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农业部要求,结合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有关精神,沈丘县开展了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沈丘县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6.27万hm^2,小麦生育过程中虽然遭遇了低温寡照和倒春寒,但由于播种基础牢,管理措施到位,经过全县广大干群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农技中心站调查,全县小麦每667m^2成穗44.3万,穗粒数35.6粒,  相似文献   

2.
高产小麦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1990年,应用15N研究了山东省高产小麦的氮肥施用技术及其增产效应。两年各处理的试验结果趋势一致,高产小麦施用氮肥的增产作用,既决定于小麦对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又决定于氨肥对小麦产至的生产效应。每公顷施纯氮187.5kg,其中1/3作底肥,2/3作沟追肥,是高产小麦较为合理的施肥技术,我们应用此技术,小麦产量两年分别达到7747.5kg/ha和8251.5kg/ha。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吕梁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建国50年来,全区小麦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单产由建国初期的525kg/km^2增长到3600kg/hm^2,总产达2.11亿kg,是建国初期的3.1倍,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生产水平较低,年际产量减幅较大,总量不足、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等问题。为了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力争到2005年实现全区供需基本平衡,应从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加快中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增施适量钾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小麦子粒产量提高9.6%-25.0%,平均增产15.5%。小麦钾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有效K含量和施K量有极大关系。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钾肥(K2O)施用量x1、土壤有效K含量x2与小麦单位钾肥增产量y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7.678-0.0446x1-0.0963x2。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钾肥适宜施用量为K2O 13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冬季气温变化与小麦生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湖县自1980年以来,无论是冬半年或是小麦越冬前、越冬期间的气温,都比1980年以前同期明显偏高,>0℃积温多75.1℃·d,冬季负积温少24.6℃·d.充分表明冬季气温变暖。因此小麦生产应采取相应对策,除了优化品种结构,减少用种量,科学肥水运筹之外,适宜播期应较往年推迟3~4d,即半冬性小麦最适播期推迟到10月11~14日,春性小麦在10月20~22日,才能防止冬前、越冬期间旺长拔节,躲过冬季低温和春霜冻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和调出第一大省,小麦面积500万hm^2,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河南小麦长期保持着“三个第一”(面积第一,总产第一,提供商品粮第一)。2008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526万hm^2,总产306亿妇,占全国夏粮总产的25.4%,单产383.1kg/667m^2,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纪录。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47.2万hm^2,占麦播总面积的66%。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歉已经密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和人民温饱饥饿,日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必将为今后河南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节本增效迎接外麦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小麦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下降,中美小麦生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入WTO对我国小麦市场的影响,以及节本增交的3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最佳土壤库容深度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山西浮山人工模拟建立不同土壤库容系统,对不同库容蓄水供水效应及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的最佳库容深度(ds)为1.5~2.0m,为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建立适宜的土壤库容提供了理论依据。1.5~2.0m深的土壤库容改善了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特别在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期)能最大限度地供给小麦水分,从而有效地增加小麦成穗数及穗粒数。该系统可增产小麦2137.5~2617.5kg/hm^2,增产率高达63.3%~78.7%。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筛选适宜豫西早坡地应用的耕作技术,对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等4种耕作方式的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利用与流失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免耕覆盖能提高土壤蓄水量,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特别是对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和深层土壤的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影响更为明显,并能有效地减少地表产流次数和径流量,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7%和10.62%,氮素生产效率提高17.40%和10.27%,磷素生产效率提高19.80%和12.54%,钾素生产效率提高19.44%和12.19%,小麦产量提高23.22%和15.38%,经济效益提高29.36%和21.13%。  相似文献   

10.
磷石膏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石膏防治小麦3全蚀病有显著的效果,亩施磷石膏150-2500kg对小麦全蚀病防治率达56.6%-94.9%,平均防治率70.3%,并使小麦全蚀病白穗出现期推迟7-13天,小麦产量增加8.6%-44.5%,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是我国冬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常年播种面积240万hm2左右.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三位,2012年实现了粮食总产9连增。为了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小麦稳产增产,麦田杂草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度小麦蓄墒期降水量仅100.0mm,为有气象记录(1957年)以来的39里最低记录值,是该年度小麦严重受旱并大度减产的主要原因,日均气温偏高、空气相对温度较低、土壤供不少、底墒不足且利用不充分,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低水分生产效率加大了减产的幅度。与1992年水平相当的1995年度小麦蓄墒期降水量(116.2mm)使得底墒量成为有试验资料(1985年)以来的10年里最低记录值,39年来次最水  相似文献   

13.
锌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强 《土壤肥料》2004,(1):16-18
研究表明,缺锌是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缺锌条件下小麦增施锌肥可增产3.57%~12.32%。锌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主要在于提高了小麦的发根力、根活性及分蘖力,延缓了小麦花后叶面积衰减进程,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成穗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钾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钾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增加小麦株高、穗长、千粒重及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小麦增产10.2%~24.8%。施用钾肥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但对籽粒沉降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冻害是广大北方麦区小麦生产中的灾害之一.尤其在低温、干旱年份,冻害更重,使小麦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预防小麦越冬期冻害,除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之外,还应采取以下7项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接第二期) 五、粮食分品种 (一)小麦 1.生产 2009年小麦播种面积2421万hm^2,比2008年增加59.3万hm^2;产量1.1495亿t,比2008年增产249.4万t。增幅2.2%,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生产向绿色化转型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小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面源污染和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使用超效率SBM-ML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15个省份的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使用Tobit模型在经济水平、财政投资、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等4个方面,对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19年间整体处于下降态势,说明小麦产量提高的同时确实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技术"退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综合考虑现有播种面积和面积变化趋势的情况下,将样本省份分为三类产区,其中第二产区(山西、内蒙、湖北等省份)绿色生产效率最高、第三产区(黑龙江、云南、宁夏等省份)次之、第一产区(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最低,考虑到第一产区依旧是未来小麦供给的主要区域,应该尽可能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加快推进第一产区小麦绿色生产转型。在影响因素方面,小麦总播种面积和人均小麦播种面积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可以继续推进小麦播种面积向第一产区集中,但是对于规模种植户要加大绿色技术培训,农村固定投资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对于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面影响,原因在于这二者的目的在于经济产出和产量提升,对于环境保护缺乏关注。另外,技术进步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响应积极性要明显高于技术效率,这说明相较于技术研发,中国小麦产业体系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存在更大短板。应当完善中国小麦产业支持保护政策,在产量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考虑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适当扩大休耕补贴覆盖范围,缓解第一产区生态压力。在进行新技术研发的同时,要更加侧重于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宣传作用,提升农户对绿色生产的认知和技术熟练度。研究结果为准确把握当下小麦绿色生产现状以及未来小麦绿色化转型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在甘肃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项目将甘肃省多年来所取得的小麦生产管理方面的成果,与计算机,数学模拟相结合,研制出适宜甘肃省小麦生产的管理与决策系统可实现保优,节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发育动态模拟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水稻钟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建立了小麦发育动态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并阐述了它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砂土供磷能力及磷肥用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河南省黄泛平原沙土区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小麦磷肥的肥效与土壤Olsen-P含量呈y=16.8432-10.881ogx(n=33,r=-0.9700**)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小麦相对产量和吸磷量与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土壤供磷的丰缺程度.Olsen-P含量与小麦磷肥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为生产实践中测土施磷提供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