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份特早熟/早熟荔枝种质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特早熟/早熟荔枝果实的可溶性糖主要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占总糖比例的5.47%~62.34%。葡萄糖次之,果糖最低。果糖和葡萄糖在各种质间的变异相对稳定,为32.85%和38.73%;蔗糖变异较大,分别为61.11%。根据还原糖与蔗糖的比例,可将不同的特早熟/早熟荔枝种质分为蔗糖积累型和还原糖积累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内各糖组分中还原糖与总糖呈正相关,蔗糖与总糖呈负相关;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糖和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评价特早熟/早熟荔枝果实中糖度风味要同时考虑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引进油梨种质果实品质特征的分析与评价,是引进油梨品种筛选、利用及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以12份引进油梨品种为试材,对果肉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和含水量等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油梨品种间果肉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淀粉含量相对稳定;可溶性总糖含量在17.35~40.76 mg/g FW之间,‘迪普伊’和‘威尔逊无核’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果肉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果糖和蔗糖;淀粉含量在30.46~63.32 mg/g FW之间,‘西蒙兹’中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布在在5.35~15.35 mg/g FW之间,‘西蒙兹’含量最高;出油率在1.33~7.33%之间,‘门罗’出油率最高。可见,油梨果肉中可溶性糖的积累模式是以葡萄糖为主,并含有少量果糖和蔗糖;与淀粉含量和相对含水量相比,可溶性糖、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更宜作为油梨优质引种和新品种选育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山梨醇是蔷薇科果树重要的光合运输产物。本研究采用200 mg/L外源山梨醇喷施树体,观察到‘大久保’桃套袋/未套袋果实中的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含量发生变化。外源山梨醇的喷施显著提高了果实中蔗糖的积累,同时表现出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下降,山梨醇含量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外源山梨醇喷施具有影响调节桃果实糖组分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分析了石硖、储良、东壁、青壳宝圆、冬宝9号、公妈本、九月乌、施冲浦、晚香等9个龙眼品种干果和鲜果的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9个龙眼品种干果和鲜果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鲜果中的果糖含量16.4 ~ 36.0 mg/g,葡萄糖含量14.9 ~ 33.7 mg/g,蔗糖含量87.5 ~ 161.7 mg/g,总糖含量135.7 ~ 193.0 mg/g,甜度值144.5 ~ 200.8;干果中的果糖含量84.5 ~ 160.7 mg/g、葡萄糖含量67.5 ~ 125.8 mg/g、蔗糖含量169.0 ~ 356.8 mg/g、总糖含量444.6 ~ 538.2 mg/g、甜度值497.2 ~ 590.7;龙眼干果和鲜果中均以蔗糖含量最高;与鲜果相比,干果中的果糖、葡萄糖占比提高,蔗糖占比降低。  相似文献   

5.
茎秆含糖量是甜高粱(Sorghum dochna)重要的农艺性状,其可溶性糖的组分与含量的测定,是甜高粱QTL定位和性状改良的前提。本研究以粒用高粱的‘忻粱52’与甜高粱‘W452’重组自交系F8代255个群体为材料,采用改良蒽酮比色法来测定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的最佳显色时间为10 min,显色温度为100℃;测定蔗糖的最佳处理条件为1 mol·L-1的KOH溶液处理10 min;果糖测定的最佳显色温度为50℃,显色时间为3 min。优化过后的蒽酮比色法能测得较稳定的数值,精密度和稳定性较好,可用于测定甜高粱汁液的糖含量。重组自交系后代糖锤度与可溶性糖总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相关系数为0.885,线性回归方程为y=37.082×可溶性糖总量+3.99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槜李和油柰成熟果实为材料,对其果实品种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果实中的糖酸组分及其含量。结果表明:槜李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均高于油柰。油柰成熟果实中的糖酸比和可溶性蛋白高于槜李。两个品种果实中均检测到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果糖次之,山梨醇和蔗糖含量最低。槜李成熟果实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高于油柰,但是,油柰成熟果实中的山梨醇和蔗糖含量高于槜李。槜李和油柰成熟果实中均检测到苹果酸、柠檬酸和奎尼酸。两个品种中,苹果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奎尼酸,柠檬酸含量最低。槜李成熟果实中的这三种酸的组分含量均高于油柰。  相似文献   

