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良种繁育推广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良种更新换代对河南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在提高粮食单产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一般认为达40%以上。 2004-2007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由504亿斤提高到599亿斤,增加了95亿斤,全省平均单产由680斤/亩提高到760斤/亩,提高了80斤/亩,平均每年增加20斤/亩。  相似文献   

2.
良种繁育推广对河南粮食增产300亿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良种更新换代对我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1.1河南省2004-2008年夏粮生产情况见表1。2004-2007年,我省小麦总产量由2004年的504.1亿斤提高到2007年的598.8亿斤,增加约95亿斤,平均单产由680斤/亩提高到760斤/亩,提高了80斤/亩,平均每年增加20斤/亩,主要原因是全省小麦品种进行了第九次更新换代,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郑麦9023、新麦18、周麦18等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三个品种2007年的播种面积达到约2500万亩)。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正定县南豆大队第四生产队,为了探索棉花高产规律,7r4年进行了高密度、早打顶的试验,在菜园地种植了4.8亩棉花,采取大麦和棉花间作,4.2尺一带,棉花行距平均2.1尺,株距2.8寸,每亩留苗12000株,到7月6日即全部打完了顶尖。据秋季收花时调查,每亩实有棉花10000株,株高80厘米,每株平均3.5个果枝,单株结铃9.1个,空株占5%,脱落率24.1%。经过精细管理,每自然亩收大麦300斤,皮棉128斤,折合亩产粮食1200斤,棉花170.6  相似文献   

4.
<正>青稞即裸大麦,也叫元麦、淮麦等,是世界上人类栽培最古老和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大麦有带稃和不带稃2种类型,带稃的叫皮大麦,不带稃的叫裸大麦。裸大麦由于它的子粒无外壳,内外颖与颖果分离,  相似文献   

5.
道县是湖南南部一个半山半丘陵地区。从一九六五年开始试种秋棉花,到一九七三年发展到1200多亩,单产不断提高,最高的达150余斤。大坪铺棉花试验站一九七二年试种0.5亩,折合早稻亩产984斤,秋棉亩产145斤,油菜籽亩产204斤。一九七三年该站在早稻收割后种上了秋棉18.6亩,平均早稻亩产594斤,秋棉花109.7斤,油菜籽120斤。其中有0.6亩,早稻亩产804斤,秋棉亩产130斤。据初步总结几个试验点的经验,要种好秋棉花,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1.选好棉田。选择当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沙壤田,有利秋棉成活快,长势好,结桃早。  相似文献   

6.
在突尼斯,大麦是仅次于小麦的一种重要禾谷类作物,占禾谷类作物栽培面积的38%。为了研究因适应性和最终用途选择造成的遗传多样性,在突尼斯26个大麦材料和品种中应用了17个代表大麦基因组的SSR。这些材料或者品种来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而且具有不同的最终用途。对于15个多态SSR,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6,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是一种古老的双季稻栽培方式,早在四世纪张湛所著《养生要术》中便有记载。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南方稻区推行单季稻改双季连作稻时,这种方式对提高稻谷总产作出过贡献。近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又逐渐被应用。并受到群众的欢迎。湖南省邵东县檀山铺乡孙求生等1984年试种5亩,头季亩产504.3公斤,二季亩产341.7公斤。实践证明,在种一季中稻光热资源有余而种双季连作稻不足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相似文献   

8.
淮阳黄花菜     
湖南省淮阳县是全国黄花菜的六大产区之一。所产的黄花菜干制品,菜条肥厚、色泽金黄、油大质脆、风味独特而驰名中外。早在1926年淮阳黄花菜面积已达15万亩,总产150万斤,为历史最好水平。解放前后由于战争和其它原因,菜田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目前淮阳黄花菜面积已恢复到近万亩,总产达120万斤以上。黄花菜作为淮阳的一大优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所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连续进行五年。1961年1.53亩,单产911.7斤。1962年7.29亩(早、中茬)单产838.5斤,其中1.7亩春玉米茬亩产935.2斤(有1亩987.5斤);2.04亩夏玉米茬单产856斤(有1亩946.7斤,0.63亩亩产1004.8斤);2.1亩山芋茬单产714.3斤。1963与1964两年,为了降低投资,减少了基肥用量,加之苗数不足与气候条件不利,因而影响了产量,1963年2  相似文献   

10.
浅谈向日葵     
近年来,世界向日葵生产发展很快,一九七八年播种面积达到1.95亿亩,总产285.2亿斤。葵籽油产量仅次子大豆油,居第二位.我国向日葵生产,解放后发展很快,到一九七九年,播种面积达533.3万亩,  相似文献   

