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使用LHRH—A2+DOM+PG混合催产剂对从海南引进经池塘驯化养殖5冬龄的海南长臀鲍进行催产,并用日产80i光学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取得平均催产率88.9%,平均受精率82.3%,平均孵化率68.7%的效果。成熟的卵子为圆球形、淡黄色、粘性卵。在水温24.8~27.0℃条件下,其受精卵经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体节出现期、器官出现期和出膜前期等多个发育时期孵化出膜,所需时间为82h 15min。拍摄了胚胎发育照片25幅。  相似文献   

2.
使用LHRH-A2+DOM+PG混合催产剂对从海南引进经池塘驯化养殖5冬龄的海南长臀(鱼危)进行催产,并用日产80i光学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取得平均催产率88.9%,平均受精率82.3%,平均孵化率68.7%的效果.成熟的卵子为圆球形、淡黄色、粘性卵.在水温24.8~27.0 ℃条件下,其受精卵经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体节出现期、器官出现期和出膜前期等多个发育时期孵化出膜,所需时间为82 h 15 min.拍摄了胚胎发育照片25幅.  相似文献   

3.
梭鲈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innae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梭鲈受精卵为圆球型,呈淡黄色;吸水前平均卵径为0.96 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0 mm。梭鲈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24期,在水温16.0~17.2℃范围内,受精75 min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3 h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94 h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平均为3.8 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为1 616.8℃.h。梭鲈的仔鱼发育过程可分为出膜仔鱼、眼黄色素期、眼黑色素期、鳔一室期、卵黄吸尽期5个发育期,在17~18℃水温下历时约159 h。  相似文献   

4.
泥铼去巢流水孵化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去巢流水孵化等技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共计催们雌鳅67尾,获卵43.79万粒平均催产率86.1%。平均受精率81.0%,平均孵化率78.4%,平均出苗率59.2%。另还描述了泥鳅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胚胎发育特点,进行了舌鰕虎鱼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舌鰕虎鱼亲鱼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并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性腺成熟的舌鰕虎鱼亲鱼经两次激素注射催熟催产,催产率为60%~80%,受精率为73.4%~81.2%,孵化率为63.8%~77.2%;舌鰕虎鱼受精卵为纺锤形,呈黏性且半透明;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以及26个发育时期;在25~27℃条件下需要108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体长为2.5~3.5 mm,全长为2.7~3.8 mm,肌节为26~28对,心跳为50~55次/min。本研究结果可为舌鰕虎鱼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并连续观察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产,催产率均为100%,受精率为72.4%~97.9%,孵化率为63.8%~80.4%。黑尾近红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可分为7个时期。受精卵为黏性,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0.05)mm。在水温为23.4~25.3℃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进入2细胞期,5 h 15 min进入囊胚期,7 h 25 min进入原肠期,10 h 15 min进入神经胚期,50 h 50%以上的仔鱼孵出。刚出膜的仔鱼体长为(4.10±0.02)mm。  相似文献   

7.
对嘉陵江中的光泽黄颡鱼的繁殖作了初步研究.其中主要研究了光泽黄颡鱼的生殖群体、繁殖力和胚胎发育.采用LRH-A加鲢鱼脑垂体催产光泽黄颡鱼获得成功,催产适宜水温22~25℃,效应时间10~18 h,胚胎发育较快,感官、上颌须、心脏跳动等在出膜之前出现.  相似文献   

8.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唇[鱼骨]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经一次性注射LRH—A、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2005-2006年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 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 ℃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 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 d;在交配前后1 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 ℃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 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洞庭黄鲶(Silnrus asotus)的苗种培育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催产药物对其进行人工催产、受精,获得圆球形、绿色的受精卵。根据发育过程取材,在显微镜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发育各时期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记录。[结果]洞庭黄鲶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在22.0~24.0℃水温条件下,经过37 h20 min孵化出苗。[结论]洞庭黄鲶与大多数鲶类胚胎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在20.0~25.0℃水温范围内孵化时间短于鲶形目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保护海南长臀鮠这一海南淡水土著鱼类,对其进行了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塘和网箱中,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生的海南长臀鮠通过驯养可以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长臀鮠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长臀鮠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长臀鮠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臀鮠含肉率为69.92%;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7.89%、5.20%、1.10%;肌肉中17种常见氨基酸(除色氨酸)总含量(占肌肉干重)为79.18%.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3.04%,占氨基酸总量的46.1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72.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9.59%,占氨基酸总量的37.37%.必需氨基酸指数(WH0/FAO标准为参照)为86.60.缬氨酸为第1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为第2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13.
长臀鮠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长臀鮠的营养价值,对其肌肉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臀鮠肌肉中含有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4种,不饱和脂肪酸7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33.96%,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66.03%,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50.4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15.54%.长臀鮠肌肉脂肪酸主要由C18:1、C16:0和C18:2n-6脂肪酸组成,这3种脂肪酸质量分数总和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80.44%,C18和C16脂肪酸含量最高.长臀鮠肌肉脂肪酸种类组成与其他几种鱼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和资源量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有34种.其中,鲤科鱼类22种,占64.7%;鲿科鱼类5种,占14.7%;鲶科、鮨旨科及鳢科鱼类各2种,各占5.9%;长臀鮠科鱼类1种,占2.9% .主要分布于乌江、赤水河、沅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水系.主要土著名特优经济鱼类资源年产量1 977t.目前,国内对翘嘴鲌、鲤、鲫、大口鲇、鲇、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斑鳜、乌鳢和月鳢11种鱼类的研究已较成熟;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瓣结鱼、华鲮、唇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鲤、鲫、斑鳠、长臀鮠和大鳍鳠13种鱼类开展了养殖和繁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适宜进行开发的鱼类有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华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斑鳠、长臀鮠和长吻鮠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琵琶鼠鱼与黄颡鱼混养利弊关系的研究,探究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混养时的利弊关系,为我国对外来物种的引入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室饲喂称重法,对琵琶鼠鱼与黄颡鱼的生长和竞争等进行跟踪监测,并应用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著鱼种黄颡鱼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要强于琵琶鼠鱼,黄颡鱼的生长与琵琶鼠鱼的存在及数量多少的相关性不大,与其自身的密度有一定的关系;黄颡鱼数量增多并没有表现出共同御敌的现象,反而增大了种内竞争,使平均增长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琵琶鼠鱼的存在对土著鱼种黄颡鱼的影响并非预想的大,但其很强的适应性,在试验后期各组均有表现,出现正增长趋势,不能排除长期适应生活环境后,其竞争性会增强。  相似文献   

