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江平原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气温、降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5 ̄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8℃时,即发生低温冷害,发生周期为3 ̄5年,低温冷害年大豆减产率达23.8%;自50年代以来,该地年降雨量逐渐减少,大豆需水关键期的7、8月份减少了近40%,且分布不均,造成大豆产量的变幅增大。  相似文献   

3.
磷石膏对提高氮肥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石膏与碳铵和尿素混合或制成尿素磷石膏复混肥施用均可提高氮肥生产率及氮肥利用率,改善小麦、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作物的产量。碳铵与磷石膏混施其氮肥利用率提高2.82%~3.70%,每公斤N增产小麦1.23kg、玉米1.85kg;尿素与磷石膏混施其利用率提高6.32%~8.82%,其生产率增加2.11kg(小麦)、1.14kg(玉米);尿素与磷石膏制成复混肥其利用率提高13.38%,其生产率增加3.06kg(玉米)。小麦及玉米的产量因添加磷石膏而分别增加5.2%~9.2%、5.5%~8.6%。  相似文献   

4.
针对土质砂、土层薄和肥力低的条件,在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基础上,进行了花生膜上灌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与常规的垅沟灌比,节水27.3%,水分生产率提高76.9%,提高土地利用率16.7%,增产34%~68.5%。对其节水增产机理在文中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利用秸秆覆盖农田,是减少棵间无效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封丘3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麦田可有效地降低耗水系数8.1% ̄23.2%,覆盖后减少棵间蒸发量26.3%,节约灌溉水量270m^3/hm^2。其节水机理主要是覆盖麦田可产生调节地温,蓄水保墒,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在高温夏季(1993年7月1日~9月30日,合肥地区,开放式鸡舍,舍温27.9~38.7℃,平均32.3℃),用6种不同配方的日粮饲喂处于相同生境的6组23~36周龄罗曼蛋鸡。按罗曼公司推荐的饲养标准配制第1组日粮;对第2~6组日粮养分浓度作适当调整。饲养结果表明:各组间罗曼蛋鸡产蛋率、饲料转化率和产蛋饲料成本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第5组鸡产蛋率(83.93%)和饲料转化率(43.64%)均为最高(P<0.01),比第1组鸡产蛋率(78.91%)和饲料转化率(41.26%)分别提高6.36%(P<0.05)和5.77%(P<0.05);第5组鸡产蛋饲料成本(2.55元/kg)比第1组鸡产蛋饲料成本(2.92元/kg)降低14.51%(P<0.01)。第5组日粮配方(%)为:玉米61.0、小麦麸3.0、大豆粕17.0、鱼粉4.0、菜籽饼4.3、蛋氨酸0.14、赖氨酸0.05、骨粉0.8、石粉8.5、磷酸氢钙0.8、食盐0.31、禽用微量元素添加剂0.12、罗曼多维素0.018。  相似文献   

7.
针对土质砂、土层薄和肥力低的条件,在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基础上,进行了花生膜上灌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与常规的垅沟灌比,节水27.3%,水分生产率提高76.9%,提高土地利用率16.7%,增产34%-68.5%。对其节水增产机理在文中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探讨了卵母细胞周围不同类型的卵丘细胞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其随后的胚胎发育的影响。卵母细胞周围一般都含有多层卵丘细胞。按卵丘细胞的层数及形态将卵母细胞大致分为5类:(1)无卵丘细胞;(2)有2~3层卵丘细胞;(3)有4~5层卵丘细胞;(4)有6层以上卵丘细胞;(5)异常者(即卵母细胞外周有较厚的透明胶状物而无正常卵丘细胞)。以上5种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并受精后,其卵裂率(分别为:48.8%,70.9%,84.4%,82.1%,68.2%)及囊胚发育率(分别为:0.0%,17.8%,33.3%,54.6%,25.0%)除异常者外均随着卵丘细胞层数的增加而提高(P<0.05)。对含有2~6层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成熟后进行不同程度的剥离处理。然后按剥离程度分为3组:(1)全部剥离;(2)仅剩放射冠;(3)放射冠外有2~3层卵丘细胞。受精后3组间的卵裂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1.7%,85.2%,84.4%)。而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6.8%,23.8%,23.4%),全部剥离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有促进作用,从而影响随后的受精及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9.
前期较早形成较繁茂的营养体,而后期相对来看又不过份郁闭的群体长势,有利于通风透光,光合效益高,是高产型长相和结构形式;就一般年份来说,限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水分,窄行距大豆地块有利于保水;黑龙江省现有的几个大豆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6左右、密度在35~45万株/公顷情况下,株间微气象环境较为适宜,大豆产量高;倒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垅作能相对减轻倒伏程度,而且垅作比平作能相对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牵引由犁架、犁刀、犁锋和穿洞空心弹头组成的鼠道犁,在低这地和缓坡耕地上作业试验,结果表明,鼠道耕法可使深0.6m、顶宽0.9~1.0m的土体膨松,土壤容重较对照减少0.29~0.39g/cm3,并在底部形成直径11cm的鼠道,从而提高了土壤渗蓄水能力,减免了水土流失;在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顺坡耕作的鼠道,其排水量可达0.5~1.6L/s,使融雪季及雨季地表凹处积水现象基本消除;旱时蓄存在鼠道中的水分可供作物生育需要。试验区甜菜增产15.5%,大豆增产13.3%。按作业间距5m计,一套机具每台班可耕6.7~8.0hm2,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11.
对6个中熟玉米品种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灌浆期、千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的变异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的上述4个性状与纬度和海拔之间均表现为二元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对性状的决定程度达90%以上。当海拔高度不变,纬度每升高1°,灌浆期平均延长1.13±0.038d,千粒重、株高和穗位高分别平均增加9.82±0.081g、8.22±0.941cm和3.40±0.508cm;纬度不变,海拔每升高100m,灌浆期平均延长1.33±0.149d,千粒重、株高和穗位高增加不明显。这些结果年度间、品种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风化花岗片麻岩地区坡改梯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山区农村经济现状和旱作农业耕作技术条件下,采取一次性修筑窄面土坎水平梯田治理坡耕地,在5°、10°坡面上减流减沙效益平均分别为57.9%、89.8%,减少肥分流失分别为89.3%、95.9%,土壤容重平均降低4.0%,汛期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0.7%,土壤肥分平均提高42.4%,大大改善了以土肥水为重要特征的生产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土地不断“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增产22.4%~37.3%;同时,隙地开发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40%~50%,堰埂利用还可增加经济收入。工程简易和费省效宏的治理措施,对群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仅4年间,在北师试区就推广面积500hm2,泰安市推广面积达5000hm2。  相似文献   

