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推广高效油菜生产技术,研究“油薹两用”对直播油菜生产的影响。[方法]设摘薹20cm、摘薹10cm和不摘薹3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记录生育期,考察农艺性状、产量和效益。[结果]摘薹使油菜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有效分枝位降低,一次分枝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增加,总分枝数减少,单株角果数减少,千粒重减小,油菜籽产量减少;摘薹长度越长,莱薹产量越大,但油菜籽减产越明显。[结论]直播油菜适当应用“油差两用”技术才能增加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油蔬两用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蔬两用生产方式下油菜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以合理施肥,通过两年定点取样,以不摘薹处理为对照,比较油菜现蕾摘薹后至成熟期间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差异。结果发现:摘薹后油菜生育期、分枝结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等均发生了改变。与不摘臺相比,摘薹后油菜籽粒产量降低,整株干物重增多,生育期延长8d,分枝发生提前,二次分枝增多(达每株19.2枝),籽粒产量主要来自二次分枝。氮磷钾三种元素含量随生育进程低,成熟时在角果中的含量大于根茎。摘薹后20d内,由于创伤的修复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加缓慢。摘薹20d后,植株开始快速吸收养分;至成熟时,摘薹处理氮磷钾养分的积累更高。摘薹后油菜冠层结构以二次分枝为主、一次分枝为辅,二次分枝花果干物重、氮素积累量均高于一次分枝;而不摘薹处理一次分枝干物重和氮素积累量最高,主茎次之,二次分枝最低。油菜摘薹后生育期延长,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持续时间变长。可见,油蔬两用生产的油菜需肥特性与常规油菜不同,需要结合特性研究具体的肥料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菜油二用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80进行了密度、盖膜、摘薹次数等试验.结果表明,湘杂油780摘薹1次菜籽产量与不摘薹处理和对照湘油15号相近,菜薹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由于摘薹处理菜薹产量平均可达7 500 kg/hm2左右,其单位面积产值比一般只收菜籽的油菜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菘蓝的特定染色体附加到甘蓝型油菜所产生的附加系表现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但尚无营养成分、菜薹和菜籽产量、综合效益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以抗病毒油菜菘油1号为父本,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川A-3为母本选育出菘油2号,并对其进行油蔬两用产量、农艺性状、菜薹营养、种子品质、综合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菘蓝染色体特异标记的植株占48.56%,其菜薹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锌含量明显高于西兰花1-1-5、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与西兰花1-1-5相当。从播种到始摘薹的天数平均为117 d,菜薹产量为16 908.8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75.1%。与单纯收籽栽培相比,摘薹后末花期延迟6~10 d,株高、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量都显著降低,其末花期理论生物量平均124.3 t/hm2,收获油菜籽1127.3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16.4%,较单纯收油菜籽栽培减产42.3%,油蔬两用栽培平均综合效益108 892.4元/hm2,比单纯收油菜籽栽培新增效益92 920.4 元/hm2。菘油2号油蔬两用栽培对增进人类健康和油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油蔬两用”是油菜多功能利用的重要途径,可有效带动油菜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本文探讨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模式,从发展过程、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菜籽油和油菜薹的品质与利用方式、品种选育与筛选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油蔬两用开发利用的进展,并针对油菜在品牌经营、栽培技术、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政策扶持等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油蔬两用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促进油菜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6.
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4个甘蓝型光叶杂交油菜组合的营养优势表现和摘薹对油菜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光叶杂交油菜营养优势明显,早播可以早摘薹,摘薹作蔬菜对株高和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光叶杂交油菜作油用及菜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城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个甘蓝型光叶杂交油菜组合的营养优势表现和摘薹对油菜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光叶杂交油菜营养优势明显,早播可以早摘薹,摘薹作蔬菜对株高和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光叶杂交油菜作油用及菜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城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胡建湘 《作物研究》2020,(2):168-169
当下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低,提高耕地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甜(糯)玉米-薹油两用油菜连作技术模式符合传统种植习惯,而且产品适销,效益稳定,值得推广。生产中,选择好合适本区域的优良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推广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理想的效益,比种植双季稻每公顷增收29400元。  相似文献   

9.
油菜作绿肥和蔬菜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油菜作为绿肥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了油菜蔬油两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油菜作为绿肥使用的优势及栽培要点,对油菜作为绿肥兼蔬菜使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油菜的用途不断扩大,从油用发展到菜用、饲用、肥用以及观赏用,甚至一油两用或多用。但目前除了油用油菜的品种特性有明确的目标,对其他用途的油菜品种应具备什么基本特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综合分析近年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用途油菜对品种特性的基本要求,以期为油菜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一种两收栽培模式有利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节省物化投入,增加产出。一季稻蓄留再生稻,其纯收入比一季稻、一季稻+油菜、早稻+晚稻3种模式分别增加5265、4275、4080元/hm~2;薹油两用比单独收获油菜籽纯收入增加4500元/hm~2;子莲田间采收藕带,比单收子莲增加纯收入10 500~15 750元/hm~2。要抓好田块选择、品种安排、田间培管、科学采收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成都平原区稻茬田油菜直播密度3.0×10^5株/hm^2条件下,选用川农油3号品种,开展了烯效唑浸种、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大田试验,探讨烯效唑施用方式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烯效唑较为敏感,烯效唑浸种、拌种处理,均明显降低直播油菜的出苗率和有效密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油菜成熟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烯效唑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可明显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分枝部位茎粗有所增加;推迟喷施时间或增加喷施次数有利于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维持较高籽粒产量。综合比较认为,对于直播油菜,采用叶面喷施烯效唑较好,喷施质量浓度以100 mg/L为宜,喷施时期宜在蕾薹初期或苗期与蕾薹初期进行两次。  相似文献   

