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思茅松穗条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截顶类型对思茅松萌条数量和母株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受截顶高度的影响明显,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萌条数量多;截顶高度对采穗母株的存活也有较大影响,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存活率高.对1年生采穗母株,截顶前的母株高度对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和母株保存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为综合分析其平茬后的补偿性生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度平茬(平茬高度5 cm)、中度平茬(平茬高度10 cm)和轻度平茬(平茬高度15 cm)3个平茬高度处理,以不平茬作为对照,1年后采用全株收获法测定根(主根和侧根)、茎(主干、侧枝、萌条枝)、叶(母株针叶和萌条针叶)生物量,并计算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比,比较分析各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及平茬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分析各器官间生物量的相对生长关系。【结果】 云南松苗木除重度平茬的叶生物量显著(P<0.05)小于对照外,其余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地上部分和单株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生物量的再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根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主根,茎生物量更多分配到侧枝,叶生物量更多分配到母株针叶。从生物量占比来看,处理间根质比、叶质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重度平茬可显著提高根质比、降低叶质比(P<0.05);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云南松苗木根质比(16.38%~23.52%)逐渐增加,叶质比(48.12%~40.94%)逐渐减小,茎质比(33.79%~35.54%)的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平茬高度与主根生物量、侧枝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萌条枝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萌条针叶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平茬高度的降低有利于主根生物量和侧枝生物量的积累,但会减少萌条枝和萌条针叶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分析表明,重度平茬叶 单株生物量间和轻度平茬地上部分 单株生物量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余的叶-茎、叶-根、茎-根、地上部分-根生物量等的相对生长关系均为等速生长。【结论】平茬通过影响云南松苗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而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平茬高度降低可促进生物量向根分配,减少向叶分配,而对茎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3.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顶端优势明显,主干通直。本研究以二年生杉木嫁接母株为试材进行截干修剪试验。结果表明,各母株截干处及辅养枝部位均可促发新梢,经二次截干修剪后,母株高度被有效控制(2.5 m以下),树体径向生长趋旺,经截干修剪后的母株雌花量也随冠幅的增大数量有所增加,发生部位也趋于下移,且分布更为均匀。杉木母株的矮化利于种子园集约化管理技术包括人工辅助授粉等的实施及采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产生干基萌苗的能力以及萌苗的产生和生长特性,以制定合理的人工促萌措施。【方法】2009-2010年,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地区天然栓皮栎次生林中4个径级共40株栓皮栎个体进行环剥并跟踪观测2年,比较了不同径级栓皮栎产生干基萌苗的母树比例及萌苗的数量、枯死率、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结果】1)栓皮栎母树均能在环剥后1个月产生愈伤组织以保护伤口,观测过程中没有母树死亡;2)78%的环剥母树能够产生干基萌苗,70%的母树能在环剥后2年内保存有活萌苗;3)胸径10~20 cm (2和3径级)栓皮栎母树的萌发率最高,80.0%的母树在环剥后能产生干基萌苗,并在2个生长季均能保存活萌苗,萌苗枯死率为0.0%~24.7%,萌苗高度、冠幅和基径均大于1径级和4径级母树的萌苗;4)单株干基萌苗数量随着母树径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4径级母树胸径最大,产生干基萌苗的时间最晚,萌苗数量最少;5)各径级母树在环剥后第2年仍然能产生当年生萌苗,但只有2径级母树的2年生萌苗所占比例远多于1年生萌苗,3径级母树则相反,4径级母树只有1年生萌苗。【结论】在栓皮栎次生林改造和经营中,可提前1~2年对胸径在10~20 cm的间伐对象进行环剥,待其产生干基萌苗后再进行砍伐,这样有利于缩短间伐林地土壤的裸露时间,促进林地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杜仲截干萌条林的适宜供水量,为杜仲人工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6年生杜仲进行截干处理,研究了生长季单株供水量分别为0.14(Ⅰ级)、0.28(Ⅱ级)、0.42(Ⅲ级)、0.56(Ⅳ级)m3条件下杜仲萌条的生理及生长指标。【结果】不同水分处理时,杜仲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不同,自然条件及供水不足(处理Ⅰ、Ⅱ)条件下,杜仲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充足供水(处理Ⅲ、Ⅳ)时,杜仲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午休"现象消失,且净光合速率提高,6月份是杜仲净光合速率最大的时期。人工供水能增加杜仲萌条的生长,6~9月份,处理Ⅰ、Ⅱ、Ⅲ、Ⅳ的杜仲萌条枝长总生长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6%,33.9%,70.7%和41.6%,新枝基径总生长量分别较对照增加5.7%,51.4%,114.2%和108.6%。人工供水可以显著增加杜仲二次分枝的数量,处理Ⅲ二次单株分枝数、平均枝条长度、叶干重分别达到21个,18.3 cm,8.4 g/株。【结论】单株供水量为0.42 m3最有利于杜仲萌条生长,二次分枝数最多,平均枝条长度最长,单株叶干重最大。  相似文献   

6.
