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渔获变化及群体组成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省定置作业多次调查表明,这一作业损害带鱼幼鱼位居各经济鱼类幼鱼的首位,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区,损害带鱼幼鱼最为严重,多数年份幼带占定置作业渔获量的20%以上。因此,历次的定置网调查,均在该海区设立周年或季节性的定点观测。本文根据历年调查资料,对该海区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的渔获变化情况及群体组成,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进一步为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繁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来源与方法收集整理1979年5—9月,闽东、闽中渔场定置网渔获主要经济鱼类幼鱼调查,1980—1981年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分布和渔获物组成调查,1985—1986年闽中渔场南部定  相似文献   

3.
福建海区张网作业对带鱼幼鱼损害状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2000~2005年闽东、闽中及闽南海区张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着重分析张网作业对重要经济种类带鱼幼鱼的损害情况.结果表明:福建省张网作业年平均渔获带鱼幼鱼产量约为6.10×104t、数量达68.0×108ind,且个体很小,大多数小于10g.带鱼幼鱼在禁渔期前的4~5月和禁渔期后的7~8月数量仍然较多,尤其是7月,多数月份占张网渔获物比重的20~30%,最高可达90%左右.为减缓张网作业对近海带鱼资源的损害程度,建议有关管理部门适当地延长禁渔期.  相似文献   

4.
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壮丽  王茵 《海洋渔业》2005,27(2):129-132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张网作业的监测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结果表明,闽南海区张网渔获种类多达156种,主要渔获种类为带鱼、康氏小公鱼、尖尾鳗、二长棘鲷、静、蓝圆和中华管鞭虾等14个类群组成,其渔获量合占总渔获量的79.5%;张网作业对闽南海区经济种类的损害较为严重,经济幼鱼、幼体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重达39.3%,尤以张网禁渔期前后的3~4月和7月,经济幼鱼、幼体受损最为严重,其比重高达52.8%~74.0%。据估算此期间全海区张网作业损害带鱼、二长棘鲷、鲐鱼幼鱼1.12×104t,数量高达17.12×108ind。因此,建议在加强张网作业周年监测调查基础上,考虑适当调整或延长禁渔期,以利于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张网作业损害经济幼鱼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渔获的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共计366种。其重量组成以个体小型,数量大宗的鱼虾类为主,受到损害的经济幼针,幼体占张网渔获量的20.2%,其中带鱼幼鱼占12.86%,在重要经济种中占63.66%,且年平均个体重量只有3.8克,受损害最严重。建议在规定张网渔业禁渔区,禁渔期时,优先考虑保护带鱼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6.
闽中渔场南部定置作业生产与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80年7月-1981年7月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和渔获组成调查,闽中渔场南部海区定置作业是本省损害经济幼鱼、虾类较严重区域之一,特别是损害带鱼幼体尤为突出。据此,结合1984年至1986年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下达定置网具改革试验研究任务,进一步摸清定置作业在该渔区生产和不同作业位置损害经济幼鱼情况,  相似文献   

7.
闽东渔场定置网渔业资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监测船周年渔获物数据及十年来监测船的生产统计资料,分析闽东渔场定置网作业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重要经济种渔获状况,探讨闽东渔场定置网作业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修改北茭以北我省海域定置网作业禁渔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水9504"和"中水9505"探捕船的调查结果和有关资料,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渔获的经济鱼种类组成及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物组成具有区域性强、经济鱼种类多、绝大部分为浅水区种类等特点.根据调查结果和结合中国渔船历年生产统计资料.明晰了主要经济鱼种类的渔场和渔期.同时总结了头足类的生物学特征关系式.为我国渔船今后在该海区发展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定甫  华希曾 《海洋渔业》1986,8(4):177-179
<正> 渔业有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之分,海洋渔业又可分为沿岸(我国为机轮拖网禁渔区线以内海域)、近海(80米等深线到机轮拖网禁渔区线外的海域)、外海和远洋(80米等深线以外海域)。我国海水鱼年产量百分之九十是沿岸和近海渔业的产量。从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沿海各地盲目增船增网,酷渔滥捕,使近海经济鱼类的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大、小黄鱼已几乎枯竭,前几年上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凭票限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江苏省刺网渔业生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其生产范围会相应往北部和南部水域适当扩大;年初主要集中在吕四渔场,年末集中在大沙渔场;伏休前生产范围最广,伏休后生产范围有所收缩。另外,刺网捕捞主要渔获为价值较低的小个体鱼类和虾类,传统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低。由于刺网网目尺寸偏小,加上拖网、张网和多重刺网的泛滥使用,对渔业资源补充造成危害;刺网已经失去了传统上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优良特征,建议管理部门重新考虑相关管理策略,开展针对各个渔业种群进行差别化精准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闽东渔场光诱鱿鱼敷网渔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围位于北纬26&#176;00′-28&#176;00′,东经121&#176;30′-125&#176;00′海域;渔期每年的4—10月,旺汛为6~8月。主要渔获物组成为枪乌贼类、鲐鳄鱼、纯科类和扁舵鲣、其年间所占比重变化很大;本文还对其中部分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闽东渔场的光诱敷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不宜过度发展,建议不要过早的捕捞产卵群体和过度捕捞幼体枪乌贼。  相似文献   