16.
光暗条件与触角去除对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视觉、嗅觉单一和双重感觉通道的作用,室内研究了光、暗、触角正常和触角去除4种处理对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光条件下触角去除的中华通草蛉平均取食率(13.67%)高于其暗条件下取食率(3.67%),表明光暗条件及与其关联的视觉对其取食率有影响;②触角正常的中华通草蛉暗条件下平均取食率(30.67%)大于触角去除个体的取食率(3.67%),表明嗅觉对其取食率有显著影响;③4种处理中光条件下触角正常平均取食率最高(43.00%),暗条件下触角正常次之(30.67%),光条件下触角去除居三位(10.67%),暗条件下触角去除最低(3.67%),表明触角去除较光暗条件对其取食率的影响更大(依次分别为88.05%、73.18%),且视嗅觉间具有协同作用;④光、暗条件对触角去除的雌、雄虫取食影响率分别达72.73%和73.70%,触角去除对暗条件下的雌、雄虫取食影响率分别为86.67%和89.37%,表明其性别间各处理的影响差异甚小。综上表明光、暗、触角及其相关的视、嗅觉是影响中华通草蛉取食的重要因素,其中嗅觉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以其组培苗的叶片、叶柄为外植体直接诱导不定芽,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生根诱导的影响,筛选出高效离体再生方式。结果表明:直接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6-BA+0.2 mg/L NAA,平均褐化率为7.5%,平均发芽率为92.5%;直接诱导叶柄产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6-BA+0.3 mg/L NAA,平均发芽率为89.17%;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9 mg/L IBA,根扎在培养基内部,平均愈伤组织块直径为1.03 cm,平均生根率为100%,平均根长为3.19 cm,平均生根数量为12.58条,最适开盖炼苗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兰州百合带腋芽的嫩茎为外植体,通过无菌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及芽苗生根的培养,对兰州百合进行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研究表明:选用6-BA和NAA两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进行诱导培养,筛选出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5mg/L,分化率可达88%,平均苗高为3.1cm;选用6-BA和IBA两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继代增殖培养时,筛选出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IBA0.3mg/L+6-BA0.5mg/L,增殖倍数可达3.4,平均苗高4.6cm;选用IAA和IBA这两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生根培养,筛选出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IAA0.1mg/L+IBA0.2mg/L,生根率90%,平均生根数3.2条。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及对菜地氮环境排放的影响,初步筛选出有利于空心菜种植氮利用增效与环境减排的生物刺激剂种类。开展设施菜地土壤土柱模拟试验,两季种植空心菜,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CK),常规施氮(N)和常规施氮分别添加黄腐酸类物质(N+HA)、海藻提取物(N+AE)、壳聚糖(N+CT)、鱼蛋白(N+FPH)、大豆蛋白水解物(N+PPH)、微生物菌剂(N+FC)处理。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两季种植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添加不同生物刺激剂均可促进空心菜地上部氮吸收并提高产量,增产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N+HA、N+AE、N+CT、N+FC、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增幅分别达29.2%、26.5%和15.0%,氮表观利用率从13.7%分别提高到22.2%、21.1%和19.2%;NH3挥发损失平均削减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AE、N+HA、N+CT、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分别降低16.1%、24.2%和9.6%。与N处理相比,6种生物刺激剂处理均增加了土壤N2O排放,增幅为8.4%~29.8%。研究表明,氮肥配施HA、AE和CT这3种生物刺激剂可以显著提高空心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并显著减少NH3挥发排放,此外,不同种类生物刺激剂的施用均存在N2O排放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以10种木材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下BP神经网络识别木材的效果。  方法  利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LabSpec 5000光谱仪采集10种木材的光谱图,分别进行移动平均法处理、移动平均法+多元散射校正(MSC)、移动平均法+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S-G滤波器)、S-G滤波器+MSC和S-G滤波器+SNV的预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连续投影算法(SPA)、SPA和遗传算法(GA)联合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的特征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木材识别试验。  结果  以SPA和GA联合提取光谱特征时,移动平均法+SNV的预处理效果最佳,以吸收峰为起始波段(Winitial=1 445 nm)、吸收峰个数为特征个数(Ntot=9)时,识别率较高,特征个数大部分减少为SPA提取特征值个数的一半左右。BP神经网络的平均识别速度提升明显。10种木材的平均识别率为98.0%,其中7种木材的识别率达到了100.0%。  结论  在移动平均法+SNV的预处理下,SPA和GA联合提取光谱图的特征,既可提高BP神经网络识别木材的正确率,又可提升识别速度。图3表6参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