构树是喀斯特地区的先锋树种之一,文中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不同干扰条件下构树萌枝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构树萌枝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增长、稳定和衰退的趋势;萌枝种群结构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各类型的数量和年龄结构与干扰有关,说明萌枝是主要的更新方式,干扰是影响萌枝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度干扰促进了构树萌枝的发展。萌枝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乔木层呈随机分布型,而灌木层呈集群分布型,主要与构树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干扰及群落内生境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同源四倍体玫瑰香葡萄的硬枝扦插生根特性,该试验以同源四倍体玫瑰香葡萄和其二倍体玫瑰香母株以及贝达、巨峰和Dog Ridge的硬枝插条为试材,采用自动控温插床扦插,定期调查了硬枝插条的不定根发生率、发生数量和长度,一级侧根数量和长度等,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同源加倍以后.其硬枝扦插的不定根发生时期推迟了3 d,且不定根发生率、不定根发生数量和不定根生长量显著降低.扦插第21天,同源四倍体玫瑰香的不定根发生率、不定根发生数量和不定根平均生长量分别只有22.6%、0.52条/插条和1.6 cm,显著低于同期二倍体玫瑰香母株的不定根发生率、不定根发生数量和不定根平均生长量(分别达为58.8%,3.27条/插条和14.6 cm).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构建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生物量预测模型,为估算当地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基础。【方法】以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柠条、沙棘、沙柳、杨柴)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株收获法测定4种灌木不同营养器官(干、枝、叶、根)的生物量,将实测生长因子(地径D、株高H、冠幅直径C)及其组合因子(冠幅面积S、植冠体积V、植株体积D2H)作为自变量,利用生物量模型法选取一元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构建4种灌木各器官、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结果】4种灌木不同器官中,柠条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干、枝、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沙棘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沙柳干、枝、根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杨柴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4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相同,柠条和杨柴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沙棘和沙柳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4种灌木全株与地上生物量模拟方程平均相对误差(RMA)为13.46%~24.07%,总相对误差(RS)为-11.19%~7.66%,拟合精度较高。【结论】构建的4种人工灌木林全株与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库布齐沙漠地区区域尺度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9.
