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1—3日出现在扎兰屯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扎兰屯市极端高温天气主要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暖高压脊发展强盛阶段,200 hPa高空以下主要是下沉运动,其中在500~850 hPa区域内是下沉运动最强区,暖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下沉增温的过程中,近地层出现了热低压;蒙古暖脊继续发展加强,高空锋区位置偏北,接近北纬60°,整个扎兰屯市处于锋区下弱辐合区内,下沉气流控制全市,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吴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3-828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河南省区域天气监测网提供的乡镇四要素站点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洛阳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大陆副高的持续配合利于洛阳地区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的产生;700和850hPa的暖平流是形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因素;地面暖低压的持续控制是造成此次长时间高温天气的重要条件;洛阳地区日最高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欧洲中心和T639的数值预报对此次连续高温天气过程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叶东 《农业与技术》2013,(4):165-16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7-8日发生在河南中北部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高温过程是由于500hPa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好,东北冷涡位置偏东,高空形势稳定,中低层受暖脊控制有明显暖平流,地面处于低压带内;物理量场上中低层湿度较低,有利于温度快速升高;垂直速度场上有明显下沉运动,有利于绝热增温,而涡度场和散度场的垂直结构表现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特征,有利于下沉运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槽前西南气流与涡后冷空气交汇,地面低压冷锋东移,途径河北南部地区,冷锋前部暖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此次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空有正的大涡度值不断向下延伸,低层分布有负位涡,不稳定区域上方有冷空气叠加,促进强降雨天气发展;锋前暖平流加强推动地面低压发展,低层暖湿气流促使不稳定层结加强,乐亭县水汽、热力条件充足,再加上不稳定层结积累有利于强降雨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25日下午至夜间,朝阳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由于朝阳农村地区地面及低层有切变线(辐合线)存在,高空处于偏北气流控制,高低层有着上冷下暖的层结条件,加之低层动力扰动和午后热力抬升,全区出现了对流性降水。本文着重分析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漏报的原因,提出农村基层气象站预报类似对流性降水须注意的几个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辽东山区一次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16年8月辽东山区一次典型的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地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层暖平流持续时间长、前期气温持续升高是本次高温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的叠加作用是高温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劲  顾松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43-7445,745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发展强烈的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其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高空冷平流和低空暖平流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低层存在干线和风向辐合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对流风暴下部强烈冷性下沉气流形成了地面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与周边低压区之间较大的气压梯度是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5,(8):153-154,178
2013年6月7~8日浙川县连续2d出现日最高气温>37℃的高温天气,通过对连续2d的高温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分析,发现这类天气多发生在高空槽后稳定的西北气流影响下,地面图上,从蒙古到我国大部为强大的暖低压,气压场呈南高北低形势,地面为偏南风,浙川县为下沉气流;高温天气的出现和850 hPa温度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还与前期的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NECP/NCAR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站点资料,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等方面,对2018年7至8月一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决定着高温天气过程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下沉气流越强,预示着高温也将加强。这种高空辐合、低空辐散的垂直配置对应明显的下沉运动,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是形成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水汽条件较好,大气透光度较差,阻碍地面辐射增温,减弱非绝热项的作用。风速在湍流交换强弱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次过程,地面风速小,静风时段偏多。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12):1-3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朝阳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葫芦岛市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9月20日发生在葫芦岛的一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极端短时暴雨过程,是发生在高空冷涡控制下,700h Pa槽后干冷气团叠加在850h Pa暖湿气团上、在地面倒槽前部偏南气流区内产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通过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尺度云团主要是在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底部偏南气流下生成发展,其演变过程与葫芦岛的降水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各种雷达产品的分析,发现连山站强降水主要是受一条带状回波影响,该回波内有中小尺度辐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引发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对于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的2008年10月26—28日玉树地区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图上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低纬地区孟加拉湾风暴发展旺盛并不断北上高原,玉树地区受巴尔喀什湖槽底西北气流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形成的高原切变线影响;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假相当位温的大值区对应暴雪区,对于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21日至8月4日通化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与环流形势特征以及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非绝热因子及大气下沉运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了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低但致灾最严重。2019年8月26日15:00—16:00奈曼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苏木等3个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 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 861.28 hm~2,受灾人口24 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奈曼旗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月10日郸城县发生大雾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着重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等角度针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均压场与弱冷空气频繁活动、500hPa高空环流平直、700~850hPa中低层受到高压脊前较弱的偏北气流的控制,共同主导了此次大雾天气的形成;在上空中高层弱下沉运动及近地层弱上升运动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导致大雾天气过程得以持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新郑市2015年5月6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呈一槽一脊型,贝加尔湖和东北地区分别有冷中心,贝加尔湖不断有大量冷空气分裂南下。内蒙古中西部生成对流云团并向东南移动,当天午后影响华北以南地区;高层冷平流在低层暖平流相互叠加垂直结构说明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喇叭形分布结构为下沉气流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到925 hPa附近存在逆温层,说明有不稳定能量积累,同时存在强的垂直风切变,造成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7.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小但致灾最重。2019年8月26日15~16时我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等3个苏木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861.28公顷,受灾人口24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发生在奈曼旗的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5-178
利用各种大气探测资料,采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从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08年7月23~28日广东省揭阳市一次高温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夏季出现的高温天气多是由副高加强西伸造成的,此次高温并不仅仅是因为副高主体控制,揭阳市高温过程中台风外围下沉增温的影响也起主要作用;前期受大陆副高的控制,吹弱的西南风,有下沉运动,后期受副高和热带气旋外围偏北下沉气流的共同影响,也是下沉运动。日照时数维持在较大的数值而又没有明显的降水,也是导致此次高温形成的原因。高温结束于台风“凤凰”的外围环流和西南季风作用的降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8年7月24~26日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一次台风并入高空槽的强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台风先受副高外围引导气流作用西北上至河北一带,由于西来高空槽的推动作用发生东北向转折,于24日17时移至朝阳凌源市。台风移至朝阳境内仅700hpa以下维持暖心结构,伴随着高空槽带来冷空气的侵入,在24日夜间台风"安比"变性并入高空槽内继续影响朝阳地区。台风前部西南急流给朝阳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由于动力条件不利,仅给朝阳西南部带来大到暴雨。台风合并入高空槽后水汽通道被切断,高空槽带来了相对较好的动力条件,又有台风过境本地留存的水汽,给朝阳东南部大片区域带来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
海东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8月7日海东地区出现了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的直径是6 mm,对海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等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冷温槽、地面辐合线等是造成此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