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生产瘫痪和奶牛酮病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多发病。两种疾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临诊时两种病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的综合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又称醋酮血病,是高产奶牛分娩后,由于大量泌乳,糖丢失过多,且能量和糖源供应不足,而导致血糖降低和血酮浓度增高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病.笔者近年来收治40多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据统计,该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20d之内,最迟不过7周,个别有在产后6个月内发病的.虽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供应不全,特别是在奶牛泌乳高峰期当饲喂大量精料高蛋白和高脂肪性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青饲料、干草等供给不足,以及运动不足时,最易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经产牛比初产牛发病率高,青年高产牛比其他牛发病率、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奶牛酮病是一种营养代谢病,其发病后会造成奶牛的消化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奶牛出现瘫痪甚至死亡。对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酮病是高产泌乳奶牛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笔者自2002年以来共治疗奶牛酮病20多例,多为日产奶25kg以上的奶牛,且多发于产后50d内。  相似文献   

5.
<正>酮病是反刍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生成障碍而发生的以硐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分别以消耗性症状或神经性症状为其主要特征。奶牛发病后产奶量明显下降、发情延迟、受胎率降低,所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些病牛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终致淘汰,给奶牛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外目前研究状况较为详细的综述了奶牛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并分析了奶牛酮病发生的生化机制。旨在对临床实践中很好的认识诊断和群体监控奶牛酮病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保证奶牛群的高产和稳产,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奶牛产乳热也叫生产瘫痪,是奶牛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虽然有年龄和品种的原因,但主要是日粮营养不平衡造成。常在分娩前后突然发病。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且多出现于3-6胎的高产胎次,并且受干奶期饲喂水平的影响较大。患过产乳热的奶牛以后产犊时容易再发此病。作者在临床上采用补充血钙浓度疗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邢清华 《畜禽业》2012,(4):73-74
<正>1奶牛酮病的现状近几年随着奶牛业的迅速发展,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奶牛酮病是泌乳母牛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以血液酮体浓度增高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奶牛酮病又称醋酮血病,是由于脂肪等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病牛呈消化障碍和神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21,(5)
奶牛生产瘫痪是奶牛分娩后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也被称之为产后瘫痪。其疾病主要症状为奶牛的体温迅速下降,出现吞咽困难和行动困难,呈现卧地不起的姿态,四肢开始失去知觉,体内的血钙水平迅速下降。奶牛的生产瘫痪比较容易出现在高产奶牛身上,初次生产的奶牛发病率较低。其病因构成较为复杂,只能根据奶牛发病的具体症状对其进行治疗。对产后瘫痪的奶牛进行及时的治疗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好积极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奶牛的健康,更能够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奶牛生产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止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16,(7)
正奶牛酮病是威胁奶牛养殖业的一种常见性疾病,本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液,尿液和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或有神经症状,部分奶牛会呼出芳香的酮味。本病在我国乳牛酮病,酮病的比例占到产后母牛的2%~20%,亚临床型占到产后母牛的10%~30%。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引起母牛泌乳量的下降,乳汁质量的降低,体重减轻及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增高而造成经济损失。因  相似文献   

11.
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它是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全身肌肉无力、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3~6胎次的高产奶牛,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生此病。本病多呈散发,但个别养殖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其病程发展很快,如不及时治疗,有50%~60%的病牛可在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7,(4)
研究以动态的方法研究奶牛产后血液酮体的变化规律。选用500 kg左右、产第二胎的荷斯坦奶牛13头,分别在选定奶牛产后0 d,5 d,12 d,19 d,26 d,33 d,40 d采颈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送实验室,采用水杨醛比色法检测酮体浓度。同时记录产奶量。试验结果表明,血酮浓度在产后5 d最低(1.19 mg/dL),在产后12 d最高(5.54 mg/dL),二者差异显著(P0.05);然后血酮浓度逐渐下降,但在产后26 d又出现一个高峰(4.65 mg/dL),随后浓度逐渐下降。血清酮体在产后2~6周达到最高。从个体来看,高产奶牛更容易患酮病。  相似文献   

13.
高产奶牛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产奶牛的高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科技的进步和各国饲养条件的差异而不断的变化。近年来,每年奶牛的产奶量平均增加2%~3%,其中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大约为33%~40%,而营养的贡献率为60%~67%。以饲养和营养水平都较高的美国为例,高产奶牛是指年产奶量(一个产奶周期305d)超过11000kg的奶牛,而现在中国的饲养水平,由于饲养管理及饲料组成的影响,年产奶量超过8000kg即可算高产奶牛。本文就影响高产奶牛生产性能的营养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作一简单介绍。1水由于水是营养物质中最容易获得的成分,因此大多…  相似文献   

14.
<正>在奶产业发展过程中,养殖户由于受到养殖场地、资金、技术的限制,许多营养代谢性疾病常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制约着奶产业健康发展。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对奶牛生产瘫痪这一常发病的病因、机理、症状、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养殖户有所帮助,仅供参考。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较常见的一种重要代谢疾病,该病又称乳热、分娩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代替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李增池 《畜禽业》2012,(4):74-75
<正>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后突发的一种严重代谢疾病。其特征是低血钙、全身肌肉无力、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大多发生于3~6胎(5~9岁)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生此病。此病大多数发生在顺产后的头三天内(多数发生在产后12~48 h),而且多数发病牛膘情较好,有此膘肥体壮牛亦易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针对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的饲养,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养户特别是家庭散养奶牛户,长期饲喂高蛋白低钙性或钙磷比例失调的日粮,致使奶牛临床上出现前胃弛缓、产后生产性瘫痪、胎衣不下等疾病。本文结合在临床上采用大剂量补充葡萄糖酸钙疗法,取得明显疗效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解洪业 《畜禽业》2006,(10):52-52
奶牛产后卧地不起综合征,是奶牛产科临床多发、常见病症。据文献记载[1,2,3]特别是高产奶牛,第三、四胎的奶牛产后常发本病。而2005年在我省民和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澳洲荷斯坦奶牛中,先后发生产后卧地不起综合征6例均为头胎牛,笔者进行了探索性诊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表现及发病症状发病的6头奶牛均为头胎牛,发育良好,体质良好,临产前无任何异常临床表现,除1头(1574号)发生难产外,其余5头均为顺产。产后当即卧地不起,全身出汗、外表皮肤触诊敏感,卧地呻吟;体温38.5~38.8℃,心跳加快,节律紊乱,呼吸基本正常(有2例病…  相似文献   

19.
温海燕 《畜禽业》2012,(6):79-80
<正>蹄病是奶牛的常发病之一,目前已经成为现代集约化奶牛场淘汰奶牛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数字表明,蹄病引起牛跛行占到70%~90%,每年因蹄病而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数的15%~30%,给奶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20.
奶牛应激是指在饲养、生产等过程中奶牛对环境变化所发生的生理和行为上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反映,环境应激的直接后果是奶牛生产性能的下降和健康水平的低下。目前奶牛业中普遍存在“功利”现象,即对奶牛生活、生产环境投入不够,但却要求产出量大、质量高的奶,这是十分不切实际的。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是较为“娇贵”的生产动物,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环境因素的不利变化必然导致奶牛的应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抓好奶牛应激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营养调控在奶牛应激中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1注意常规营养的添加动物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