以2年生烟富3/M26/八棱海棠为试材,研究了短截和摘心对其分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截和摘心处理均可以促发分枝,两处理发枝率均为100%,分枝系数分别为2.95和2.11,二次分枝数分别为每株37条和16条,二次分枝长度分别为26.8 cm和36.2 cm。短截处理二次分枝以长枝和发育枝为主,长枝和发育枝的总数量占分枝总数量的比例为81.0%,其次依次为中枝和短枝,其数量占分枝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6.2%和2.7%;摘心处理二次分枝全部为长枝和发育枝,其数量占分枝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37.5%和62.5%。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在云南元江进行了牛角瓜不同截干方式和2种立地条件下的造林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截干与不截干造林当年生牛角瓜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冠幅(南北)、叶片数和花序的增长量差异显著,冠幅(东西)、萌蘖数的增长量差异不显著,截干、截干+除萌的果实增长量与对照差异极显著。截干造林明显优于不截干造林,且以截干造林后当年再除萌效果最好。牛角瓜生长对光照条件较敏感,在光照充足的立地条件下,能发挥其早期速生特性,因此,在营造牛角瓜林时,应选择光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造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互助县不同浅山干旱区以不同季节和不同截干方式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山杏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造林的成活率、年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2.0%、29.04cm、0.22cm,较春季造林高。中度截干的成活率、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7.0%、36.5cm、0.270cm,均比其它截干方式高,说明山杏在我县干旱浅山造林中以中度截干在秋季10月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丰富高寒冷凉区园林绿化乔木树种,从不同地方引入15个乔木树种开展了抗寒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白蜡、杜梨和皂角栽植后,平均保存率82.05%~91.93%,萌枝数4.28~7.14个/株,新枝长度21.05~42.03 cm,新枝粗度1.08~1.57 cm,枯枝率、枝条干枯长度和树干干枯高度均为0,景观效果评价为优,在高寒冷凉区园林绿化中应优先应用;紫叶李、西府海棠和山杏栽植后,平均保存率、萌枝数、新梢长度和粗度也较高,但越冬后少量枝条和树干顶端干枯,通过保护和修剪等措施可消除负面影响,可作为后备树种;其他树种越冬后死亡率高,枝干干枯严重,应慎重栽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湿热环境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氧化生理及子房发育的影响,为黄瓜耐高温高湿鉴定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湿热黄瓜品种‘燕青’和喜冷凉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常湿CK(28 ℃、空气湿度(RH)75%)、常温高湿T1(28 ℃、RH95%)、高温常湿T2(42 ℃、RH75%)和高温高湿T3(42 ℃、RH95%)4个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幼苗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生长指标以及子房发育状况。【结果】T1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基本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仅气孔导度(Gs)显著(P<0.05)高于CK。T2和T3处理下,‘燕青’的Pn较CK明显下降,GsCi极显著(P<0.01)下降,而Tr极显著(P<0.01)上升;‘津春4号’的Pn较CK极显著(P<0.01)下降,Gs明显下降,Tr极显著(P<0.01)上升,而Ci与CK差异不显著(P>0.05)。2个黄瓜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各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仅T1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T2和T3处理下,‘燕青’和‘津春4号’的ΦPSⅡ、ETR和qP较CK极显著(P<0.01)下降。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T2和T3处理下SOD、POD活性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燕青’的CAT活性仅T3处理显著(P<0.05)低于CK,‘津春4号’的CAT活性T2和T3处理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燕青’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津春4号’在T2和T3处理下O-2·含量显著(P<0.05)高于CK,而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植株干质量、株高、茎粗、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T2和T3处理下,植株干质量、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较CK显著(P<0.05)下降,株高和‘津春4号’的茎粗则较CK显著(P<0.05)上升,而‘燕青’的茎粗仅T2处理较CK极显著(P<0.01)上升。2个黄瓜品种在处理9 d时,T2和T3处理下子房长度增量和子房直径增量均较CK极显著(P<0.01)下降。【结论】苗期高温高湿对黄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生理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高温高湿伤害略大于高温常湿,常温高湿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一年生构树截干移植后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年生不同地径构树截干移植后的根系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径大于1.5 cm的苗木截干移植(留茬高度为15~20 cm)处理的效果最好,截干移植后当年成活率达90%,而且主根和一级侧根长度、侧根个数、根系生物量均比未截干对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转移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RT-PCR法检测VEGF和COX-2基因表达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76.67%较对照组43.33%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76.67%(23/30)、66.67%(20/30)和50.00%(15/30),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50.00%(15/30)、36.67%(11/30)和30.00%(9/30),随访1、2年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年存活率基本相当。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表达下调,对照组明显上调,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COX-2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可获得满意疗效,增效作用与COX-2、VEGF的调控有关,且对1、2年生存率改善显著,使转移风险降低获益。  相似文献   

16.