7.
摘 要:为了探索晚熟龙眼品种/系最佳留树期及留树期间果实品质变化情况,以‘桂明一号’和优良晚熟龙眼品系‘YY-1(越南引进)’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成熟后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个晚熟龙眼品种(系)果实成熟后14天后的落果率分别为9.27%、6.45%;果实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在果实成熟前呈增加趋势,在果实成熟时达到峰值,葡萄糖和果糖在果实成熟后一周下降较快,14天后有略微升高趋势,而蔗糖则处于一直降低趋势;总酸和V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之后一周逐渐下降,在果实成熟14天后达到最高,之后迅速下降。因此,两个晚熟龙眼品种(系)的最佳留树期为14天,超过14天后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金丝小枣、冬枣、灰枣、骏枣、长红枣、赞皇大枣、婆枣和圆铃枣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8个主栽枣品种的花及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主要糖组分和cAMP的含量。结果表明,糖成分组成及含量因品种、器官和果实发育阶段而异;从开花到果实成熟过程中依次大量积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成熟果实总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是花的9倍左右,在花和幼果中未检测出蔗糖。枣成熟果实中两种单糖(葡萄糖、果糖)和一种双糖(蔗糖)的含量均高。不同枣品种成熟果实中两种单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很相近、以果糖含量略高,但单糖与蔗糖的比例差异显著,金丝小枣、冬枣、灰枣、骏枣和长红枣 5 个品种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蔗糖,而赞皇大枣、婆枣和圆铃枣3个品种的蔗糖含量均高于果糖和葡萄糖。根据以往文献可将成熟期果实蔗糖含量所占比例不同,可将枣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和单糖积累型。在8个供试品种中,金丝小枣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赞皇大枣的蔗糖含量最高。8个主栽品种cAMP含量均随着果实发育和成熟逐渐积累,成熟果实中的cAMP含量约为幼果的7倍;在成熟期,以婆枣cAMP含量最高、为192.52 μg/g,圆铃枣的最低、为110.64 μg/g。婆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其cAMP含量与总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含量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蔗糖含量与cAMP含量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1。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杰兔’兔眼蓝莓为试材,以‘芭尔德温’作为授粉品种,开展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对果实单果重、花青素、类黄酮、总酚、果糖、蔗糖和葡萄糖等果实关键品质形成的差异分析,以期阐明花粉直感效应对蓝莓果实关键品质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认识花粉直感效应的形成,以及利用其开展人工调控关键品质的形成积累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直感效应对‘杰兔’果实品质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杰兔’自然授粉和用‘芭尔德温’异花授粉果实的单果重和花青素、果糖、蔗糖与葡萄糖的含量显著高于自花授粉,而自然授粉和异花授粉果实的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低于自花授粉。此外,综合分析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处理果实的品质形成规律与差异变化表明,花粉直感效应对果实单果重、葡萄糖和蔗糖形成的影响关键时期为授粉后第20d至第30d,对果糖形成的影响关键时期为授粉后第30d至第40d,对花青素形成的影响关键时期为授粉后第60d至第80d,对类黄酮和总酚形成的影响关键时期为授粉后第70d至第80d,为认识花粉直感效应的形成及果实品质调控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太秋’甜柿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赤霉素种类、浓度及处理部位对果实生长、糖酸组分含量及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GA3和GA4+7外源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果实可溶性总糖累积,抑制蔗糖与棉子糖生物合成,影响葡萄糖,果糖及甘露醇含量的积累;增加果实苹果酸及奎宁酸含量,降低柠檬酸、草酸及琥珀酸的含量;GA3处理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对果实鲜重生长无显著影响,而GA4+7处理不仅显著降低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并能显著促进果实鲜重生长,综合比较两种赤霉素对果实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生产上推荐应用1.0%GA4+7萼片处理和1.5%GA4+7果柄处理 。  相似文献   