11.
棉花是我国古老栽培的作物之一,在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我国农民历来都十分重视棉花整枝技术。早在十三世纪时,古农书《农桑辑要》就记载着“苗高二尺以上,打去冲天心,傍枝长半尺亦打去,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以后到十九世纪《种棉实验说》中谈到:“一畦之中,棉籽均匀,南亩摘头,北亩不摘头,逐年试验,摘头者每亩多收二、三十斤……。凡不摘头之棉,梢梗易长,去地愈远,力不足而铃多落,收数悬殊,为此故也”。解放后,  相似文献   

12.
大麦是世界上栽培广泛、适应性强的作物。据统计,面积达14.8亿亩,总产1700亿千克,约为小麦的40%,玉米的一半。大麦主要产区有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埃塞俄比亚以及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和我国。  相似文献   

13.
这个材料较深入细致地调查总结了三角村大队一九七三年二棉一粮间作套种的经验和科学道理。一九七四年该队二棉一粮间作套种又扩大到五百六十四亩,尺带改进为七尺一带,夏粮产量,平均每一自然亩棉花与大麦间作套种的,大麦产量是三百八十斤,按棉七五粮二五比例折合亩产一千五百二十斤,棉花与小麦间套种的,小麦产量是五百三十斤,折合亩产二千一百二十斤;棉花就目前长势和座桃情况看也好于去年。他们根据三年来二棉一粮间套种高产稳产的实验结果,计划一九七五年全大队能保证灌溉的耕地普遍采用这种种植方武,种法将又有两项改革,一是提早在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前,用人力在棉行里锄开沟、手撒籽播种小麦(淘汰棉花与大麦间套种),拔棉柴后再复盖一层农家肥,浇一次水;二是一部分面积试行改七尺一带为一丈四尺一带,更便于管理。他们的经验和创造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粮棉生产不断发展。一九七三年场部一千亩棉花,单产205斤,770亩粮田,单产1630斤。一九七四年遭受六十年来最大洪涝,棉花盛花期连降暴雨。但全场干群狠批“天命观”,抗灾夺丰收,棉花单产仍达176斤,粮食单产1661斤。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夺取棉花高产,从栽培角度讲,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对比,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早打顶是实现大面积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保定地区十年来的棉花生产实践证明,凡是棉花能够大幅度增产的单位,都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狠抓以密植为中心的技术改革取得的。如定兴县傅家庄大队,1964年大上密度,由每亩二、三千棵上到五、六千棵,使一千多亩棉花产量翻一番,单产提高到80多斤,一年向国家交售了八万斤皮棉。这个队还在早薄地上进行过高密度早打顶的科学实验,每亩一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在我省中部地区棉麦套种双丰收的经验,我系栽培组棉花科研组教师与工农兵学员在保定地区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中送大队与当地群众结合搞了两年试验。一、两种两收试验1974年棉花与矮秆齐大麦套种,获得亩产大麦306斤,棉花159斤。今年小麦红蚰包锈病严重,千粒重低,每亩实收小麦338.4斤,棉花可望收到200斤。  相似文献   

17.
一、旱地三熟制的增产作用我县是地区部署的旱地三熟制攻关试点。1983年全县种植10.81万亩旱地套作三熟,共收粮食1.3069亿斤,平均每亩1208.9斤。其中麦、苞、苕套作三熟10.018万亩,总产1.23亿斤,平均亩产1231.7斤(其中小麦亩产240.3斤,苞谷726.5斤,红苕折粮264.9斤);麦、苞、豆套作三熟7920亩,平均亩产745斤。17个区中,平均亩产1500斤以上的有一个区,1300斤以上的  相似文献   

18.
政和大白茶从野生驯化为人工栽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它在原产地政和县已成为当家品种,栽培面积三万五千亩,主要分布在海拔三百米以下的缓坡丘陵地,大部分都是建国后种植的,国营稻香茶场60年后定植1150亩,81年平均亩产140斤,其中灰厂垅20亩高产园,定植于61年春,81、82年亩产分别达到363斤和360斤;石屯公社茶场1971年定植,  相似文献   

19.
我县的黄豆生产,从一九七一年引进新品种“早黄豆”以来,发展比较快。一九八二年黄豆播种面积达20802亩,总产384.2万斤,比八一年增产12%,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早黄豆12480亩,占黄豆播种面积60%,总产280多万斤,占黄豆总产72%,平均亩产达224斤,比八一年每亩增产37斤。  相似文献   

20.
遵义地区黄壤分布面积较广。在已开垦的六百万亩耕地黄壤中,有一半以上为旱地,且多为坡耕地,土层比较浅薄,肥力低,多为一年一熟,单产只有二、三百斤。这类土地通过改良、实行科学种田,亩产增加到400—600斤,是不难的。若以两百万亩计算(除去经济作物和部分应退耕还林的土地),每年就可为国家增产8—12亿斤粮食。为此,从1979年起设置旱地黄壤改良利用试验,探讨培肥黄壤,提高黄壤单产的途径。现将两年试验结果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