后2~6周高产肥胖奶牛、经产3~5胎次奶牛多发。奶牛因患酮病可使奶牛在70d内少吃350kg干物质,而每少吃1kg干物质就少产1.94kg牛奶。同时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奶质变差及繁…  相似文献   

10.
<正>1发病情况笔者处新寨镇一奶牛养殖小区中,有2头成年母牛先后发病。主要症状为流涎、流泪,冲撞转圈,最后卧地不起,10天内相继死亡,死亡前曾按奶牛酮病进行治疗,不见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2临床症状病牛体温40.5℃,流涎、流泪,舌脱出麻痹,食欲废绝,头  相似文献   

11.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2~6周常见的代谢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奶牛围产期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试剂法检测斜沟乡上窑村94头临床健康的围产期奶牛的尿酮和乳酮.[结果]表明:试剂法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在产后10 d左右开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结论]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20 d内.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6周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患病特点1.1与生产性能相关酮病的发生与泌乳月、胎次、产奶量、上个泌乳期乳蛋白百分率、产犊时何况评分等因素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酮病在产后第一个月3~5胎次的高产奶牛上多发。1.2与围产期疾病相关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炎、产乳热、脂肪肝、真胃移位等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原发性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营养代谢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季节.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所引起的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的通称,一般发生于产后6周内。笔者自2001年以来对赤峰市红山区和松山区的十几个养殖户的216头奶牛调查中,发现患酮病的奶牛有35头,约占16%。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以下危害:血酮和乳酮水平增高,乳质和乳量下降,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如发情延迟、受胎率下降等。还可造成犊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有些病牛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最终淘汰,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1原因1.1酮病的发生多在产后的第1个泌乳月,此间奶牛多食欲较差,特…  相似文献   

16.
奶牛规模化养殖是指奶牛在奶牛小区或规模饲养场内饲养。奶牛规模化养殖具有奶牛运动少、产奶量高,集中饲养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引发奶牛发生酮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奶牛规模化养殖的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为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本文主要针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奶农因奶牛酮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奶农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单县从东北等省区购进的奶牛局部暴发了附红细胞体病.浮岗某奶牛养殖小区原有14头奶牛,又于8月1日从外省购入3头奶牛,其中有1头牛于8月5日发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奶牛》2010,(1):42-42
<正>2009年,西乌旗通过补贴政策和鼓励奶牛养殖户参险等措施,确保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截至12月底,全旗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有6个,共存栏奶牛3810头,其中:成年母牛2442头,育成牛790头,  相似文献   

19.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6周常见的代谢眭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血症的危害现已成为影响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因糖类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尤其是高产奶牛更易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后河北省加大了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省奶牛的主要饲养方式。一些老、弱、产奶量低的奶牛也随之被淘汰,一些高产的优良品种奶牛被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