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调查黑龙江垦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情况,对黑龙江省农垦区某牛场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肢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泌乳量在8 000 kg以上奶牛蹄病发生率较高;1~4胎、2~5岁奶牛肢蹄病发生率较高;5~9月份是奶牛肢蹄病的高发期。表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胎次、年龄、泌乳量和发病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奶牛蹄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笔者对某大型奶牛场开展了奶牛蹄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蹄病年平均发病率达24.2%,其中:不同季节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三季度最高,达39.8%;不同年龄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5~7岁最高,达39.1%;不同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4胎次最高,达45.4%;泌乳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随泌乳量的增加而升高。自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来,该规模化奶牛场蹄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34.7%下降至2010年的11.9%,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奶牛蹄变形及蹄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蹄变形和蹄病是影响奶业生产的重要疾病。为了阐明奶牛蹄变形与遗传的关系 ,对某奶牛场 2 0 0 0年出生乳牛中的 3 7头蹄变形患牛进行了系谱调查 ,结果表明蹄变形与父系遗传有着某种联系。为了阐明奶牛蹄叶炎及腐蹄病的发病规律 ,从泌乳量、胎次、月份等 3方面对1 3 7头发生相关蹄病的奶牛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相关蹄病在高产奶牛、炎热多雨季节和第 2~ 4胎母牛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某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远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为了解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素和发病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牛场2014—2018年的奶牛群体改良(DHI)数据为主,对该奶牛场各年不同月份的奶牛体细胞评分、不同月份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不同胎次的奶牛、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奶牛和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奶牛发病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不同胎次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和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泌乳天数在1~44,45~99 d的发病率最高,305 d以上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产奶量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奶牛蹄病是指奶牛蹄部发生的各种急慢性、细菌性或者机械性损伤,主要包括蹄冠炎、蹄叶炎、蹄皮炎、蹄底糜烂、蹄球炎等.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可引起奶牛泌乳量下降、繁殖力下降或长期卧地不起而被淘汰,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程度的提高,奶牛蹄病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据调查,从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新密市2800头奶牛中,发生过蹄病的奶牛有167头,8个奶牛小区发病率均在5%~10%之间,其中主要以奶牛蹄叶炎、腐蹄病居多。在奶牛群中各年龄的牛均易患蹄病,且多为散发,其中高产奶牛,尤其是分娩后的奶牛易发。蹄病是奶牛跛行的主要原因,使病牛运动不便,影响泌乳量,给奶牛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为给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选取2016年2-5月新疆垦区11个集约化奶牛场的9 718头奶牛为研究对象,统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春季蹄病主要为蹄壁过长、腐蹄病、蹄叶炎、蹄底脓肿或溃疡、蹄冠病、白线病,总发病率为5.66%,其中,腐蹄病、蹄壁过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蹄病(P0.05),占所有蹄病的33.82%、32.18%,高产泌乳奶牛蹄病发生率最高(10.94%),青年牛蹄病发生率最低(0.59%),干奶牛蹄病发生率居中(5.90%)。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与年龄、泌乳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病种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养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本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发生,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发病率较低(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的发生(P0.01),反过来,蹄叶炎也增加了蹄变形的发生风险;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每年的3—5月;大量饲喂精料能促使奶牛蹄叶炎的发生;3~6胎次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引起奶牛养殖者对奶牛蹄病的重视,减少因奶牛蹄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对临洮城郊几个奶牛场的四百多头不同胎次奶牛的蹄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奶牛1~6胎次内随着胎次的增加,蹄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3胎以上产奶牛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1~2两胎。从发病程度来看,1~5胎随着胎次的增加"中+,重"程度发病产奶牛比例逐渐加大,而"轻"度发病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而6胎次的奶牛发病程度的变化与前者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趴脚是导致规模化奶牛场成乳牛淘汰的常见原因之一,给奶牛场带来的损失较大。笔者以我国南方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2022年1—12月份奶牛趴脚记录为基础数据,分析在不同月份、不同泌乳阶段、不同胎次、不同场地、有无其他疾病下该牧场奶牛趴脚发生的情况。结果显示:4月、5月、9月、10月的趴脚奶牛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产后30 d内的新产牛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产后31~60 d的高产牛;不同胎次之间奶牛发生趴脚的概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胎次奶牛趴脚发生率相对较高;牛舍内通道是趴脚发生的主要区域;疾病导致奶牛趴脚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2.
