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流行文化视域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流行文化在丰富了"90后"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价值观的模糊化、扭曲化、功利化和世俗化。针对网络流行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引领,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并借鉴网络流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创新"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穿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主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基础"课中,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认知到认同、到不自觉的践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转轨期,主流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体育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思想工作的内在需求。本文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脱嵌"状况出发,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嵌入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提出了体育教育工作中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思路和方法,对指导高校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落细,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格局,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倡导的关心理论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具有关系性、生命性、动态性、双向性、连续性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素质升华的体现,是个体走向社会群体的能力表现。该理论赋予了教育更为深刻的意蕴和角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树立"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第二,立足学生成才成长规律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确立具备"关心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标准;第三,革新课程建设,以构建学习型教学模式为目标,形成具有关心意蕴的教育教学氛围;第四,建立以"4S"为管理目标的学生管理制度,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潜能,制定个性化学生成长记录册,深度激发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第五,树立"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观,制定"四方合力"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了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全新课题。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的生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引路径。传统时期的大学生价值教育模式多以理论灌输模式为主,然而时代的进步又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主体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只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将传统的教育转化为交往式和对话式教育,才能有效实施主体间性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本文即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统摄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理论学习、实践教育、大学生思想认知和社会环境创建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成为了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所以如何实施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了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本文以当前中美爱国主义教育为研究主题,从中美两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出发,比较中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性,对改进和丰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精神"作为河北农大人30余年实践形成的价值凝聚和思想传承,它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并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基础。以"太行山精神"传承为典型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工作,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又贴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太行山精神"传承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模式、健全机制,知行合一、扎实推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尤其是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思想重视、实际轻视"的现象,缺少稳定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为此,建议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贴近理论、贴近学生、贴近实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观念、方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考核,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发挥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大学生个性鲜明,价值观取向尚未稳定,故高校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美育教育有着伦理性、情感性与愉悦性特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相互关联,两者教育目的一致。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方法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矛盾即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运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实现"个人化"与"社会化"的辩证统一。而实现统一要求个人不仅能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导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能够主观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本文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改以往注重事实层面矛盾研究常态,从价值认同层面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存在的矛盾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成为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中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最直接的团学组织,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在青年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共青团组织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普通高校"大思政"格局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上课程之一,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修"课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49-350
高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贯彻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的重大举措。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关系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惑。组织高校学生党员学习并充分解读"初心"与"使命",开展学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构建自信的校园氛围。同时,让学生党员组织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来,引导其以生动客观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主题教育开展的内容和心得,从而帮助大学生党员塑造有"初心和使命"的新时代价值观。借用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并丰富大学生党员价值观,使其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坚定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教育是核心。目前,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认识不够全面、客观,对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认识有所偏差,对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践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教育与实践的途径、宣传工作与环境建设、评价体系与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以认同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耦合、内容耦合、价值耦合三个层面探讨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耦合性,分析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认同主体具有价值多元性、认同关系具有价值多维性、认同历程具有价值时效性、认同教育难以实现针对有效、认同效果难以保持知行合一、认同环境难以保持稳定常态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以"大思政框架"为引领,构建新思路;以"三个统一"为依托,实现全覆盖;以"四个认同"为导向,推进全过程来提升大学生基于底线伦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使用SPSS 20.0和CiteSpace.5.1.R8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梳理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前沿动态。结果表明,社会各界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度及理论成熟度与我国政策有关,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热点主要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未来趋势集中于微文化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意识形态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对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即"两个务必"、"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两个敢于",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及民主精神教育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启示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他们在持有自身价值观的同时,还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评判者与实践者的角色。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价值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阐述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对教育的过程、效果进行反思,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给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的教育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学生价值观的缺失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也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价值观缺失、思政教育"水课"问题严重、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不同困境,需要在构建顶层设计、培育金课、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