11.
正据《园艺学报》2016年第7期《枣果实糖酸组分特点及不同发育阶段含量的变化》(作者赵爱玲等)报道,以20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主要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属蔗糖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三月李’授粉对‘芙蓉李’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三月李’花粉对‘芙蓉李’进行授粉,以自然授粉作为对照,分析二者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花色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三月李’授粉可显著提高 ‘芙蓉李’果实大小,单果重提高60%以上。‘三月李’授粉对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较小。授粉品种果实大小与母本果实单果重之间无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酥梨’与‘苹果梨’杂交后代群体为试材,测量果心大小、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等7个指标,分析其分布规律,以期为梨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单果重普遍较小,在100~120g区间分布最多,总体呈正态分布趋势。果形指数在0.98~1.04和1.07~1.19为集中分布区,果形与母本‘酥梨’相近。杂交后代果形指数、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心大小总体呈正态分布趋势,属数量遗传性状。果皮颜色以传统梨的黄色为主,占总数的59.42%,倾向于母本的果实颜色。后代果柄出现肉质化,果实的脱萼率为38.65%。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梨种子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鸭梨’和‘新高’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和种子中的有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果肉中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均为苹果酸和奎尼酸,发育初期‘鸭梨’与‘新高’果肉中各组分的比率相近,但果实成熟时‘新高’果肉中苹果酸的比率59.98%显著高于‘鸭梨’的37.51%;两个品种种子中的有机酸组分比率的动态变化相近,与果肉相反,主要表现在奎尼酸比率的增加和苹果酸比率的减少。两个品种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酸、草酸、奎尼酸,苹果酸,莽草酸,柠檬酸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呈下降趋势,‘鸭梨’果肉中的奎尼酸、莽草酸、柠檬酸含量高于‘新高’;‘新高’在果实成熟时种子中的总酸含量4.59mg/g显著低于‘鸭梨’13.00mg/g,‘鸭梨’成熟果实种子中的草酸、奎尼酸、莽草酸含量显著高于‘新高’;在果实发育初期,种子中的苹果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果肉,在果实成熟时则显著低于果肉。  相似文献   

15.
‘灵峰’和‘闽清2号’橄榄是从福州地区的‘长营’橄榄实生群体中筛选出的鲜食新品系。‘灵峰’橄榄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7.40 g,可食率81.00%,总糖4.10%,总酸1.16%,可溶性固形物11.40%,钙1230.00 mg.Kg-1;果皮黄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回甘好,为晚熟类型。‘闽清2号’橄榄果实纺锤形,平均单果重7.60 g,可食率82.40%,总糖2.46%,总酸1.19%,可溶性固形物8.83%,钙627.33 mg.Kg-1;果皮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风味清淡,并且表现出丰产和稳产特性,为中熟类型。‘灵峰’橄榄可作为鲜食品系,‘闽清2号’橄榄可作为鲜食兼加工品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述结缕草抗寒性与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的关系,在2008年10月-2009年5月期间,以‘兰引3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Lanyin No.3’)为材料,研究在自然温度变化过程中,‘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及其与LT50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越冬前后,‘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LT50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及可溶性总糖/淀粉、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伴随田间气温变化均呈先升高后又降低的趋势,淀粉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又升高的趋势;‘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LT50季节变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果糖含量、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变化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与蔗糖含量、淀粉含量、脯氨酸含量的季节变化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贵州‘玛瑙红’樱桃果实分级提供参考,对贵州省6个主要产区‘玛瑙红’樱桃进行随机采样,测定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对果实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红’樱桃果实质量的主要范围为2.2-3.2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主要分布在11-15 %之间,单果重与可溶性固形物呈负相关关系,避雨栽培和‘开心形’树形能提高果实品质。建议‘玛瑙红’樱桃的果实单果重≥3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 %为一等果,单果重≥2.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为二等果。  相似文献   

18.
<正>据《果树学报》2015年第2期《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作者陈秀萍等)报道,为了解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糖分组成及含量特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63份龙眼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将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龙眼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包括蔗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管理制度,果园生草通过改善果园土壤环境达到提高果实品质的目的。本研究比较了生草处理对不同成熟度‘红宝石’和‘珍珠’番石榴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草处理对‘红宝石’和‘珍珠’番石榴果实色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番石榴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红宝石’番石榴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却对‘珍珠’番石榴差异不显著;生草处理的‘红宝石’和‘珍珠’番石榴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变化;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红宝石’番石榴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但未提高‘珍珠’番石榴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生草处理分别对成熟期‘红宝石’和‘珍珠’番石榴果实中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分别提高了1.47和0.19 mg/g、0.71和0.49 mg/g、0.62和0.32 mg/g;生草处理番石榴果实有机酸的影因品种和有机酸种类不同而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果园生草栽培对果实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效果因品种与采收期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GC-MS对3个柠檬品种和2个贵州地方特色宽皮柑橘(牛肉红朱橘和朱红橘)果肉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蔗糖、果糖、葡萄糖、木糖等10种可溶性糖,以及柠檬酸、苹果酸、奎宁酸、草酸等10种有机酸。柠檬、牛肉红朱橘、朱红橘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类似,差异主要在含量上。可溶性糖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主要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3种主要的可溶性糖在牛肉红朱橘和朱红橘中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柠檬,分别是柠檬的4.51倍、2.18倍和1.68倍。有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柠檬有机酸含量远高于牛肉红朱橘和朱红橘,3个柠檬柠檬酸和奎宁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个宽皮柑橘的12.18倍和10.05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反映了柑橘品种的种质特征,且与果实风味和口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