12.
底层三重流刺网作业是福建省闽东地区近几年发展起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业。笔者通过调查霞浦县三沙镇189艘流刺网作业船,占全镇总数的89%,分析其经济效益及对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目前闽东的底层三重流刺网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流刺网。该网具的渔获物选择性较强,渔场适应性广,生产水平高,效益好,但由于网目规格偏小,对经济鱼类的幼鱼损害较大,要适度发展该作业则应限制网目使用最小规格,以减少渔业资源损害,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烟威渔场主要底栖动物种类及使用拖网进行捕捞情况,分析了40马力渔船所用2种拖网的结构、性能、渔捞效果,对100-185马力渔船的传统拖网提出了采用双底纲、低口长袖、单拖作业等技术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2-308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大吨位、大功率渔船数量连续多年不断增长;渔具型式以有翼单囊网具为主;部分渔船使用的拖网网囊尺寸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带鱼、二长棘鲷幼鱼损害现象较为严重;秋季8—10月蓝圆鲹和鲐鱼群体绝大多数个体可达到最小可捕规格。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2002年以来单船拖网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生命周期短、营养级较低的蟹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虾类资源渔获比重显著增长;原优势种类绿布氏筋鱼资源已出现严重衰竭;二长棘鲷资源量逐年减少,渔获群体明显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15.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对2007-2014年入渔FAO34渔区3.11和1.32小区(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的7艘国内渔船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渔船只数量、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2011年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到达最大值,2012年入渔船只数量到达最大值。渔获种类主要包括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竹筴鱼(Trachurus trachurus),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量年际间波动较为明显。月均产量在17.2~23.6 t/hau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8月;月均总产量在1 279.0~2 414.2 t,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8月,12月至次年3月为渔汛旺期。渔场季节变化现象明显,夏秋季向北移动,冬春季向南移动,20.0°~20.8°N、17.4°~18.0°W区域为高产量海域。该海域中上层鱼类洄游现象明显,这可能主要与该海域的不同洋流在不同月份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海域整体渔业资源呈现一定衰退现象。建议渔船入渔该海域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持谨慎态度,加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metrics in recreational fishing and the size of the fishing ground.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individual angling logbooks collected by the Czech Fishing Union over 12 years on 212 fishing grounds located in the regions of Prague and Central Bohemia in the Czech Republic. Small fishing grounds had the highest catch, yield, numbers of fishing visits and numbers of angling guard controls per hectare. Medium‐sized fishing grounds had the highest catch, yield, and numbers of both fishing visits and angling guard controls per fishing ground. Anglers returned to medium‐sized fishing grounds most frequently. The percentage of anglers who caught and took home at least one fish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of the fishing ground. In conclusion, basic metrics in recreational fishing are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fishing ground, which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Co-management agreements, whereby community ru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floodplain lake fisheries are legalised and enforced by the government, have become common in the lower Amazon. Agreements are intended to limit exploitation, in particular by commercial boats, to raise stock abundance and fisheries productivity for the benefit of local subsistence-oriented fishers and for conservation. A spatially replicated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fishing agreements in terms of perceived rule compliance and actual impacts on fishing activities, catch and 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 a measure of fisheries productivity and proxy for stock abundance). Perceived rule compliance was high, and this was corroborated by observed changes in fishing practices. 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48% on average) in areas subject to fishing agreements than in control areas without. Most likely this effect was attributable to the effective exclusion of mobile commercial fishing boats. Household fishing effort and catch in local communit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greements, although a tendency towards slightly higher catches at lower effort was noticeable. In conclusion, the co-management agreements have led to greater local control over resources and brought significant productivity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山东圣海渔业集团公司渔轮赴阿曼苏丹渔场生产中有关渔具使用研究的情况 ,简述了渔场自然环境 ,目前应用的捕捞乌贼效果较好的网具主要参数 ,重点探讨了渔具改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