13.
钾氮配施对土壤氮钾渗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马茂桐 《土壤》1999,31(3):136-139,168
1994-1996年在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站的试验研究表明,钾氮配施使氮的渗漏损失减少,在油菜季节减少7.4%-10.3%,芝麻季节减少7.0%-21.6%,红薯季节减少27.2%-29.7%。渗漏损失的氮量占施入氮量6.6%-17.3%。钾氮配施的油菜,芝麻和红薯利用的氮增加2.9%-20.8%。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长江防护林(四川段)初期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重点研究了新造防护林前5年的防护效益,结果林冠截留系数可达19%,地表径流系数比荒地减少10%至19%,土壤蓄水能力比荒地提高90%。造林第3年产沙量减少至造林前的0.3至0.9,第5年时仅为造林前的0.1至0.3。同时防护林效益将随林龄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表明,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其水保效益差异显著。张家山流域以梯田为主,先以坡面中部成带连片,随后向中、下部推移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其效益明显优于官兴岔、花岔流域梯田从缓坡、村庄邻近处连片不成完整带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张家山治理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减沙效益增加2%,而官兴岔、花岔流域仅为0.83%~0.90%;张家山粮食生产潜势利用率达37.72%,官兴岔为35.9%;张家山饲草潜势利用率达45.67%,官兴岔为24.34%;张家山产值达7.99万元/km2,官兴岔仅为3.37万元/km2;张家山产投比为3.818,官兴岔为1.910。  相似文献   

17.
以54株饲料与食用酵母菌株为原始株,在粪水梯度培养基中,经45代的驯化和紫外线、亚硝酸盐诱变,选育出适应于鸡、牛粪为基料而快速繁殖的新的酵母菌株。用驯化酵母菌发酵鸡粪为基料的酵母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7.96±1.16)%;以牛粪为基料的酵母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4.89±1.33)%。150头猪分3组饲喂,以鸡、牛粪为基料的酵母料组均比猪的配合料组成本低1/3,成本利润率是配合料的3.8倍(P<0.01),产值利润率是配合料组的2.8倍(P<0.01),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旱塬冬小麦氮磷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N)磷(P)肥对旱塬冬小麦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其随小麦品种、年度波动性很大。N、P肥利用率年际间变化很大,且随其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984~1995年(供试品种“长武-131”)N肥利用率变幅为6.4%~58.6%,变异系数为48.7%;P肥利用率变幅为3.7%~19.8%,变异系数为39.5%。1996~1998年(供试品种“长武-134”)肥料用量由45kg/hm^2增  相似文献   

19.
整地施肥对尾叶桉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三种整地方式以及施肥对尾叶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无明显的影响,成活率在95%-98.8%之间,保存率在92.1%-97.7%之间。整地能改变土壤性状,如土壤孔隙度全垦为57.88%,穴垦为49.42%;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很快减少,如造林3年后的林木材保全垦,带垦分别为穴垦的136.4%和120.0%,5年后却分别下降到116.5%和108.3%。  相似文献   

20.
氮锌配施及锌肥不同用量对夏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大豆产区进行了氮与锌配合施用及锌肥不同有得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促进大豆结瘤固氮并提高固氮酶活性,氮肥肥效较高,增产7.2%-11.1%,同时使籽粒氨基酸含量得到相应提高;单施氮增产4.3%-13.6%,施氮配合施锌后增产达7.1%-16.2%;最佳施氮量为4.8kg/亩,取得的利润比不施锌时增加2.3元/亩;锌肥底施并不是越多越好,以每亩底施1kg硫酸锌,产量较高,利润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