以沟灌、水平畦灌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分析了在关中灌区集雨节灌种植技术对夏玉米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灌溉处理中,集雨节灌处理各测定时期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沟灌、畦灌。集雨节灌处理的籽粒产量在播前灌1水处理下较沟灌、畦灌和沟垄集雨种植分别提高4.9%(P<0.05)、8.5%(P<0.05)和2.2%,在开花期灌1水处理下提高6.0%(P<0.05)、8.3%(P<0.05)、1.3%;在播前和开花期均灌1水处理下提高7.0%(P<0.05)、11.2%(P<0.05)和7.2%(P<0.05)。不同灌溉时期集雨节灌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瞬时 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在灌浆期显著高于畦灌,对基础荧光(Fo)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不明显。除开花期灌1水处理外,其它灌水时期下的集雨节灌处理百粒重显著高于沟灌、畦灌处理。研究表明,集雨节灌可以显著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增强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光合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且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沟灌、水平畦灌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截干高度对香椿芽菜产量和商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年生香椿Toona sinensis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截干高度对香椿芽菜的产量、感官品质、营养成分质量分数等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①0,20,40,60,80 cm截干处理下,顶芽的感官品质差异不显著,侧芽的感官品质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顶芽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顶芽的产量、维生素C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侧芽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侧芽的产量及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从提高芽菜产量和感官品质考虑,60 cm截干效果最好,顶芽的感官品质最佳,芽菜产量比最差的0 cm截干高22.3%。③顶芽的产量、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均比侧芽高,生产中应重点考虑顶芽的商品性状指标;0和20 cm截干,顶芽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质量分数相对较高;60 cm和80 cm截干,顶芽的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相对较高。图3参18  相似文献   

18.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目地是探明加气灌溉不同灌水量和加气灌水频率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采用温室小区对照试验,设置3个不同作物-皿系数Kcp(Kcp=0.8、Kcp=1.0、Kcp=1.2)和2个加气灌水频率(1次/3d、1次/6d)共组成6个处理,均以对应的不加气灌溉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灌溉频率及灌水量下,加气灌溉可以提高番茄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加气灌溉的番茄株高较不加气灌溉增加1.44%、茎粗增加3.02%、产量增加19.49%;加气灌溉有利于温室番茄茎粗、株高的生长,并且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利。加气灌溉处理时,在相同的灌水量条件下,1次/6d较1次/3d的加气灌水频率,株高增加了8.08%,茎粗增加了6.33%,产量增加了26.01%。由此得出:加气灌溉对植株生长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显优于不加气处理;灌水频率为1次/6d且Kcp=1.0的处理最有利于番茄生长量的积累、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抚育间伐对云南松非结构性碳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抚育间伐对云南松各个器官非结构性碳(NSC),以及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机制。  方法  以云南省永仁县国有林场白马河林区云南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间伐强度为35.4%)与对照样地,分析抚育间伐对云南松非结构性碳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结果  (1)抚育间伐显著影响云南松针叶和枝的NSC含量(P < 0.01),对根NSC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抚育后枝NSC含量增长9.30%,而针叶NSC含量减少3.57%。(2)抚育间伐对云南松枝C含量、针叶和干P含量有显著影响(P < 0.05),对针叶N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但对根的C、N、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抚育后云南松枝中C含量增加12.93%;针叶中N含量增长18.04%;叶和干中P含量分别降低了27.78%、55.56%。(3)云南松NSC、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各个器官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和根P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叶中C含量则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P < 0.05)。  结论  抚育间伐能促进云南松干、枝和根NSC含量以及各器官C含量的积累,降低叶NSC和各器官P含量,改变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格局;该地区云南松人工林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N限制,适当配施N肥将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cm、30cm、40cm、60cm 4种定干高度处理,观察比较对灵武长枣幼树生长和整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当年枣头枝的生长量,二次枝的数量、长度、粗度、节位数等数据来看,均以30cm定干高度效果最好。生产实践证明,适当低定干可以减少苗木栽后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协调了根冠的生长,使地上部和根的生长保持平衡,从而保证了苗木成活和植株的正常生长,也为培养丰产树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