13.
在秦油2号和当地白菜型油菜品种花籽的根、茎、叶中.含硼量的高峰期出现在初薹期至盛蕾期,含铜的高峰出现在盛蕾期至初花期.秦油2号根、茎、叶中锌含量的高峰期是在初花期。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油菜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不同施氮量和薹肥比例对油菜品种湘油13号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和大薹肥比例,可抑制油菜果壳和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以及籽粒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活性,降低种子含油量,提高油菜籽粒、果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蛋白氮、非蛋白氮及总氮含量,增加种子蛋白质含量。中氮量处理(225kg/hm^2)的籽粒产量最高,与籽粒蔗合成酶(SS)活性和收获指数最高有关。施氮量225kg/hm^2,30%作薹肥施用,能协调高产和较高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浙双72菜用和油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浙双72油菜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及采薹长度对菜薹、菜籽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表明,浙双72早播可以提高菜薹、菜籽产量,播期以9月1日为宜,移栽密度10.5×104株/hm2为佳。采薹对株高、一次分枝有较大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采薹长度以10cm为好。浙双72作为菜用和油用栽培,单位面积产值明显增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薹肥施用时期对垄作摆栽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合适的薹肥施用时间,研究垄作摆栽油菜主茎节间长和冠层结构,以移栽的宁杂1818为材料,基肥每公顷施375kg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各为16%)、187.5kg尿素和15kg硼砂;薹肥每公顷施225 kg复合肥和150kg尿素。以常规薹肥施用时期,即薹高10cm时施用薹肥为对照(CK),另设2个处理:分别在薹高30cm和50cm时施用薹肥,研究产量、植株主茎长、结角点高度和枝序产量比例等指标。结果发现:(1)薹肥施用越早,主茎越长,主花序越短,植株越高。(2)薹高50cm施用薹肥的植株主茎结角起点低,结角层最厚,结角层的光合生产力最高。(3)3个不同的薹肥施用时期下,薹高50cm施用薹肥的处理得到的油菜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最多,千粒重最大,产量也最高。说明宁杂1818在薹高50cm时追施薹肥可以使植株群体结构更合理,产量构成因素更协调,获得高于4 000kg/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熟期油菜碳氮代谢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早熟油菜碳氮代谢机理,以早熟油菜中油116(ZY116)、中早熟油菜L01和中晚熟油菜品种浙双8号(ZS8)为材料,研究开花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碳氮代谢关键酶及各生育时期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初花期叶片的GS活性低于中晚熟品种,SPS活性高于中晚熟品种,在角果形成初期籽粒的GOGAT活性高于中晚熟品种,角果成熟后期SS活性低于中晚熟品种。油菜蕾薹期C/N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而不同油菜品种的开花前C/N最高值不同,早熟油菜C/N最高值低于中晚熟油菜。  相似文献   

18.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三种氮素营养快速诊断方法在油菜上的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SPAD仪法、硝酸盐反射仪法和光谱仪法在油菜氮素营养快速诊断上的适宜性。试验设施氮0、60、120、180、240、300和400kg/hm2处理,在八叶期、十叶期和蕾薹期对各处理SPAD值、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和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并测定各时期油菜生物量和收获期籽粒产量。对不同施氮量下的油菜产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及方程拟合,并对三种诊断方法各测定指标与氮肥用量、籽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满足氮素营养快速诊断要求。三种诊断方法中,硝酸盐反射仪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油菜氮素营养状况,但受油菜生理特性(苗期生物量小、蕾薹期氮素奢侈性吸收等)影响,诊断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不高。光谱仪法比较适宜于油菜蕾薹期氮素营养诊断,但存在追肥时期过晚、操作不方便等缺点。综合分析认为,SPAD仪法诊断结果稳定,并且具有快速、简便、低耗等优点,适合于油菜氮素营养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0.
以中熟品种湘油15号为对照,2010~2011年在长沙对3个早熟油菜材料杂1613、005和G7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材料比中熟品种现蕾、初花和终花都早,具有苗期短、蕾薹期和角果发育期长的特点。各油菜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早熟材料苗期越短,功能叶片中的GA3含量越高,ABA的含量越低。营养生长期,各个早熟材料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湘油15号低;生殖生长期,仅杂1613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高。早熟材料的净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期均低于对照湘油15号,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湘油15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