奶牛蹄部体积虽小,却担负着自身400~600kg体重,并保持稳定姿势,维持正常运动和其他生理功能.因此,蹄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奶牛生产性能;但随着奶牛饲养数量不断增加和奶牛个体产奶量的提高,奶牛蹄病发生率也凸显增加,据五常地区不完全统计,1985年奶牛蹄病发病率为5.8%,淘汰率3.1%,2008年奶牛蹄病发病率上升到12.5%,淘汰率上升到5.1%.  相似文献   

13.
对包头市九原区散养牛户和某公司奶牛场共计754头奶牛的变形蹄及蹄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变形蹄牛较正常蹄形牛更易发生蹄病(P〈0.01),尤其产奶量高的牛更易发生变形蹄和蹄病(P〈0.01),且变形蹄占37.7%,变形蹄以延蹄为主。发生过蹄病的奶牛达39.84%,而且以多蹄并发为主。因蹄病淘汰的牛占总淘汰牛的19.4%,仅次于中毒病、代谢病的淘汰率。同时成年奶牛的变形蹄和蹄病发病率随胎次增高呈上升趋势,而且蹄病发生率与父系关系差异显著(P〈0.01)。奶牛发生变形蹄和蹄病后的产奶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奶牛蹄病是奶牛蹄部一类疾病的总称,多发于夏秋潮湿季节。该病主要引起奶牛蹄部腐烂,奶牛发生跛行、起卧困难,影响奶牛的采食量和泌乳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奶牛蹄病是指奶牛的蹄部发生各种急慢性、细菌性或者机械性的损伤,主要包括蹄冠炎、蹄叶炎、蹄皮炎、蹄底腐烂、蹄球炎等。奶牛蹄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于引起死亡。但它会引起奶牛泌乳量下降、繁殖力下降或长期卧地不起,成为严重危害奶牛生产性能的一大类疾病,特别是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据统计,发生蹄病的淘汰率约占成年乳牛淘汰率的15%-18%。  相似文献   

16.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牛群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19%,5岁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2~4岁奶牛(0.01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奶牛蹄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引起死亡而常不引起人们重视;但它引起泌乳量下降、繁殖力下降或长期卧地不起而被淘汰,成为严重危害奶牛生产性能的一大类疾病,据统计蹄病淘汰率约占成年乳牛淘汰率的15%-18%。蹄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奶牛的遗传性状、营养状况、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常是导致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两种不同饲喂方式的奶牛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种饲喂方式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酮病的发生与发病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产奶量以及酮病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酮病多发生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1个月左右为高发期。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下酮病的发病率较低,以1~3胎次的母牛发病率较高,且初胎牛的发病率最高,之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奶牛产奶量越高,酮病发病率也越高。当日产奶量在50kg以上时,发病率为62%;在40~50k时发病率为44%;在30—40kg时发病率为33%;在20~30kg时发病率为25%;当日产奶量在10~20k时,基本上没有牛只发病。结论表明,不同饲喂方式影响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以及产奶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荷斯坦奶牛体重体尺(十字部高和胸围)随胎次、泌乳及妊娠月龄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华北、中原和南方地区规模化牧场,于2019年7—11月分别对467头第1~5胎次泌乳1月的荷斯坦奶牛进行体重测定,对1 668头第1~5胎次奶牛进行体尺测量,对6 711头第1~3胎次泌乳1~10月奶牛、4046头第2~4胎次妊娠3~10月龄奶牛进行体重测定。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分析胎次、泌乳及妊娠月龄对奶牛体重体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3胎次奶牛体重显著高于第2胎次,二者均显著高于第1胎次,3胎次后奶牛体重无显著变化,平均体重超过我国成年奶牛650 kg标准;第2~5胎次奶牛的十字部高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第1胎次;第1~4胎次奶牛的胸围随胎次增加而显著增加;各胎次奶牛泌乳2~4月时体重最低,在妊娠6、7月体重开始显著增加,至妊娠10月达到最高。本研究表明奶牛体重体尺受胎次、泌乳及妊娠月龄影响,规模化牧场需考虑奶牛生长规律配制日粮,设计牧场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